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十多岁的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小学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一笔捐款,但她对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因为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用具、改善教学环境,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的情况下,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了山沟,切身感受了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问题,年轻的女教师只是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本题属于由热点事件引发争议,从而引导考生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的作义。
学校接到捐款,常规的做法是直接用于增添新教具等当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李云飞老师却一反常规,带孩子们去深圳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此种做法引来了社会质疑的声音,而这些争议恰恰是这一事件的意义所在。李云飞老师打破常规,做出了更高层次的选择,表明人生不应该只拘泥于眼前,更要有新视野、大格局。
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可以抓住“切身感受了外面广阔的世界”“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这些关键信息,挖掘其深层含意。这里,“高楼”是一种概指,指扩大视野的所见、自身生活以外的世界。由此可以做如下立意:视野决定高度;选择“高楼”就是选择远见、选择发展;只有看到“高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把握现在,才能引领未来。
此外,增添教具解决的是物质上的问题,而走出大山看世界解决的是精神上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由此可以立意为:精神援助胜过物质援助;激发内心的渴望比物质的获得更充盈。
可参考的题目有《心怀寰宇方能征服世界》《视野浇灌人生之花》等。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1.何晓青
运用示例
北京交响乐团首席小号何晓青,年少时就已经显出极高的天赋,但他每日仍刻苦训练,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家乡是个相对落后的小城市,要想成为最优秀的号手就必须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于是他坚定地追随老师四处学习,沈阳、天津、北京、上海……视野的开阔成就了今天的首席号手。
2.放牛娃的故事
运用示例
大家都知道放牛娃的故事,他的逻辑很简单:放牛,攒钱,娶妻,生娃,再放牛。他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也不相信教育能改变什么。他很穷,他还会一直很穷。他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精彩的外面世界,只有简单的需求,只有层叠的大山。
学生作文
山外有高楼
张艺馨
接到捐款的那一刻,我想李云飞也是矛盾的,尽管小山沟如此穷困,但她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奢侈”地带全班孩子去深圳开阔视野。
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改善教学环境、增添新的教学用具最是安稳妥帖,可最终她不顾争议,用捐款换视野,因为她懂得:山外有高楼,看得见,看得广,才能做得到。
看得广阔,不是一味地羡慕,而是给自己做得到的力量。若李云飞没有此“壮举”,山沟里的孩子们可能永远无法看见大山外的车水马龙。看得广,自然会生出羡慕,而羡慕也是动力,谁知道孩子们不会为此而努力呢?
商业界的宠儿——郭敬明,身兼商人、导演、作家数职,谁又能想到他成功的起点只是一次去上海的经历?因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他只身来到上海,在那里,他见识了繁华,更立下了志向:一定要生活在上海。正是凭借这股信念,经过不懈努力,他从小小的四川自贡来到了这个他平生第一次见到地铁的大都市——上海定居,并以此为背景写下了畅销书《小时代》系列。试想,若没有那趟奢侈的上海之行,没有亲身感受那份广阔,郭敬明又如何做得到今天的成绩?
看得广阔,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给自己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带孩子走出山沟,也不是对山村的厌恶,而是心灵之窗的开启。诚然,增添新的教学用具、改善教学环境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和要求”,但那只是一时的物质需要,而视野的广阔才对会孩子的心灵产生久远的影响。否则,孩子们很可能像井底之蛙一般,了解的天空只来自井口,来自山丘。
前不久,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引起了轩然大波,那封信是写给世界、更是写给自己最美的情书,它不仅饱含着对世界的爱,更有对自己的嘉奖。不是无法面对现在的自己,而是坚信会有更好的自己。
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穷只是暂时的,奢侈也只是一时的看法。山外有高楼,它会让我们谦卑,让我们经受洗礼,更重要的是,它會给我们经久不衰的信心和勇气。
放开眼界,才能把握成功。山外有高楼,只有看得见,看得广阔,才做得到。
教师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文笔流畅,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开篇注入自身感受,带领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入题自然。文中列举郭敬明和教师辞职信等事例,新鲜又富有时代气息。用“看得广阔,不是一味地羡慕,而是给自己做得到的力量”“看得广阔,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等结构相似又富于变化的语句重申中心论点,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结尾处“山外有高楼,只有看得见,看得广阔,才做得到”呼应第二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使文章浑然一体。
(杨柏松)
开阔视野,鄙弃且顾当下
李思璇
井底之蛙,若不领略宇宙之浩瀚,将一生碌碌无为;待哺雏鹰,若非体悟苍穹之广袤,又怎能翱翔九天?
