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下,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自觉的价值追寻。要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就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优化教学手段,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学生参与度
一、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则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里引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参与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怎样的关系。学生4人一小组,由小组长分工:有的按住尺子,有的滚动圆片,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出圆周长是该圆直径的倍数,将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的表格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有效而必要的合作交流,得出了圆周率的意义。在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都有事情做,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注意这样两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一要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要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三要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三、精心设计练习——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因为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及时地对新学的内容予以巩固,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环节。
四、重视语言艺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一种催化剂。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学生,会引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愉悦的情感去发现、质疑、探究新知,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笔者的数学课中,经常是一番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咱班同学最喜欢动脑筋,相信你们这节课一定会学得更好。”“比一比,看谁这节课发言最积极、学得最好。”……这样的开场白,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智力活动的开展。当学生圆满地回答提问,笔者会加以肯定地赞许“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善于动脑筋”;当学生眉头紧锁、思维出现暂时障碍时,笔者会用温柔体贴的话来安慰他们“不要着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说好”;当学困生解答问题有困难时,笔者则采用支持和援助的话语“谁来帮助他”“谁愿意做他的好朋友”“谁来做一回小老师”……这些语言,看似简单,但只要教师把它轻轻送出口,就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点燃希望的火花,学生就会在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产生学习动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另外,在教学中,针对教材特点进行直观操作,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必须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作为教师,只有努力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优化教学设计,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学生参与度
一、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则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里引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参与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怎样的关系。学生4人一小组,由小组长分工:有的按住尺子,有的滚动圆片,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出圆周长是该圆直径的倍数,将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的表格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有效而必要的合作交流,得出了圆周率的意义。在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都有事情做,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注意这样两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一要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要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三要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三、精心设计练习——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因为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及时地对新学的内容予以巩固,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环节。
四、重视语言艺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一种催化剂。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学生,会引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愉悦的情感去发现、质疑、探究新知,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笔者的数学课中,经常是一番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咱班同学最喜欢动脑筋,相信你们这节课一定会学得更好。”“比一比,看谁这节课发言最积极、学得最好。”……这样的开场白,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智力活动的开展。当学生圆满地回答提问,笔者会加以肯定地赞许“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善于动脑筋”;当学生眉头紧锁、思维出现暂时障碍时,笔者会用温柔体贴的话来安慰他们“不要着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明白了,一定能说好”;当学困生解答问题有困难时,笔者则采用支持和援助的话语“谁来帮助他”“谁愿意做他的好朋友”“谁来做一回小老师”……这些语言,看似简单,但只要教师把它轻轻送出口,就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点燃希望的火花,学生就会在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产生学习动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另外,在教学中,针对教材特点进行直观操作,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必须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作为教师,只有努力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优化教学设计,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