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音乐学院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各具特色的几所高等音乐院、系。分别是建于1927年的燕京大学音乐系,建于1939年的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建于1940年的南京国立音乐院,建于1946年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和香港、上海的中华音乐院,建于1948年的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等。其主体是南京国立音乐院。1958年学院由天津迁至北京,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原清醇王府旧址(光绪皇帝出生地)。原隶属文化部.2000年归属教育部。1960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高等学校。1999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是目前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高校和“21 1工程”建设学校。
1993年,旅法五年的张小夫博士回国.创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标志着中央音乐学院现代电子音乐学科的起步。张小夫于1986年涉足电子音乐,是中国第一位现代电子音乐作曲和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双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教授和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自中心成立以来,一直一步一个脚印,用默默的努力,实践着中国电子音乐自己的理念。
张小夫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部级优秀专家
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吴祖强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法国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ENMP)高级作曲家学位(博士),1993年获法国瓦列兹音乐学院(Edgar Varese)现代电子音乐作曲大师班学位(硕士)。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法国作家。作曲家,音乐出版家协会会员(SACEM),法国(Ars Sonora)和国际(NICE) 现代电子音乐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现代电子音乐《不同空间的对话》、《天问》、《吟》、《山鬼》、《诺日朗》等;民族管弦乐《咏春三章》等;室内乐《玄.渲、悬、泫、旋》等;交响音乐《满江红》、《苏武》、《秦俑》,《雅鲁藏布》等;现代多媒体舞剧音乐《未来时代》和大型广场艺术表演 — 电子交响音乐《世纪之光》、《北海咏叹》、《海之诗》、《东方霓裳》以及大量的影视音乐。其中多部作品在中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 日本及台湾、香港的国内、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奖及演出.现已出版三张个人作品专辑CD唱片。
MIDI:能不能级大家介绍一下贵院的电子音乐中心。
张小夫:我们的全称叫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座落在中央音乐学院,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专业机构。机枸的设立主要是围绕电子音乐的各个方面,比如教学方面 研究方面,创作方面.国际化的电子音乐交流方面。
眼下我们设有三个专业.分别是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和音乐录音专业。因为在整个音乐学院里面。电子音乐是比较年轻的学科,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我们设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三个不同的层次,然后现在准备在附中建立相关的学科。电子音乐作曲本科生学制是五年,研究生是三年博士生也是三年。电子音乐制作是我们这几年刚刚开始设置的新专业 学制是四年。音乐录音专业的学制也是四年。
MIDI:各个专业年级同学们的课程是怎样的?
张小夫:电子音乐作曲是一千新兴的学科,传统的作曲可能主要还是写作,像室内乐,管弦乐。传统音乐写作对于中央音乐学院来说是一个非常强的学科。电子音乐作曲和传统音乐作曲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和机器打交道。传统作曲里面的四大件和声。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的基础课,同学们都要学,包括钢琴、视唱练耳.以及音乐史、艺术概论等众多理论课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和所有传统作曲的要求一样的。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要开设电子技术的综合课程,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课程。声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以及录音技术课程。所以说电子音乐作曲的学生几乎是中央音乐学院最累的学生。
研究生有我们设有两个专业一个是刚才提到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一个是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专业。电子音乐作曲顾名思义它的研究方向还是创作方面的东西,毕业的要求是每个人要做一场电子音乐会或者是两个人做一场电子音乐会. 同时要求有一篇相当份量的关于电子音乐方面的论文。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专业我们现在还是比较侧重“文”的方面.因为电子音乐技术涵盖的面很宽,电子音乐的史学,电子音乐的作品分析.电子音乐的风格分类等,应该属于“文”的一方面。“武”的一方面包括电子音乐的硬件包括软件的开发。设计,包括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等。