走出大山,看纷繁世界,李云飞让孩子们看到的不仅是市井繁华,更是梦想的开始,人生的方向。 人人皆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行万里路”远胜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视野,不同的风土人情自会成为一本本珍贵的“书”,让你知晓“山外有高楼”,明确努力的方向;而将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现在会感到迷茫,更丧失了为未来奋斗的激情,得不偿失。
开阔视野,鄙弃且顾当下。
当下一档电视节目《变形计》受到网友热议。把叛逆嚣张、不可一世的富家公子送到大山里“改造”固然没错,但不少网友担心那些朴实的孩子在看尽浮华后会无法适应之前艰苦的生活,甚至产生嫌贫爱富的心理。但事实证明,都市的繁华不仅没有使孩子们纯朴的天性变质,反而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斗志。
“以前没想过大山外面还有这么热闹的地方。”山村的孩子回来讲道,“将来我要带着父母去城里过好日子。”
河伯望洋兴叹,若未领悟东海的宽厚,它早已“长笑于大方之家”。阅历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更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向。潜心苦读、把握当下固然重要,但不能把目光短浅和且顾当下作为托词和借口。
若没有领略山河之瑰丽壮美,李白怎能甘心放下一世繁华,浪迹民巷酒楼,终成一代诗仙;若没有体会归隐山林的志趣,陶渊明又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吟诵“采菊东篱下”,寻得人生归宿;若不是看到战乱纷争、饿殍遍地的惨状,深居内闺的德兰修女又怎能放弃名门淑女的生活,穿梭于枪林弹雨,却流芳百世,美名远扬;若不是敞开国门,面向世界,昔日闭关锁国的中国又怎能纵身一变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雄狮……
开阔视野,洗去无知,不仅领略了“山外高楼”,更打开了封闭的心灵,激发了前进的动力,最终走向胜利的曙光。
开阔视野,鄙弃且顾当下!
教师点评
本文主题鲜明,层次清晰,举例丰富,富含深意。立意上,既确立了开阔视野的方向,又批驳了“且顾当下”的思想。论证上,由“井底之蛙”“雏鹰”等自然事物引出自然道理,继而又过渡到人类社会进行论述。举例论证中对当下流行的《变形计》进行分析,多角度突显“开阔视野,鄙弃且顾当下”这一中心论点。尤其是倒数第三段排比手法的运用,内容上由个人到国家逐步深入,句式上长短变换错落有致,简洁优美且极富感染力,显示出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底。
(杨柏松)
视野决定高度
李克晗
李云飞带孩子们去深圳,看似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来,她的用意深刻又明确:视野决定高度。
我们常说:“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一个人只有望得远,才会知道远方的美景,并生出一种憧憬。这种憧憬促人奋进,助人成功。山里的孩子只知道学习,却没有目标。他们的视野所及只有学习,意识所及只有守住小山头。长此以往,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被困在大山里。李云飞选择带他们走出大山看世界,就是要他们开阔视野,树立目标,对自己在社会上可能达到的高度怀有一种向往。
斥鷃腾跃而起不过数仞,视野只是一片洼地;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视野直抵南冥。二者所到之地不同,因而有了小大之辩的不同。
视野决定高度,是指你所站的高度,也可以说是你人生的奋斗成果。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为了高度而奋斗的心。有的人望远,却只会空叹自己力不足矣;有的人望远,只为寻找自己所能达到的另一片天地。或许李云飞的做法不一定会使孩子们马上确立目标,但至少她为孩子们找到方向助了一臂之力。
相反,视野狭窄,只会让自己故步自封。清朝闭关锁国,以天朝大国自居,最终被英国轰开了国门。之后,清朝使臣走出国门,视野得到开阔。于是,他们发起了洋务运动,虽未能挽救大局,但也推动社会向前迈出了一小步。这便是视野决定高度的有力例证。
人都是积极进取的,积极进取使人拥有高度。但高度取决于目标,而目标又由视野决定。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当下,他们渴望开阔视野,找到接下来奋斗的目标,使人生达到一个新高度。
魚缸里的鱼望见大海才会心生憧憬;鸟笼里的鸟看到天空才会满怀喜悦。没有多少人想要曳尾涂中,不思进取,他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罢了。我相信把钱花在去深圳上,比花在置办学习用具上更为值得,因为它更能带给孩子们心灵上的震撼。
视野决定高度。正如李云飞所说:“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点题,简洁明晰。从“斥鷃”“大鹏”到“洋务运动”,材料运用巧妙,且衔接自然。其中,对比论证的运用是一大亮点,不仅有段内对比,还有段与段之间的对比,这种多角度对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此外,“鱼缸里的鱼望见大海才会心生憧憬,鸟笼里的鸟看到天空才会满怀喜悦”“没有多少人想要曳尾涂中”等鲜活生动的语言,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杨柏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十多岁的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小学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一笔捐款,但她对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因为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用具、改善教学环境,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的情况下,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了山沟,切身感受了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问题,年轻的女教师只是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本题属于由热点事件引发争议,从而引导考生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的作义。
