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制下惠来渔歌融入高职音乐课程教学:内涵、特征及策略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she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惠来渔歌是当地海岛渔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形成的独特民间歌谣文化,是揭阳市已近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遵循高职音乐课程教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等前提下,建设渔歌工作室,依托工作室的项目导引式、开放式、互动式、融合式等优势,通过对工作室精准定位、促进内部生成化学习、工作过程导向、动态运行机制等措施,推动渔歌文化融入到高职音乐课程教学中,在特色化教学的同时为保护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乡风文明建设做出努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惠来渔歌;高职院校;工作室;音乐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113-02
  【本文著录格式】吴樱子,陈文涛,孙警,郭敏.工作室制下惠来渔歌融入高职音乐课程教学:内涵、特征及策略[J].北方音乐,2020,06(12):113-114,119.
  引言
  揭阳惠来渔歌是当地海岛渔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民间歌谣,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并于2006年入选揭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它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岭南文化宝贵的遗产,凝聚了地方的传统人文精神。然而,随着当地传统捕鱼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惠来渔歌已近灭绝。所以,开展惠来渔歌的调研活动、推进渔歌这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课堂,体验渔歌文化并对采集到的渔歌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对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渔歌文化的传承、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特色化教学、学生素养和技能的提升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以实现上述意义为宗旨,在厘清高职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实施形式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工作室制课程教学模式来开展。工作室制课程教学模式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德国魏玛时代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该学院创造了工作室教学和形式教学、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相结合的双轨制模式,这是最早的工作室教学形式。[1]我国较早在美术教育领域尝试应用,后来逐渐在设计类、传播类、音乐类教学推广使用,由于具备项目导入式、开放式教学和资源整合化教学等优势,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现如今已被许多高职院校在各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该模式也比较适合揭阳惠来渔歌传唱的体验式、示范传承等特点,所以,本文在遵循高职音乐课程教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等前提下,明晰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特质,探讨惠来渔歌依托工作室融入地方高职音乐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音乐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研究和建立還比较不统一,除了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18个大类410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条件等作国家标准规范外,地方各高职院校则建设各自的课程标准,出现同一地区、同一专业同样教学内容而课程名称不同,同一课程名称教学内容不同的现象,[2]各院校课程标准互不统一。目前,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定义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科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科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3]
  针对高职音乐课程教学标准定义尚未统一的状态,本文基于《教育大辞典》对各科课程标准的解释,认为:高职音乐教学课程标准是依据音乐表演艺术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纲要、教学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评价建议等基本要求,体现音乐艺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明确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下,渔歌文化融入高职音乐课程教育可以规范化教学而又不失相应的灵活性。
  二、工作室制符合融入渔歌文化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要求
  高职教育是工作实践教育、工作过程教育,高职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关注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工学一体等模式,开展适合地方、学校资源特点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应当以服务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遵循培养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主线,推动课程教学设计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当前,音乐课程教学面对的难题是如何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将各种课程教学任务有机整合起来,特别是自觉担当传承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融合渔歌文化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带有自创性、随机性、使用土音字较多等特点,小组体验和手把手帮传的要求高,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胜任渔歌作品的收集、鉴赏与二次创作的任务。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于其本身项目导引式、开放式、互动式、融合式等特点,恰恰可以很好地胜任这种教学要求。该模式能够在高职院校各种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说明其存在明显的优越性,也比较适合融合渔歌文化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要求,大致而言,第一,建设惠来渔歌学习领域,营造开放、互动的工作室氛围,能促进各成员之间的艺术交流和融合;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导入渔歌真实项目,可以将工作实践和理论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第三,打造融合式的工作室资源平台,可以将渔歌文化、音乐艺术和各种技术、设备设施等结合起来,不断与时俱进。   三、工作室制下完善融入惠来渔歌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措施
