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培养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教学中,我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审题习惯
计算之前一定要把题目看清楚,这之中包括看清数字、看清符号、看清运算顺序。很多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看题目过快,有时会把数看错,如456看成546,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楚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要整体记忆,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原数比照一下,在计算之前还要看清楚有没有小括号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2.书写习惯
计算时一定要规范书写。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的擦擦写写,写写擦擦,模糊不清;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等等,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督促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注意了这点计算中的错误也会降低很多。
3.检查习惯
计算完成了一定要认真检查。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和验算,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检查和验算的方法,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另外也可通过恰当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由于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光练习能解决的,以住的计算教学课往往就成了练习课,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老师倒落得清闲,但对学生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乐意上计算课?我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矫枉过正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1.备课“有效”
老师要精心备好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数学情景或计算题,使学生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和成就感。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
2.授课“高效”
充分利用现有的白板资源,改变以往教学的“纯练”模式,练说结合,以说为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算法以及算理,老师做好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切实理清计算思维,激活计算兴趣,体验成就感。
3.纠错“有理”
对于学生出错的题,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错误所在,“说清”错误后再改错。一般说,学生初次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同一种错误,尤其是当这种错误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时,再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而又典型的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预防”的目的。
4.奖惩“有度”
学生的积极性是需要激发的,计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不算”的目标。我在课堂中就和学生做了一个约定:在学习了递等式计算以后,如果三次作业正确率100%,就可以不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同样如果连续三次正确率低于80%,那就要在我这里领取赏金:三道题。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生更仔细了,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总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非一蹴而就,而需要小学生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对于老师而言,必须要想尽方法激发小学生对学习计算能力的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其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培养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教学中,我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审题习惯
计算之前一定要把题目看清楚,这之中包括看清数字、看清符号、看清运算顺序。很多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看题目过快,有时会把数看错,如456看成546,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楚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要整体记忆,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原数比照一下,在计算之前还要看清楚有没有小括号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2.书写习惯
计算时一定要规范书写。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的擦擦写写,写写擦擦,模糊不清;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等等,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督促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注意了这点计算中的错误也会降低很多。
3.检查习惯
计算完成了一定要认真检查。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和验算,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检查和验算的方法,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另外也可通过恰当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由于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光练习能解决的,以住的计算教学课往往就成了练习课,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老师倒落得清闲,但对学生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乐意上计算课?我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矫枉过正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1.备课“有效”
老师要精心备好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数学情景或计算题,使学生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和成就感。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
2.授课“高效”
充分利用现有的白板资源,改变以往教学的“纯练”模式,练说结合,以说为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算法以及算理,老师做好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切实理清计算思维,激活计算兴趣,体验成就感。
3.纠错“有理”
对于学生出错的题,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错误所在,“说清”错误后再改错。一般说,学生初次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同一种错误,尤其是当这种错误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时,再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而又典型的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预防”的目的。
4.奖惩“有度”
学生的积极性是需要激发的,计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不算”的目标。我在课堂中就和学生做了一个约定:在学习了递等式计算以后,如果三次作业正确率100%,就可以不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同样如果连续三次正确率低于80%,那就要在我这里领取赏金:三道题。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生更仔细了,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总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非一蹴而就,而需要小学生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对于老师而言,必须要想尽方法激发小学生对学习计算能力的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其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