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823455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愈来愈广泛,通过对儿科住院及门诊病人进行抗感染药物使用调查,则更能确切反映临床用药情况。笔者随机抽查我院100份病例,门诊处方100张,现将结果做简要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从我院2004年住院病人中随机抽出100份病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男女比例1.5:1。年龄最小者40天,年龄最大者15岁。
  从一季度到三季度的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出100张,其中男50张,女50张,男女比例1:1,年龄最大者12岁,年龄最小者2个月。主要调查不同科室病人用药种类、联合用药、合理用药情况。
  
  结 果
  门诊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率82%,住院病人抗感染药使用率81%,预防用药占抗感染药物使用人数35%,见表1、表2。
  在我院抗感染药物应用最广泛的是β-内酰胺类,其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30.47%以上的病人联合使用两种抗感染药物,单用一种者占69.53%,见表3。
  从调查结果表明,病人应用β-内酰胺类和头孢菌素类的比例最高,大环内酯类和青霉素类逐渐降低。口服给药一般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
  临床上绝大多数静脉给药首选头孢菌素类,联合用药为头孢菌素类加大环内酯类,或者是青霉素类加大环内酯类。特急诊患者抗感染药使用率为90%,预防用药比例为65%,不合理现象以联合用药过多为主。
  
  讨 论
  抗感染药物是治疗病原体感染的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两大类。抗微生物药物有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结核药和抗麻风病药等)和抗病毒药物。
  青霉素类是我院原先应用数量最多的一类抗感染药物。但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呈增多的趋势,其应用受到限制而转向一些强力抗生素。
  临床合理用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①世界卫生组织曾宣布:全球1/3的人不是死于疾病的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临床医疗应遵守合理用药原则,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中有重要地位,在合理用药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临床医师,应注重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以及引起感染的致病菌,用药量和疗程要适当,这样才能为患者选择最有效的抗感染药,同时要尽量避免长期用同一种药物,预防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必要时有计划的更换药品。②按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免疫功能选用药物。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具有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生理特点。以新生儿为例,其酶系统未发育完全,某些肝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积聚,肾小球滤过率又低,故可导致血药浓度增高而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应全面考虑年龄、抗菌谱、半衰期、过敏不良反应、既往药物过敏史和个体化的特殊性与个体的差异关系,以减少发生或不发生意外情况。
  


  当前,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临床上对抗感染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性及深部真菌的迅猛增加,而使死亡率极高,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遏止乱用和滥用抗生素问题是非常紧迫的。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①开展药物治疗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要选择高效、低毒、经济、服用方便的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联合用药造成的经济浪费,大力开展药物治疗监测(TDM),给患者提供个体化给药方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最低的不良反应和最小毒性达到最高的治疗效果。② 严格掌握配伍方式。不应无原则的联合应用抗生素,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疾病决不选择配伍用药,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联合用药仅限于单用抗生素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或致病菌未明的严重感染等情况,一般用二联即可。③应积极研制与开发新的抗生素,应用新的抗生素和新型抗菌药物以对抗细菌的耐药性。④對已知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提高抗菌药物的靶向性,以对抗细菌的抗药靶位。⑤改变剂型提高抗生素的靶向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个性化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母婴妊娠并发
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10~2015-10收治的160例手术患者,随机平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分析妊娠合并肌瘤分娩期行剖宫产同期手术效果。方法:采取随机的方式在2011-11~2014-12到我院实施诊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中抽取4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实施剖宫产术
摘 要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的措施。方法:采用手术尺偏型矫枉过正,桡偏型留有余地,术后屈肘120°前臂旋前位固定治疗。结果:68例均获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5个月,优5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5.5%。肘内翻3例(5%)。结论:手术开放复位预防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关键是尺偏型矫枉过正1/4,桡偏型留有1/4余地,纠正旋转移位,术后旋前位固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