  (一)精准定位渔歌工作室教学模式,形成持续动力机制
  工作室教学由于专业特点、教学需求等影响因素较多,尚无固定的模式。比如崔敏(2011)认为可以分为教学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4]杨八妹(2016)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学校为主导的工作室研修项目阶段和企业为主导的工作场所生产项目阶段;[5]参考不同专家学者对工作室类型的研究,项目式工作室更适合于融合惠来渔歌文化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的学习特性、课程标准建设和教学运作的需要。项目工作室是一种由学校提供场所、企业出资建设、能够承接校内外业务,同时长期承担项目教学任务的校内设计公司模式。[6]该模式具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整合各类资源等特点,尤其是其相对独立性特征便于采取激励措施,对各方作长短期结合的激励刺激,从而形成持续发展、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支撑音乐课程教学开展和优化。
  (二)建设渔歌工作室平台,促进内部生成化课程学习
  传统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主要关注外部输入,偏重依据教学大纲对知识和技能作“填鸭式”传授,应转为关注促进内部生成,依托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位一体的教学。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从根本上处于实践中,通过与社会联系、共同体的参与等方式在社会中给学习者一个合法的角色(活动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或真实的任务,使学习者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示范者的轨迹前进,提供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7]融合渔歌文化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应建成渔歌工作室,沿着情境学习轨迹,以渔歌项目平台为基础,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双导师”主导作用,通过导入真实的渔歌鉴赏和创作任务,顺着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主线,按学生条件类型,分层次、分阶段设置旁观者、同伴和成熟实践示范者角色,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并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内部生成化的课程学习模式。
  (三)围绕渔歌工作室,构建工作过程式课程标准体系
  音乐艺术课程教学体现了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重视传授过程和方法、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基本要求。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嵌入渔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则不同,它打造一个平台并导入真实的渔歌鉴赏与创作项目,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以渔歌文化传承过程为导向,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准职业岗位(群)并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提炼出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剖析、选取、序化和教学化,[8]从而构建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课程标准体系。该课程标准体系主要内容如下:由校企合作共建的渔歌特色音乐艺术相关岗位职业素养模块,如合唱训练、音乐表演素质训练、就业指导、毕业教育等;由校企合作共建的音樂艺术课程理论模块,嗓音医学、共鸣训练、渔歌文化、名曲欣赏等;由企业或机构设计安排工学结合的实战模块,如表演实践、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等;由校企合作共建的课程评价模块,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等。
  (四)建立渔歌工作室动态运行机制,不断优化课程教学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音乐艺术课程教学信息化程度日益发达,新思想、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方式等教学内容不断优化。依托工作室模式建构的融合渔歌文化的高职音乐课程教学不能一劳永逸,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对接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对接社会用人需求,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这需要渔歌工作室发挥组织、评价、激励和监控课程标准质量的作用,所以,建立工作室动态运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克莱格·福瑞斯特等(2015)分析了佐治亚理工学院在创客空间基础上建立的发明工作室,描述工作室的组织管理、设备设施建设、产权保护、安全保证、资金筹备、运营文化等方式,旨在培育开放式设计——建造项目的情境学习环境,并致力于为学生免费提供实践课程和最先进的原型技术;在课程中改进设计;提供课外活动;欢迎各种类型的项目实践;作为一个展示空间,通过各新闻媒体展示学生作品,提升大学招收优秀学生的能力等任务。[9]这无疑为处理渔歌工作室运营和音乐课程教学关系提供了理想化的模板,渔歌工作室应当结合地方文化、专业和课程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方式作动态运行、持续进化,不断优化音乐课程教学,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服务、为保护传承揭阳惠来渔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敬民.工作室模式在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6):19.
  [2]鲍洁.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框架体系[J].职教通讯,2007(2):38.
  [3]张圣喜.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27):110
  [4][6]崔敏.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 (18):240.
  [5]杨八妹,翟恩民.工作室教学研究[J].职教论坛,2016 (18):29.
  [7]严璇,唐林伟.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8):27.
  [8]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17.
  [9][美]克莱格·福瑞斯特.发明工作室:大学的创客空间及文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4):13.