电子音乐作曲的博士我们是前年批下来的,中央音乐学院在学术上算是把关比较严的,在治学上也很严谨。我们申报博士点,并不是说哪个老师有博士导师的资格就可以了.而是至少要有三个教授成立相关的组。博士生的课程里面我们设置的就是一些更高段的知识,在硕士阶段我们与本科不同的是设置了计算机编程的课程,因为现在电子音乐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己制作声音的一个单项了,而是通过计算机的程序来控制声音。我们在博士生阶段包括硕士阶段,比较重视的是计算机的c语言,还要解读一些跟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用的比较多的一些软件。其它还有音乐声学的高级课程,我们在本科的时候就设有音乐声学课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里也有,音乐声学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计算机音乐课程在我们的本科一年级也有.我们把计算机音乐分成若干个单元,早期就是让同学们了解一下编成的基本的原理,以及简单的操作.硕士阶段是直接学c语言,然后自己简单的做一些编程的作品,到博士阶段我们希望学生除了用编成的语言做一部分作品以外,也希望大家能够写一点简单的软件。
MIDI:谈一下现在中国电子音乐的这个大环境吧。
张小夫:我觉得电子音乐国内与国外有很大的区别,我93年回国的时候,就是想致力于这个行业,想尽量缩短我们和国外之间的差距。与国际接轨,了解国际电子音乐的规范,不走国外那么多年来的弯路,能更快的融入到主流的,或者说大家都认可的电子音乐环境中去,就是我回国创建这个中心的目标之一。而且这几年。就中央音乐学院而言,我觉得我们的事业发展的还是很好的。而且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已经基本上同国际接轨。也就是说中央音乐学院建院的前40年,主要是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接轨,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进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而且和美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发展都结合到一起了 我们现在是与全世界比较先进的同行都连在一起了。
但是现在国内对电子音乐的理解不太一样 电子音乐好多人理解就是训刚。其实MID只是电子音乐里面的其中一部分,我们在做的比赛当中,也是做了倡导:电子音乐本身是多元化的、也是多技术构成的,没有必要把技术分成若干类。但是在比赛的时候也分了一些类,是想让大家了解.电子音乐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在比赛的A组设置的是纯粹的电子音乐,在国外 电子音乐就是电子音乐,就是指的一个,而在中国就复杂了.就有了很多的解释。在国外说是做电子音乐的,没有人说你是搞MIDI的,做流行音乐的就是做流行音乐的。MIDI本身不是一个行当,利用这个东西做流行音乐了,就是流行音乐了.利用这个做电子音乐了,就是电子音乐,也就是引ectronoc或者是ComputerMusic。所以说中国的这个现象很奇怪,但是这么多年这种状态就这样形成了。所以我们就倡导着把这些东西都规范起来,如果不规范起来的话就会越走越乱。
于是我们是既要跟国际接轨,也要和国内接轨。跟国内接轨这个词有点可笑 但是当我们和国际接轨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国内的情况和国际上区别比较大,实际上我们只能是把国内的东西兼容进来,这样的话就能够把电子音乐的范围扩大的再更大一点,更宽泛一点,不至于走纯学术的路。其实我们也不是排斥流行音乐,主要还是想让大家明白,自己从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而且国内90%的人,还是从流行音乐入手了解到了电子音乐。
最终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电子音乐基本上还是朝着一个国际化的大方向来走,但是我们不把国内也喜欢电子音乐的人现在正处以MIDI技术阶段的朋友排出在外。
MIDI:给我们的杂志提些建义吧?
张小夫;杂志办得不错,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而且在里面也能学到很多技术性的东西。我想现在杂志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在专业和大众群体之间找一个平衡点的问题, 我希望是引导着对M]D 技术感兴趣的这些同行以及爱好者,做一个更高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很专业的人看了觉得简单 而较初级的人看了觉得难。而且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现在还处在掌握工具的阶段,当然这也跟中国的国情有关吧。
MIDI:最后有什么要给我们的广大的读者以及广大电子音乐爱好者说的?
我觉得的可不可以再添加一些关于创作的文章,因为技术性的东西可能比较容易学到,而真正创造性的东西,比较难学。
张小夫:我觉得电子音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不同。对于我个人来说.它是我终生的追求.我从小开始学音乐,上大学之前就在歌舞团,80年代的时候也作过一段时间的流行音乐,“西北风”的时候有很多我也参与在其中。后来出国学习电子音乐,之后电子音乐就成了我后半生追求的事业.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本身既有娱乐性,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有更崇高的一种精神概念。电子音乐我觉得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就是对人类智慧极限的一种挑战,这一点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
对于每个从事电子音乐的人来说.从事电子音乐就是他人生中一个很有意义的经历,当然这不是一个事件,有可能是很多很多事件的积累。做电子音乐的人,可能在计算机旁不知道要有多少个不眠之夜。这样奋斗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对我自己选择的这个行当非常的自豪。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在这条路上比我自己走的还要远。也期待着中国的电子音乐早晚有那么一天,不仅是成为一个后起之秀.而是真正在国际上有一个说话的权利,不愧于我们中华民族的5000多年的这种文明历史。
这段文明历史证明了我们可以在其它方面做的非常好,那我想在。电子音乐方面我们应该可以做的更好!
