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产阶级正在日渐成为中国主力的群体,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崇尚什么文化……这些都是王受之感兴趣的问题。经常穿梭于中美之间的他,对两国中产阶级的差异有着自己的见解。
中产阶级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中产阶级是从事某种职业、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训练的人士,属于社会的脊梁。如果这部分人口占国家总口人的50%以上,这个国家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如果这部分人只占5%、6%,那这个国家就是农业国家。
从经济上衡量的话,你觉得哪个收入阶层算是中产?
美国的标准是4万到20万美金收入的人群。中国的标准我觉得应该是年收入20万到50万人民币这个区间的阶层。以收入区分每个国家的看法都不同,但我觉得基本上是按收入标准来反映的消费行为和文化品位来区分。
美国的中产社会有什么特点?
自1933年的大危机后,美国就进入了中产化阶段。中产阶级作为国家主要力量的时间长,所以他们很成熟,整个国家很稳定。美国中产阶级有自己的媒体平台,比如《纽约客》、《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有自己的议员,在立法时替他们说话。美国的立法程序很严谨,一旦要填海、征收土地来做公路,他们商议的程序就特别长,因为中产阶级参与辩论的可能性大。
那么,中国呢?
中国多年来并没有为中产阶级正名,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个阶级,我们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比例不够大,本身也不够成熟,对自己的权利、诉求的渠道不清楚,缺少媒介来表达。不过,很多迹象表明,中国正慢慢形成中产阶级社会。
这些迹象是什么?
中产阶级变成主流阶级后有几个很重要的趋向。一个是政治上会趋于保守,他们不希望发生很激烈的社会革命,不希望动乱,希望稳定。第二就是他们热衷于消费文化,他们希望有很多消费品。
为万科设计楼盘、研究汽车设计、撰写中国时尚史,治学、绘画……作为一个杂家,王受之涉猎之广,非常人所能及。而在生活中,王受之的兴趣也是各种杂,旅行、上网、时政、娱乐……
常年在外穿梭往返,对于旅行你有着怎样的体会?
去一个城市旅游,初级旅游的人可能会欣赏城市的名胜景观,中级的人可能会去欣赏这个城市的一些文化点。而像我们这种威尼斯去了好几次的人,去那里其实是想体会一种情绪。
我去威尼斯的那几天经常在下雨,阴阴的情绪让我很感动:灰灰的天、阴阴的雨下的阿德里亚海,这种情景让我的画也有一种阴湿、灰暗的感觉。我觉得我不需要画名胜建筑,把城市带给我的这种感觉画出来就好。
你是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但近年来你也会经常办画展。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很多人都知道我做设计理论研究的那段经历,但不知道我之前就是学画画的。近几年,我觉得已经经历过学术生涯里最困难的阶段,觉得普及设计的工作我已经做很多了,所以我现在又回到老本行来画画。再次画画对我来说有点怀旧。我觉得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圈,从一个圈绕到某个地方后又回到圈里。从设计到画画并不是发展,而是回到以前的状态。
除了画画和设计,你似乎也很享受写博客的过程。
我喜欢写字,我觉得写作让我很开心,也有记录历史的作用。早年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也做过“老三届”,我都没有写下那段历史。写博客和微博有个好处是,你不用特意去保留,有一个电子平台替你储存,若干年后也可以回看。
你曾说过近期的写作计划,一是写较为通俗的故事读物,一是写专门给教授看的教科书,为什么跨度这么大?
我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做研究工作,就好像我去年刚出版了《世界现代建筑史》,这本书144万字,是用来给学者看的。这方面看的人比较少。一类是普及设计、普及文化。我更关注“普及文化”这个工作。
你曾对中国的时装设计表示悲观,那么近几年该行业是否有产生一些让你觉得还不错的变化?又或者是更糟了?
我觉得时装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高级时装,就是那些出现在巴黎、米兰、纽约、东京时装周的时装。这些时装周的参与人都是最顶级的设计师,每一件衣服潜在的顾客只有几千人。第二个级别是小批量生产的成衣,中国现在做的就是这部分,有高级时装的特点,但是小批量生产,比如只有100件。第三个级别就是Mass Production,批量生产,就是我们满大街可以看到的那些。在外国,设计师会很安心。做第二级的就做第二级,不会做梦想去做第一级。中国现在的问题就是设计师不甘心呆在他所在的层次,希望自己做第一级,但他们在最低一级卖衣服,因为卖得多。如果你又想做艺术大师,又想卖多点,这就会出问题了。中国的设计师现在不是能力问题,是心态问题。他们又想赚钱又想出名,这在时装上是无法兼顾的。
怎么看最近第一夫人的服装受到高度关注这个事件?
