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怎样“合作”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语文教学中,给语文课堂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非尽如人意。笔者近日在省级中学语文优质课比赛的观摩中,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种典型的形式化倾向。
二、合作研讨 议而无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给学习小组交代的任务多为一至三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些小组发表了与教师不一致的或出乎教师意料的看法,这时绝大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意见,不做任何引导,就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有的教师甚至语无伦次,含糊其辞,又绕到教参那里。这使得精彩的小组讨论被教参的结论或教师的定论所代替。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是学生在集体研讨,但本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为标准答案,只不过直接给出结论变成先讨论再给结论而巳。
三、合作思考 张力不足
有张力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因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观摩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所设计的讨论题常常达不到这点要求。有的问题太浅易,学生只要翻开课本就能找到答案;有的问题又过于艰深,明显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导致组际交流冷场的尴尬现象;有的问题则只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能支撑学生的合作学习,以至于有些学生看到老师来到本组,就拿出课本或搜集的资料读一段,等老师一走开,他们便又开始谈论其他话题。
四、开展合作 缺乏组织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给学生以明确分工。但不少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布置完学习任务之后,自己站在一边,或来回巡枧、抄写板书,完全游离于學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这使得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不爱表达、能力不足的学生,在无形中丧失了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扭转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倾向,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真正学起来。笔者在观摩中发现,那些比较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合作的:
(1)优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恰当的学习内容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语文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先提供具有研讨、交流价值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思考、比较乃至争论,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这样,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学会了与别人沟通,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分享。
(2)精心组织小组的合作活动。分组和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保证。学习小组的编排不能随意,要充分考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让具有不同性格特征、思维特质和能力倾向的学生组成小组,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阔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小组内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如有负责召集组员、维持秩序的组长,有负责把握时间、控制音量的督导员,有负责记录发言、把握讨论方向的记录员,有负责代表小组发言的报告员等。只有经过精心组织,学生才能明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自的努力和大家的通力协作。
(3)及时指导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教师的指导必须讲究时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手包办;既不能过早介入,也不宜过晚干预。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发他们具有求异特质的思维火花,指导他们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同意见。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二是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包括组内、组际合作情况等。三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等。评价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要作开放的而非单一的、封闭的评价,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评价。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语文教学中,给语文课堂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非尽如人意。笔者近日在省级中学语文优质课比赛的观摩中,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种典型的形式化倾向。
二、合作研讨 议而无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给学习小组交代的任务多为一至三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些小组发表了与教师不一致的或出乎教师意料的看法,这时绝大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意见,不做任何引导,就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有的教师甚至语无伦次,含糊其辞,又绕到教参那里。这使得精彩的小组讨论被教参的结论或教师的定论所代替。这种合作学习,表面上是学生在集体研讨,但本质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为标准答案,只不过直接给出结论变成先讨论再给结论而巳。
三、合作思考 张力不足
有张力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因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观摩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所设计的讨论题常常达不到这点要求。有的问题太浅易,学生只要翻开课本就能找到答案;有的问题又过于艰深,明显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导致组际交流冷场的尴尬现象;有的问题则只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能支撑学生的合作学习,以至于有些学生看到老师来到本组,就拿出课本或搜集的资料读一段,等老师一走开,他们便又开始谈论其他话题。
四、开展合作 缺乏组织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给学生以明确分工。但不少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布置完学习任务之后,自己站在一边,或来回巡枧、抄写板书,完全游离于學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这使得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不爱表达、能力不足的学生,在无形中丧失了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扭转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倾向,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真正学起来。笔者在观摩中发现,那些比较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合作的:
(1)优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恰当的学习内容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语文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先提供具有研讨、交流价值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思考、比较乃至争论,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这样,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学会了与别人沟通,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分享。
(2)精心组织小组的合作活动。分组和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保证。学习小组的编排不能随意,要充分考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让具有不同性格特征、思维特质和能力倾向的学生组成小组,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阔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小组内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如有负责召集组员、维持秩序的组长,有负责把握时间、控制音量的督导员,有负责记录发言、把握讨论方向的记录员,有负责代表小组发言的报告员等。只有经过精心组织,学生才能明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自的努力和大家的通力协作。
(3)及时指导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教师的指导必须讲究时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手包办;既不能过早介入,也不宜过晚干预。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发他们具有求异特质的思维火花,指导他们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同意见。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二是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包括组内、组际合作情况等。三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等。评价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要作开放的而非单一的、封闭的评价,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