1993年,旅法五年的张小夫博士回国.创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标志着中央音乐学院现代电子音乐学科的起步。张小夫于1986年涉足电子音乐,是中国第一位现代电子音乐作曲和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双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教授和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自中心成立以来,一直一步一个脚印,用默默的努力,实践着中国电子音乐自己的理念。
张小夫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部级优秀专家
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吴祖强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法国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ENMP)高级作曲家学位(博士),1993年获法国瓦列兹音乐学院(Edgar Varese)现代电子音乐作曲大师班学位(硕士)。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法国作家。作曲家,音乐出版家协会会员(SACEM),法国(Ars Sonora)和国际(NICE) 现代电子音乐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现代电子音乐《不同空间的对话》、《天问》、《吟》、《山鬼》、《诺日朗》等;民族管弦乐《咏春三章》等;室内乐《玄.渲、悬、泫、旋》等;交响音乐《满江红》、《苏武》、《秦俑》,《雅鲁藏布》等;现代多媒体舞剧音乐《未来时代》和大型广场艺术表演 — 电子交响音乐《世纪之光》、《北海咏叹》、《海之诗》、《东方霓裳》以及大量的影视音乐。其中多部作品在中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 日本及台湾、香港的国内、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奖及演出.现已出版三张个人作品专辑CD唱片。
MIDI:能不能级大家介绍一下贵院的电子音乐中心。
张小夫:我们的全称叫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座落在中央音乐学院,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专业机构。机枸的设立主要是围绕电子音乐的各个方面,比如教学方面 研究方面,创作方面.国际化的电子音乐交流方面。
眼下我们设有三个专业.分别是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和音乐录音专业。因为在整个音乐学院里面。电子音乐是比较年轻的学科,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我们设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三个不同的层次,然后现在准备在附中建立相关的学科。电子音乐作曲本科生学制是五年,研究生是三年博士生也是三年。电子音乐制作是我们这几年刚刚开始设置的新专业 学制是四年。音乐录音专业的学制也是四年。
MIDI:各个专业年级同学们的课程是怎样的?
张小夫:电子音乐作曲是一千新兴的学科,传统的作曲可能主要还是写作,像室内乐,管弦乐。传统音乐写作对于中央音乐学院来说是一个非常强的学科。电子音乐作曲和传统音乐作曲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和机器打交道。传统作曲里面的四大件和声。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的基础课,同学们都要学,包括钢琴、视唱练耳.以及音乐史、艺术概论等众多理论课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和所有传统作曲的要求一样的。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要开设电子技术的综合课程,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课程。声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以及录音技术课程。所以说电子音乐作曲的学生几乎是中央音乐学院最累的学生。
研究生有我们设有两个专业一个是刚才提到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一个是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专业。电子音乐作曲顾名思义它的研究方向还是创作方面的东西,毕业的要求是每个人要做一场电子音乐会或者是两个人做一场电子音乐会. 同时要求有一篇相当份量的关于电子音乐方面的论文。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专业我们现在还是比较侧重“文”的方面.因为电子音乐技术涵盖的面很宽,电子音乐的史学,电子音乐的作品分析.电子音乐的风格分类等,应该属于“文”的一方面。“武”的一方面包括电子音乐的硬件包括软件的开发。设计,包括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等。
电子音乐作曲的博士我们是前年批下来的,中央音乐学院在学术上算是把关比较严的,在治学上也很严谨。我们申报博士点,并不是说哪个老师有博士导师的资格就可以了.而是至少要有三个教授成立相关的组。博士生的课程里面我们设置的就是一些更高段的知识,在硕士阶段我们与本科不同的是设置了计算机编程的课程,因为现在电子音乐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己制作声音的一个单项了,而是通过计算机的程序来控制声音。我们在博士生阶段包括硕士阶段,比较重视的是计算机的c语言,还要解读一些跟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用的比较多的一些软件。其它还有音乐声学的高级课程,我们在本科的时候就设有音乐声学课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里也有,音乐声学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计算机音乐课程在我们的本科一年级也有.我们把计算机音乐分成若干个单元,早期就是让同学们了解一下编成的基本的原理,以及简单的操作.硕士阶段是直接学c语言,然后自己简单的做一些编程的作品,到博士阶段我们希望学生除了用编成的语言做一部分作品以外,也希望大家能够写一点简单的软件。