这些都是媒体炒作,彭丽媛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太太,出去穿一些很正式的服装,没什么特别的特点,这很正常也很得体。得体之处就在于没用什么名牌,没什么特别的设计,很简单。我只能说她穿得很得体,而不是很时尚。有人说打出中国品牌,媒体炒作得太过了,我不觉得有多厉害。
中产阶级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中产阶级是从事某种职业、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训练的人士,属于社会的脊梁。如果这部分人口占国家总口人的50%以上,这个国家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如果这部分人只占5%、6%,那这个国家就是农业国家。
从经济上衡量的话,你觉得哪个收入阶层算是中产?
美国的标准是4万到20万美金收入的人群。中国的标准我觉得应该是年收入20万到50万人民币这个区间的阶层。以收入区分每个国家的看法都不同,但我觉得基本上是按收入标准来反映的消费行为和文化品位来区分。
美国的中产社会有什么特点?
自1933年的大危机后,美国就进入了中产化阶段。中产阶级作为国家主要力量的时间长,所以他们很成熟,整个国家很稳定。美国中产阶级有自己的媒体平台,比如《纽约客》、《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有自己的议员,在立法时替他们说话。美国的立法程序很严谨,一旦要填海、征收土地来做公路,他们商议的程序就特别长,因为中产阶级参与辩论的可能性大。
那么,中国呢?
中国多年来并没有为中产阶级正名,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个阶级,我们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比例不够大,本身也不够成熟,对自己的权利、诉求的渠道不清楚,缺少媒介来表达。不过,很多迹象表明,中国正慢慢形成中产阶级社会。
这些迹象是什么?
中产阶级变成主流阶级后有几个很重要的趋向。一个是政治上会趋于保守,他们不希望发生很激烈的社会革命,不希望动乱,希望稳定。第二就是他们热衷于消费文化,他们希望有很多消费品。
为万科设计楼盘、研究汽车设计、撰写中国时尚史,治学、绘画……作为一个杂家,王受之涉猎之广,非常人所能及。而在生活中,王受之的兴趣也是各种杂,旅行、上网、时政、娱乐……
常年在外穿梭往返,对于旅行你有着怎样的体会?
去一个城市旅游,初级旅游的人可能会欣赏城市的名胜景观,中级的人可能会去欣赏这个城市的一些文化点。而像我们这种威尼斯去了好几次的人,去那里其实是想体会一种情绪。
我去威尼斯的那几天经常在下雨,阴阴的情绪让我很感动:灰灰的天、阴阴的雨下的阿德里亚海,这种情景让我的画也有一种阴湿、灰暗的感觉。我觉得我不需要画名胜建筑,把城市带给我的这种感觉画出来就好。
你是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但近年来你也会经常办画展。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很多人都知道我做设计理论研究的那段经历,但不知道我之前就是学画画的。近几年,我觉得已经经历过学术生涯里最困难的阶段,觉得普及设计的工作我已经做很多了,所以我现在又回到老本行来画画。再次画画对我来说有点怀旧。我觉得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圈,从一个圈绕到某个地方后又回到圈里。从设计到画画并不是发展,而是回到以前的状态。
除了画画和设计,你似乎也很享受写博客的过程。
我喜欢写字,我觉得写作让我很开心,也有记录历史的作用。早年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也做过“老三届”,我都没有写下那段历史。写博客和微博有个好处是,你不用特意去保留,有一个电子平台替你储存,若干年后也可以回看。
你曾说过近期的写作计划,一是写较为通俗的故事读物,一是写专门给教授看的教科书,为什么跨度这么大?
我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做研究工作,就好像我去年刚出版了《世界现代建筑史》,这本书144万字,是用来给学者看的。这方面看的人比较少。一类是普及设计、普及文化。我更关注“普及文化”这个工作。
你曾对中国的时装设计表示悲观,那么近几年该行业是否有产生一些让你觉得还不错的变化?又或者是更糟了?
我觉得时装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高级时装,就是那些出现在巴黎、米兰、纽约、东京时装周的时装。这些时装周的参与人都是最顶级的设计师,每一件衣服潜在的顾客只有几千人。第二个级别是小批量生产的成衣,中国现在做的就是这部分,有高级时装的特点,但是小批量生产,比如只有100件。第三个级别就是Mass Production,批量生产,就是我们满大街可以看到的那些。在外国,设计师会很安心。做第二级的就做第二级,不会做梦想去做第一级。中国现在的问题就是设计师不甘心呆在他所在的层次,希望自己做第一级,但他们在最低一级卖衣服,因为卖得多。如果你又想做艺术大师,又想卖多点,这就会出问题了。中国的设计师现在不是能力问题,是心态问题。他们又想赚钱又想出名,这在时装上是无法兼顾的。
怎么看最近第一夫人的服装受到高度关注这个事件?
这些都是媒体炒作,彭丽媛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太太,出去穿一些很正式的服装,没什么特别的特点,这很正常也很得体。得体之处就在于没用什么名牌,没什么特别的设计,很简单。我只能说她穿得很得体,而不是很时尚。有人说打出中国品牌,媒体炒作得太过了,我不觉得有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