  作者简介:吴樱子(1982.7—),女,广东揭阳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教师,讲师,音乐学学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高职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法律专业模拟法庭教学是高职实训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我校模拟法庭教学实训功能,该课题拟从加大对模拟法庭及相关教学设施的建设及投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对行政诉讼模拟法庭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合理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求着力推进我系水政专业法律课程创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拟法庭;实训教学  一、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改革的意义  水政水资源管
期刊
【摘要】《士兵的故事》是斯特拉文斯基从俄罗斯主义风格向新古典主义风格过渡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受到爵士乐的影响,在音高材料的组织、节奏和配器上都体现了斯特拉文斯基在过渡时期的鲜明特点,同时也开创了斯特拉文斯基新的创作风格和特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适应战时的演出条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乐队编制不大、音乐风格较轻巧的作品。而《士兵的故事》创作于1918年,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刊
【摘要】1600年至1750年,是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通奏低音”的应用。歌剧的诞生是巴洛克时期开始的标志,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音乐面貌,它的影响是强有力和深远的。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歌剧产生;西方歌剧;发展;影响;《灵魂与肉体的戏剧》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也在飞速发展,器乐和民族音乐逐步交融、创新、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中新疆地区的音乐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音乐风格受到了音乐家们的关注和喜爱。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古筝艺术如今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古筝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独具一格的新疆音乐元素受到众多作曲家的喜爱,新疆音乐元素更是打破了古筝的传统定弦、节奏节拍、风格样式等,其中古筝曲《西域随想》就
期刊
【摘要】近年来,广西天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传统天琴与当地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直接与当地的宗教、民族信仰相连,它与神、人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天琴要面对的是生存情景的转变,从当地宗教中必不可少的一件法器,转而成为一种表演乐器。本文从情感能量角度出发分析天琴的两种传承模式,旨在提高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情感能量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天琴;情感能量;非遗保护 
期刊
【摘要】想象是一种很奇妙的力量,可以使心中的形象随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千变万化,斑斓不绝,而“随想曲”便是音乐中自由表达想象的一种音乐体裁。随着作曲家的一念一想,展现在听众眼前的音乐形象也随之变幻万千。本文试以储望华的钢琴独奏曲《新疆随想曲》为例,浅析该曲演奏中所塑造的各种意象之形。  【关键词】新疆随想曲;音乐形象;意象之形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产生的一种兼具“诗歌”与“音乐”双重特征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内涵和独特性的审美价值,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作品旋律优美、词曲融合、和声丰富、伴奏效果突出,由此被称为是“艺术歌曲之王”。基于此,本文以优秀艺术歌曲《魔王》为例,在简要分析《魔王》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其艺术特征,继而结合个人经验总结了《魔王》的演唱方式,由此深化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特征的认识,为更好地处理和
期刊
【摘要】和声是德彪西音乐艺术中最有独创意义的部分,丰富色彩效果的和声显示了其发展和摆脱传统功能和声体系的迹象,是分析其作品风格特点、深入理解印象派音乐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的和声特点研究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其使用的和声材料、和弦结构、和声进行方式和调式调性几个方面的剖析,分析出其注重和声横向的游移变化,进一步归纳出和声几个主要的特点,并揭示了和声作为印象派作曲家创作中所使
期刊
【摘要】《霞光》是周文中先生受到中国人文画的影响所创作。作曲家用精湛的作曲技法描绘了一幅光影渐变的色彩。笔者将从多个角度简析周文中先生在作品当中的色彩变化与音乐表达。  【关键词】周文中;《霞光》;作曲技法  【中圖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103-02  【本文著录格式】杨佳祺树影霞光重叠深——周
期刊
【摘要】《阿莫尼惹》作为凉山彝族叙事长诗及哭嫁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旧时期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性别观念,更是凉山彝族人民生活的历史写照。各地区所传唱的歌词内容大同小异,但音乐旋律却有着明显的即兴性。本文主要从其文化背景着手,以云南小凉山地区的《阿莫尼惹》为举例对象对其进行音乐本体上的探析。  【关键词】凉山彝族;叙事长诗;《阿莫尼惹》;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7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