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dedao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钦州学院涉海专业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并改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制度;构建实践实训新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涉海专业 创新能力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43-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以创新精神来铸造实力,用创新思维引领发展。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人才保障。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高校的共同使命,对地方高校而言,这更是生存与发展紧要之义。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从师资力量、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素质、办学水平上都相对滞后,需要专业特色突出学校发展的内涵。以钦州学院涉海专业为例,学校围绕着海洋性办学特色和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办学方向定位,短短几年间,在教学改革和实践实训方面取得了有益的探索,但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论及,在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课程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氛围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予以认识,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涉海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钦州学院以“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影响东盟”为办学定位,着力打造海洋性、区域性、国际性特色,2007年起先后开设了轮机工程、海洋科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一批涉海类专业,“以本科教学为工作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从实践层面凝聚了几代钦州学院人的思想共识,发展起涉海专业,填补了广西有海却无涉海专业的历史空白。纵观钦州学院涉海专业建设,正切合了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广西“海洋强区战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何为创新型人才?它应具备何种能力?我们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比较可知。如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是具备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现代设计与制造的能力;二是具备工程结构设计建造和生产组织管理及相关设备管理的能力;三是具备海洋地理与环境、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海洋科学专业以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为理论基点,掌握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一是具备事海洋环境调查和海洋资源开发的应用与研的能力;二是具备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的能力;三是海洋地质与海洋化学的勘探与利用的能力。水产养殖学专业,一是具备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二是具备水产养殖、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备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的能力。
  相比前面的几个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专业则主要倾向于海面上作业,航海技术重点在于航行与运输技术的使用,轮机工程专业旨在培养符合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规则”要求,一是能够掌握现代轮机工程和船舶营运知识的海员专项能力,如海上急救、海员生存等;二是具备轮机及其舶机械设备的管理能力;三是船舶电气设备自动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以上涉海专业应用性都很强,涉及一个或多学科的知识,以数学、物理学、力学、海洋科学为基础理论并加以运用,这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也很高,这要求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更要下一番苦功夫,进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以最大化释放学生的创新潜力,实现创新能力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教师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大学的学习,找准学习的兴趣领域进行钻研,从中培养及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并以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坚实后盾,不断创新。
  二、涉海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钦州学院2007年才兴建涉海专业,相关专业办学实践还不足10年。不少教師传统教育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对涉海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
  (一)对创新能力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重实践活动而轻教学,重灌输而轻思维训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开展活动是最好的方式,涉海专业往往举办一些与海洋保护相关的活动,成立一些发明创造小组,或者举办一次演讲比赛,或者开展几次涉海知识或活动的展览,写几篇宣传报道,这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但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即还未真正认识到科学素质的具备和创造思维的训练只能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根本。这在传统课堂教学上有生动体现,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一样,多以教师准备的教材或建议教参为主,缺乏自身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成果创新有限。在这种教学状态下,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师照本宣科,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趣。另外,科学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不少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灌输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简单地制作一个PPT,缺乏讨论与启发式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不敢怀疑又不加思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无从谈起。
  2.重创新结果而轻创新过程。在涉海专业的相关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和家长均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无论是教育活动、发明创造还是比赛竞赛,往往只关心获得的名次、获得什么级别的奖励,却忽视了创新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活动的参与过程是学生内心克服困难的心路经历,也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是学生认真思考失败过程——或是科学知识储备不足,或是方法不当,或是缺乏经验,或是实验设备落后,或是没有人指导等。这个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却是新的思索与发现的开端。学校和家长都应包容创新活动出现失败,在创新过程中教育和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失败,以创新精神铸造意志,在创新过程激发兴趣和斗志。   (二)创新教育理念落实不受重视
  1.考评理念落后,师生疲于应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学校考核与评价标准都是统一标准——课堂教学、听课记录、闭卷笔试、考试题库、标准化试题、按照答案评分标准评分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學思想与行为,教师只能按照统编教材照本宣科、强行灌输,学生只能按照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背重点,以书本知识记忆而获得好成绩。对于这样的教育考评理念,杨振宁教授指出:它虽“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根基,但是相对说来在进行科学创新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
  科研与教学并重,实则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教学任务量只是一个参考,这是极不科学的。涉海专业的多数教师都是应用技能型教师,本应专心于技能的传授与创新,但为了评上职称,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中,对于教学主业则是任务式地应付,更无心力去指导学生认真写专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实验等反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也正因为缺乏正面的指导,学生往往愿意参与一些认知活动,去企业走走看看,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活动或者参加文艺活动,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参加创新的热情。
