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使他们对经济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一些来自普通收入家庭、经济能力不高的学生在尝到物质生活带来的短暂快乐后,他们的超前消费就需要各种贷款来满足了。在这个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校园贷带来的不止是高利息,很多学生没有经济能力偿还,甚至被威胁做出一些冲动对的举动。目前,加快大学生校园贷的治理已经被各个高校重视起来,也成为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参与校园贷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把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放在首位,政府要联合高校发挥其监督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素质;价值观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一部分大学生给通过借助外来的经济满足自己的需求,无形扩大了对校园贷的需求。社会也扩大了贷款对象,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贷款机构,随着校园贷方式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生活也在一段时间里得到了满足,但是,随之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的一些“裸贷”视频被曝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1 校园贷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校园贷可能滋生学生恶习。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讲,一部分学生脱离父母的管制,认为自己已经成年可以随性生活,但他们暂止很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之父母不在身边监督他们,而大学环境是轻松的,一部分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的学生在家里无法得到经济满足。而校园贷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学生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身份证信息、学生证件等证明就可以轻松贷款,大学生受这种条件的诱惑慢慢走近了校园贷,长此以往,学生们很容易养成了过度消费且超前享受的行为,这对各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校园贷会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贷作为贷款方式的一种,但是它的利润是非常高的,甚至达到了普通贷款利润的百分之七十。而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他们也偿还不起这种贷款。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还不起贷款时,放贷的一方会采取激烈的措施,威胁这些学生并对学生的父母进行讨债,从而引起一系列不安全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生活,给他们的心灵留下巨大的阴影,同时不利于校园秩序的正常维持。
(3)大学生校园贷会导致大学生学习效率低。陷入校园贷风波的大学生为了还贷款,无心学习,且部分学生会想尽办法利于课堂时间逃课去做兼职,从而导致学业荒废。
2 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贷的原因分析
(1)高校大学生自制力差,暂未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攀比心、虚荣心导致其在物质享受中不断迷失自己。
(2)社会监督体系在监管与处罚上不够健全。政府对放贷方的监管审查不够严格,对校园贷贷款公司的审核和监督、考评等方面还存在漏洞,在发现不法公司后处罚力度也不够。
(3)高校管理不到位,校园贷肆无忌惮的“走”进了校园。高校对大学生管理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校园贷增长的原因。校园内曾经在诸多公共场所(如教室、公共卫生间门口、寝室过道)出现校园贷的小广告,甚至出现相关的工作人员进校进行宣传和办理。
3 解决高校校园贷事件的对策
(1)大学生要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从心理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克制自己的欲望,要理智消费。其次,高校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宣传,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园贷的相关套路,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避免落入校园贷的陷井。
(2)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的相关教育和管理。高校应转变不出事就是好管理的管理思维,认识到高校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受业,更要育人。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校园贷的风险和危害的专项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能够认识到校园贷的实质,使大学尽可能避免盲目的借贷行为。在高校日常管理中,一方面,高校要从点滴做起,对于那些粘贴在校园内的校园贷广告要及时的清除,对从事校园贷推广活动的相关学术与人员要及时的阻止;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还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对于那些已经产生借贷行为的大学生要及时的跟踪和帮助,使其能够及早的脱离校园贷,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3)政府要起到监督的责任,做好监督工作。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监督责任,加强监管,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做好责任分配,设立专门的监管点。其次,金融管理部门要对相关的借贷单位进行检查,通过提高检查力度来有效控制校园贷的发生。
4 结束语
校园貸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对校园贷进行管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6.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6.
[3] 吴兴富.和谐校园构建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
王琳(1989-),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素质;价值观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一部分大学生给通过借助外来的经济满足自己的需求,无形扩大了对校园贷的需求。社会也扩大了贷款对象,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贷款机构,随着校园贷方式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生活也在一段时间里得到了满足,但是,随之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的一些“裸贷”视频被曝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1 校园贷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校园贷可能滋生学生恶习。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讲,一部分学生脱离父母的管制,认为自己已经成年可以随性生活,但他们暂止很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之父母不在身边监督他们,而大学环境是轻松的,一部分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的学生在家里无法得到经济满足。而校园贷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学生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身份证信息、学生证件等证明就可以轻松贷款,大学生受这种条件的诱惑慢慢走近了校园贷,长此以往,学生们很容易养成了过度消费且超前享受的行为,这对各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校园贷会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贷作为贷款方式的一种,但是它的利润是非常高的,甚至达到了普通贷款利润的百分之七十。而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他们也偿还不起这种贷款。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还不起贷款时,放贷的一方会采取激烈的措施,威胁这些学生并对学生的父母进行讨债,从而引起一系列不安全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生活,给他们的心灵留下巨大的阴影,同时不利于校园秩序的正常维持。
(3)大学生校园贷会导致大学生学习效率低。陷入校园贷风波的大学生为了还贷款,无心学习,且部分学生会想尽办法利于课堂时间逃课去做兼职,从而导致学业荒废。
2 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贷的原因分析
(1)高校大学生自制力差,暂未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攀比心、虚荣心导致其在物质享受中不断迷失自己。
(2)社会监督体系在监管与处罚上不够健全。政府对放贷方的监管审查不够严格,对校园贷贷款公司的审核和监督、考评等方面还存在漏洞,在发现不法公司后处罚力度也不够。
(3)高校管理不到位,校园贷肆无忌惮的“走”进了校园。高校对大学生管理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校园贷增长的原因。校园内曾经在诸多公共场所(如教室、公共卫生间门口、寝室过道)出现校园贷的小广告,甚至出现相关的工作人员进校进行宣传和办理。
3 解决高校校园贷事件的对策
(1)大学生要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从心理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克制自己的欲望,要理智消费。其次,高校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宣传,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园贷的相关套路,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避免落入校园贷的陷井。
(2)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的相关教育和管理。高校应转变不出事就是好管理的管理思维,认识到高校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受业,更要育人。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校园贷的风险和危害的专项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能够认识到校园贷的实质,使大学尽可能避免盲目的借贷行为。在高校日常管理中,一方面,高校要从点滴做起,对于那些粘贴在校园内的校园贷广告要及时的清除,对从事校园贷推广活动的相关学术与人员要及时的阻止;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还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对于那些已经产生借贷行为的大学生要及时的跟踪和帮助,使其能够及早的脱离校园贷,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3)政府要起到监督的责任,做好监督工作。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监督责任,加强监管,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做好责任分配,设立专门的监管点。其次,金融管理部门要对相关的借贷单位进行检查,通过提高检查力度来有效控制校园贷的发生。
4 结束语
校园貸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对校园贷进行管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6.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6.
[3] 吴兴富.和谐校园构建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
王琳(1989-),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