学校接到捐款,常规的做法是直接用于增添新教具等当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李云飞老师却一反常规,带孩子们去深圳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此种做法引来了社会质疑的声音,而这些争议恰恰是这一事件的意义所在。李云飞老师打破常规,做出了更高层次的选择,表明人生不应该只拘泥于眼前,更要有新视野、大格局。
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可以抓住“切身感受了外面广阔的世界”“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这些关键信息,挖掘其深层含意。这里,“高楼”是一种概指,指扩大视野的所见、自身生活以外的世界。由此可以做如下立意:视野决定高度;选择“高楼”就是选择远见、选择发展;只有看到“高楼”,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把握现在,才能引领未来。
此外,增添教具解决的是物质上的问题,而走出大山看世界解决的是精神上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由此可以立意为:精神援助胜过物质援助;激发内心的渴望比物质的获得更充盈。
可参考的题目有《心怀寰宇方能征服世界》《视野浇灌人生之花》等。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1.何晓青
运用示例
北京交响乐团首席小号何晓青,年少时就已经显出极高的天赋,但他每日仍刻苦训练,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家乡是个相对落后的小城市,要想成为最优秀的号手就必须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于是他坚定地追随老师四处学习,沈阳、天津、北京、上海……视野的开阔成就了今天的首席号手。
2.放牛娃的故事
运用示例
大家都知道放牛娃的故事,他的逻辑很简单:放牛,攒钱,娶妻,生娃,再放牛。他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也不相信教育能改变什么。他很穷,他还会一直很穷。他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精彩的外面世界,只有简单的需求,只有层叠的大山。
学生作文
山外有高楼
张艺馨
接到捐款的那一刻,我想李云飞也是矛盾的,尽管小山沟如此穷困,但她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奢侈”地带全班孩子去深圳开阔视野。
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改善教学环境、增添新的教学用具最是安稳妥帖,可最终她不顾争议,用捐款换视野,因为她懂得:山外有高楼,看得见,看得广,才能做得到。
看得广阔,不是一味地羡慕,而是给自己做得到的力量。若李云飞没有此“壮举”,山沟里的孩子们可能永远无法看见大山外的车水马龙。看得广,自然会生出羡慕,而羡慕也是动力,谁知道孩子们不会为此而努力呢?
商业界的宠儿——郭敬明,身兼商人、导演、作家数职,谁又能想到他成功的起点只是一次去上海的经历?因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他只身来到上海,在那里,他见识了繁华,更立下了志向:一定要生活在上海。正是凭借这股信念,经过不懈努力,他从小小的四川自贡来到了这个他平生第一次见到地铁的大都市——上海定居,并以此为背景写下了畅销书《小时代》系列。试想,若没有那趟奢侈的上海之行,没有亲身感受那份广阔,郭敬明又如何做得到今天的成绩?
看得广阔,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给自己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带孩子走出山沟,也不是对山村的厌恶,而是心灵之窗的开启。诚然,增添新的教学用具、改善教学环境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和要求”,但那只是一时的物质需要,而视野的广阔才对会孩子的心灵产生久远的影响。否则,孩子们很可能像井底之蛙一般,了解的天空只来自井口,来自山丘。
前不久,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引起了轩然大波,那封信是写给世界、更是写给自己最美的情书,它不仅饱含着对世界的爱,更有对自己的嘉奖。不是无法面对现在的自己,而是坚信会有更好的自己。
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穷只是暂时的,奢侈也只是一时的看法。山外有高楼,它会让我们谦卑,让我们经受洗礼,更重要的是,它會给我们经久不衰的信心和勇气。
放开眼界,才能把握成功。山外有高楼,只有看得见,看得广阔,才做得到。
教师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文笔流畅,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开篇注入自身感受,带领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入题自然。文中列举郭敬明和教师辞职信等事例,新鲜又富有时代气息。用“看得广阔,不是一味地羡慕,而是给自己做得到的力量”“看得广阔,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等结构相似又富于变化的语句重申中心论点,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结尾处“山外有高楼,只有看得见,看得广阔,才做得到”呼应第二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使文章浑然一体。
(杨柏松)
开阔视野,鄙弃且顾当下
李思璇
井底之蛙,若不领略宇宙之浩瀚,将一生碌碌无为;待哺雏鹰,若非体悟苍穹之广袤,又怎能翱翔九天?