  2.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固守传统教育思维,创新乏力。大学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大学创新教育水平的高低。近5年来,为了适应转型需要,钦州学院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强化教师队伍的学历标准,招收专任教师的学历要求原则上是博士,职称要求副高以上,对新入职的教师开展大学岗前培训,鼓励在职教师继续进行深造等,而在航海技术、机械与船舶工程、轮机工程方面专业则尝试从企业招收具有操作经验的大副、船长、工程师等进入教学队伍,学校师资队伍力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办学历史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客观原因,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仍然稀缺,学校教师队伍配置仍然良莠不齐,整体上仍然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存在教师教学与学术研究上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很难分出精力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状态,其创造能力当然得不到多大提高”。
  (三)实践实训平台构建力度有限,大众创新氛围乏善可陈
  构建丰富多样的创新实践基地是涉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涉海专业学生除了应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要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来接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前,钦州学院成立由招就处、教务处、质管中心、科技处、工程训练中心、团委等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推动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学校建立了钦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几百人参与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平台建设问题。首先实践平台建设投入有限,学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其次实践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尤其是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因为技术与资金原因,更是流于形式的居多;再次实践的指导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参与。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营造不浓。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增强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良好的氛围为创新的失败提供了修复的空间,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思考,进而恢复斗志,继续大胆探索。目前按国家要求钦州学院设立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择优向区和国家申报,也取得了不少成绩,遗憾的是,良好氛围的营造差强人意。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简而言之是指运用一切已有知识、信息、技术手段和经验创造出某种有价值的产品或技术的能力。大学生具备此能力的关键是靠教育,这与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一致的,因为“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当前钦州学院根据实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直接方向,设置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三大课程类型,较好地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但力度还不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改进: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符合学科发展的课程,构建文理学科交叉渗透的全面教育。尤其像涉海专业学生更要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通过文理交叉与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二是开设一些前沿性课程,这些课程由教授或学科带头人主讲,言传身教,将前沿研究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三是构建应用型课程,通过微课、网课实现名课知识共享教育,创新授课理念和考察考核机制。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将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直接纳入学分认定实践中。
  (二)完善师资队伍并改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制度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生的引路人。没有完善的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就无从谈起,没有学科发展学校也无从发展。因此,一方面要群策群力构建师资引荐机制,从学科内涵和学科发展的角度,不拘一格引进教学科研领军人才和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建筑工程师、船长等,创造条件,使得人才引得进、安得心、有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年轻教师的培养,畅通年轻教师读博、访学等继续教育深造的渠道,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提升师资力量。有了师资的前提,如何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现教师的价值,则是教学管理的应有之义——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与教师主客体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改革课堂授课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网络视频教学创新为抓手,将讲授与启发、讨论与沟通、操作与研习融入课堂内外,形成师生平等交互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步开启学生自学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生评价与考核机制。从教师层面论,教师应重点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考评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既可以书面答卷,也可以以实验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以促使学生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三)构建实践实训新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实践实训平台是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场所。实践和实训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开创性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實现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需要经过系统的实践训练,为此必须加强实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地方高校,资金投入有限,钦州学院利用现有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通过突出重点,筹建了“钦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3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示范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1个省级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心,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广西临海机械装备设计制造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个省级涉海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不断补齐短板,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学校应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与校企双向协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实践实训平台,通过真正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设计和开发,让学生在实践实训中强化知识,在实践实训中提高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因为开设第二课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应该增强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和“大学生挑战杯赛”的组织和引导,在增加投入的同时,组建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尽其用。