MIDI:谈一下现在中国电子音乐的这个大环境吧。
张小夫:我觉得电子音乐国内与国外有很大的区别,我93年回国的时候,就是想致力于这个行业,想尽量缩短我们和国外之间的差距。与国际接轨,了解国际电子音乐的规范,不走国外那么多年来的弯路,能更快的融入到主流的,或者说大家都认可的电子音乐环境中去,就是我回国创建这个中心的目标之一。而且这几年。就中央音乐学院而言,我觉得我们的事业发展的还是很好的。而且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已经基本上同国际接轨。也就是说中央音乐学院建院的前40年,主要是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接轨,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进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而且和美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发展都结合到一起了 我们现在是与全世界比较先进的同行都连在一起了。
但是现在国内对电子音乐的理解不太一样 电子音乐好多人理解就是训刚。其实MID只是电子音乐里面的其中一部分,我们在做的比赛当中,也是做了倡导:电子音乐本身是多元化的、也是多技术构成的,没有必要把技术分成若干类。但是在比赛的时候也分了一些类,是想让大家了解.电子音乐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在比赛的A组设置的是纯粹的电子音乐,在国外 电子音乐就是电子音乐,就是指的一个,而在中国就复杂了.就有了很多的解释。在国外说是做电子音乐的,没有人说你是搞MIDI的,做流行音乐的就是做流行音乐的。MIDI本身不是一个行当,利用这个东西做流行音乐了,就是流行音乐了.利用这个做电子音乐了,就是电子音乐,也就是引ectronoc或者是ComputerMusic。所以说中国的这个现象很奇怪,但是这么多年这种状态就这样形成了。所以我们就倡导着把这些东西都规范起来,如果不规范起来的话就会越走越乱。
于是我们是既要跟国际接轨,也要和国内接轨。跟国内接轨这个词有点可笑 但是当我们和国际接轨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国内的情况和国际上区别比较大,实际上我们只能是把国内的东西兼容进来,这样的话就能够把电子音乐的范围扩大的再更大一点,更宽泛一点,不至于走纯学术的路。其实我们也不是排斥流行音乐,主要还是想让大家明白,自己从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而且国内90%的人,还是从流行音乐入手了解到了电子音乐。
最终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电子音乐基本上还是朝着一个国际化的大方向来走,但是我们不把国内也喜欢电子音乐的人现在正处以MIDI技术阶段的朋友排出在外。
MIDI:给我们的杂志提些建义吧?
张小夫;杂志办得不错,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而且在里面也能学到很多技术性的东西。我想现在杂志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在专业和大众群体之间找一个平衡点的问题, 我希望是引导着对M]D 技术感兴趣的这些同行以及爱好者,做一个更高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很专业的人看了觉得简单 而较初级的人看了觉得难。而且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现在还处在掌握工具的阶段,当然这也跟中国的国情有关吧。
MIDI:最后有什么要给我们的广大的读者以及广大电子音乐爱好者说的?
我觉得的可不可以再添加一些关于创作的文章,因为技术性的东西可能比较容易学到,而真正创造性的东西,比较难学。
张小夫:我觉得电子音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不同。对于我个人来说.它是我终生的追求.我从小开始学音乐,上大学之前就在歌舞团,80年代的时候也作过一段时间的流行音乐,“西北风”的时候有很多我也参与在其中。后来出国学习电子音乐,之后电子音乐就成了我后半生追求的事业.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本身既有娱乐性,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有更崇高的一种精神概念。电子音乐我觉得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就是对人类智慧极限的一种挑战,这一点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
对于每个从事电子音乐的人来说.从事电子音乐就是他人生中一个很有意义的经历,当然这不是一个事件,有可能是很多很多事件的积累。做电子音乐的人,可能在计算机旁不知道要有多少个不眠之夜。这样奋斗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对我自己选择的这个行当非常的自豪。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在这条路上比我自己走的还要远。也期待着中国的电子音乐早晚有那么一天,不仅是成为一个后起之秀.而是真正在国际上有一个说话的权利,不愧于我们中华民族的5000多年的这种文明历史。
这段文明历史证明了我们可以在其它方面做的非常好,那我想在。电子音乐方面我们应该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