走出大山,看纷繁世界,李云飞让孩子们看到的不仅是市井繁华,更是梦想的开始,人生的方向。 人人皆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行万里路”远胜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视野,不同的风土人情自会成为一本本珍贵的“书”,让你知晓“山外有高楼”,明确努力的方向;而将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现在会感到迷茫,更丧失了为未来奋斗的激情,得不偿失。
开阔视野,鄙弃且顾当下。
当下一档电视节目《变形计》受到网友热议。把叛逆嚣张、不可一世的富家公子送到大山里“改造”固然没错,但不少网友担心那些朴实的孩子在看尽浮华后会无法适应之前艰苦的生活,甚至产生嫌贫爱富的心理。但事实证明,都市的繁华不仅没有使孩子们纯朴的天性变质,反而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斗志。
“以前没想过大山外面还有这么热闹的地方。”山村的孩子回来讲道,“将来我要带着父母去城里过好日子。”
河伯望洋兴叹,若未领悟东海的宽厚,它早已“长笑于大方之家”。阅历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更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向。潜心苦读、把握当下固然重要,但不能把目光短浅和且顾当下作为托词和借口。
若没有领略山河之瑰丽壮美,李白怎能甘心放下一世繁华,浪迹民巷酒楼,终成一代诗仙;若没有体会归隐山林的志趣,陶渊明又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吟诵“采菊东篱下”,寻得人生归宿;若不是看到战乱纷争、饿殍遍地的惨状,深居内闺的德兰修女又怎能放弃名门淑女的生活,穿梭于枪林弹雨,却流芳百世,美名远扬;若不是敞开国门,面向世界,昔日闭关锁国的中国又怎能纵身一变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雄狮……
开阔视野,洗去无知,不仅领略了“山外高楼”,更打开了封闭的心灵,激发了前进的动力,最终走向胜利的曙光。
开阔视野,鄙弃且顾当下!
教师点评
本文主题鲜明,层次清晰,举例丰富,富含深意。立意上,既确立了开阔视野的方向,又批驳了“且顾当下”的思想。论证上,由“井底之蛙”“雏鹰”等自然事物引出自然道理,继而又过渡到人类社会进行论述。举例论证中对当下流行的《变形计》进行分析,多角度突显“开阔视野,鄙弃且顾当下”这一中心论点。尤其是倒数第三段排比手法的运用,内容上由个人到国家逐步深入,句式上长短变换错落有致,简洁优美且极富感染力,显示出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底。
(杨柏松)
视野决定高度
李克晗
李云飞带孩子们去深圳,看似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来,她的用意深刻又明确:视野决定高度。
我们常说:“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一个人只有望得远,才会知道远方的美景,并生出一种憧憬。这种憧憬促人奋进,助人成功。山里的孩子只知道学习,却没有目标。他们的视野所及只有学习,意识所及只有守住小山头。长此以往,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被困在大山里。李云飞选择带他们走出大山看世界,就是要他们开阔视野,树立目标,对自己在社会上可能达到的高度怀有一种向往。
斥鷃腾跃而起不过数仞,视野只是一片洼地;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视野直抵南冥。二者所到之地不同,因而有了小大之辩的不同。
视野决定高度,是指你所站的高度,也可以说是你人生的奋斗成果。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为了高度而奋斗的心。有的人望远,却只会空叹自己力不足矣;有的人望远,只为寻找自己所能达到的另一片天地。或许李云飞的做法不一定会使孩子们马上确立目标,但至少她为孩子们找到方向助了一臂之力。
相反,视野狭窄,只会让自己故步自封。清朝闭关锁国,以天朝大国自居,最终被英国轰开了国门。之后,清朝使臣走出国门,视野得到开阔。于是,他们发起了洋务运动,虽未能挽救大局,但也推动社会向前迈出了一小步。这便是视野决定高度的有力例证。
人都是积极进取的,积极进取使人拥有高度。但高度取决于目标,而目标又由视野决定。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当下,他们渴望开阔视野,找到接下来奋斗的目标,使人生达到一个新高度。
魚缸里的鱼望见大海才会心生憧憬;鸟笼里的鸟看到天空才会满怀喜悦。没有多少人想要曳尾涂中,不思进取,他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罢了。我相信把钱花在去深圳上,比花在置办学习用具上更为值得,因为它更能带给孩子们心灵上的震撼。
视野决定高度。正如李云飞所说:“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教师点评
本文开篇点题,简洁明晰。从“斥鷃”“大鹏”到“洋务运动”,材料运用巧妙,且衔接自然。其中,对比论证的运用是一大亮点,不仅有段内对比,还有段与段之间的对比,这种多角度对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此外,“鱼缸里的鱼望见大海才会心生憧憬,鸟笼里的鸟看到天空才会满怀喜悦”“没有多少人想要曳尾涂中”等鲜活生动的语言,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杨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