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四)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是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在倡导创新的舆论环境下全方位充实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主流社会文化内涵,让大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二是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巨大的,学校作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包括开展有关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利用校园广播及报刊等渠道传播创新成功事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向全校大学生免费开展文献检索课,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以学术讲座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向学生介绍前沿的科技领域,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激情等。三是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可在经费和师资上对学生给予大力支持,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进行实践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发挥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创新活动良性发展,并将参加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得奖的情况给予量化的学分奖励,该学分可以作为选修课的学分,同时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占一定的比例,充当一定比例的学分。总而言之,我们从多方面来营造学生创新环境,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构建好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多管齐下,多方配合,才能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古天龙,魏银霞,磨玉峰.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2]史洋玲.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培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罗圣淮.论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D].南昌:南昌大学,2006
  [4]曹一江,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等研究与评估),2008(12)
  [5]王丽红,坎杂,李成松,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4)
  【作者简介】雷 娟(1985— ),女,安徽淮北人,博士,钦州学院海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学和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阐述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师、医企和学生三方协同的全面素质教育,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创新评价机制等举措,以建立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模式。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应用型人才 “3+1”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培养过程 培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专业实训基地为例,论述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背景下高水平专业建设途径,分析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提出传统实训与信息化融合、将无人机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测绘实训、装配式建筑流水线生产与机器人吊装实训、装配式建筑房屋机电化安装实训、与建筑企业合作建立BIM技术和开发中心、与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毕业实习管理平台等策略。  【关键词】建筑业 工业化 智能化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对东盟来桂留学生的调查研究,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和社会行为倾向四个方面分析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期间的社会心态状况,提出培育来华留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路径:以完善政策和管理体制为核心夯实来华留学生管理基础,以校园管理为抓手提升来华留学生管理水平,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增强来华留学生心态的引导和培育,以心理干预为保障提供来华留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  【关键词】社会心态 来华留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锐汽车学院为例,论述学校与上海中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双主体”办学,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校企“双主体”办学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内涵,提升学校汽车类专业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主体 办学机制 专业共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为例,论述“双创”能力培养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实践,结合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特点,以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引入企业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打造罗非鱼集约化养殖实训模式,开展加州鲈鱼养殖自主创业实训项目,建立“双创”能力培养实践的运行模式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双创”能力 专业综合实训 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存在瓶颈、传统课堂存在短板、融入行企活力不足、实践教学实战不够、中高衔接偏离重点等问题,提出构建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并论述具体的措施: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应用平台,突破校企合作瓶颈;校企共建“互联网+课堂”,解决传统教学短板;校企互动联通互聘,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建生产性综合实训基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信息通信类专业同质化严重、ICT人才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以“双高”为目标,以ICT技术为核心,结合广西区域优势产业制造业,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从供给结构改革、供给方式改革、特色培养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双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ICT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韩鉴堂编著的对外汉语精版教材《中国文化》为例阐述其编写背景、文化项目、教学设置,评述该教材的特点和不足之处,认为中国文化课教学的相关课程内容应分工明确,文化理论教学与当代时政和现实生活不应完全脱节,文化内容应分清精华与糟粕,同时要把握好讲述者与受众的角度,并从课程内容和教学设置两方面对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课内容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视角论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中语素理论的教学方法,提出教学理念是以词为基本单位,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学生“如何教(留学生)”来进行“如何学”的“授人以渔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如何教)、理论讲解、实践操练。同时,对“词本位”“字本位”和“语素本位”三种教学本体观进行讨论,认为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语素理论讲解以及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吸取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国家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大背景,提出通过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大学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民族文化与地理标志产品相结合,以“非遗”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打造专业特色,实现民族文化进专业;通过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人文教育和设计教学创新相结合,开发系统性专业课程和系列化公选课程,实现民族文化进课程。  【关键词】民族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