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人才培养高校排课工作探析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教学管理制度[1]。学生须修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教务排课是培养方案实施和学生选课得以实施的中间桥梁,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性工作。在学分制人才培养条件下,对排课的相关工作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 学分制;教学管理;排课;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20-0096-03
  Analysis of Curriculum Arrangement on Credit System and Per-
  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U Aiqin
  Abstract Credit system is based on Students’ course selection, through the GPA and credits measures student learning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Students must be enrolled in courses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cheme, complete teaching plan to the specified minimum credits before graduation. University Courses Arranging is the middle bridge that could make training pro-
  gram implemented and student course selection be enforced, is an
  important work of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redit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e relevant work carries on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course arrangement.
  Key words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curriculum arran-ging;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1 前言
  高校課程表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指令性文件。因此,排课是高校最基本又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管理工作,它是学校维护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课程表的编排不仅反映出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情况,而且体现出学校教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课程表编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
  江苏师范大学全日制在校生当前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是2014年修订的。在使用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教学计划会做一些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14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课程由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课程)、平台课程(分为大类培养平台基础课程和非大类培养平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创新创业与科研训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组成。2014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每类课程均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而且划分学分比例。这样安排,学生选课操作起来更简单、方便,一目了然。
  本文基于江苏师范大学2014版培养方案,分析探讨学分制情况下的排课工作,力争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到科学高效地排课,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
  2 前期准备工作
  研究教学计划 排课须根据教学计划进行。为此,排课前需研究教学计划,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课程的设置,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特别是上下年级专业计划是否需要调整?如果需变动,应向教务处申请报批。做到认真分析研究,科学规划和编排设计课表,既要注意衔接和交叉,又要避免重复,使课程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三个层级上有机结合。对江苏师范大学而言,在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学分要求160~170分,学制3~6年,全日制本科生须在弹性学制内修够相应的大类课程规定的学分,才能达到毕业条件。课表编排前须统计各专业课程的学分、课时及考虑课程先修顺序等,做到每学期课程、学分相对均衡,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程交叉分布,避免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颠倒和内容重复,以便能指导学生按序进行课程修读。
  预算下学期开课使用的公共教学资源 一方面,对可用的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专业画室、琴房等进行梳理,不够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排课前向教务处进行申报。学校公共教室资源相对紧张,目前工作日、白天正常排课不能满足排课要求。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排在白天,二学历、博雅等课程排在晚上、周末。在这种情况下,梳理并预算下学期的课程需要使用的教室资源尤为重要[2]。
  也是确保排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摸排下学期能上课的教师,不能满足上课需求的,提前向人事处做好外聘教师申报工作,确保顺利完成教学排课任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安排教学作息时间 每学期教学周一般为20周,上课周次1~18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上课周次6~18周,19~20周安排期末考试。节次分段安排,一天安排五大节,共12小节课;每小节40分钟。上午上课时间:8:00—11:55。下午上课时间:14:00—17:10(冬季),14:30—17:40(夏季)。晚上上课时间:19:00—21:10。具体安排如表2所示。   3 排课的工作流程
  综合教务系统排课流程:录入指导计划—生成执行计划—下达教学任务—生成开课通知—开课信息管理—排课信息导入—排课管理。具体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指导计划 指导计划录入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学分和学时等。录入完毕须核对指导计划内容,核对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课程名称。不同专业可能开设相同课程,即课程名称相同,因此,课程须按课程编码录入。课程编码按照修订计划的年份、学院代码、专业编号、课程类别和流水号组成,在课程总库中具有唯一性。
  2)课程性质。这里是指课程的重要性质,要显示在成绩单,并且毕业学分要按照课程性质分类进行计算。对于各类实习、论文等实践性课程,性质为必修。
  3)课程类别。为便于管理而进行类型划分,如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博雅课程等。
  4)总学时=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来源于指导计划,指导计划一经制订,无特殊情况不得进行修改,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调整,只进行执行计划的调整(增加或改变学期)就可以。分专业、年级核实执行计划,避免以后排课、成绩录入等一系列的善后工作。
  开课管理 按年级、专业生成执行计划,系统自动生成当前学年学期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任务查询进一步核对新学期开课课程。各学院按照年级核对专业课程的开课信息。开课单位按照课程核对各学院公共课的开课信息。通过开课通知可以查询、批量设置课程信息,提供合班操作、教师指定、指定特殊教学区等功能。
  排课信息录入 进一步核实总学时、学分、课程性质等几项重要开课信息,如发现错误,一定要對应修改执行计划和指导计划。根据周学时、总学时确定上课周数,并根据班级实际教学进程录入上课的周次。必须在“需教学区”处按照需要选择教学区。课程要设定排课人数,作为选课限制人数的需要。
  4 排课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表是学校贯彻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是保证教学计划正常实施的文件[2]。课表编排应遵循高校的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安排课表涉及的要素——教师、学生、地点等。课表编排工作量大、任务重,学校安排课表须精心组织,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维护学校教学秩序,以期达到最佳效果[3]。根据排课经验,笔者总结排课应遵循如下原则。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文件,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育人理念等方面的重要文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是排课工作的核心[4]。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学校应建立适应时代要求和满足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江苏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动态与柔性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及社会需求变化,四年一修订、两年一调整。
  系统性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保证课表有序进行编排。根据要求认真录入教学任务书,保证开课信息准确;对美术、音乐专业课程需要画室和琴房的,首先确定好固定的时间;对于理工科实验性课程较多的专业,优先考虑实验室课程表的安排;大学英语一般安排在第一大节或第二大节,体育一般安排在第二大节、第三大节或第四大节;计算机上机、教师教育类课程一般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周一、周三的第五大节安排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创新创业与科研训练课程;周五和周六的第五大节为全校公共课重修排课时间;单独开班的辅修课、跨校选修课安排在周六、周日。考虑低年级公开课较多,公共课教师相对不足,应先排低年级的公共课,再排专业课。学校目前师资相对紧张,一些教师一学期排到3~4门课程,这样对于课程多的教师的课应该先排,否则越到后面越排不下去;对上课时间或地点有特殊要求的教师的课程,予以靠前安排[1-2];外聘的教师跨校上课也应先排。
  科学性 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为前提,科学地组织排课:每天上午第一大节不安排体育课;专业必修课尽量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第三大节;同一班级的课尽量减少更换教室的次数;一周三学时的课程尽量安排两次授课,一次单双周的方式,以免造成教室资源的浪费;同一门课程两次或三次授课时间要间隔合理;高数、大学物理及专业课最好不要合班,不建议三节联排;同一教师一天授课不超过六学时,绘画专业除外;理、工、文各类课程轻重搭配,调节适度,每日、周学时分布均衡;教室特别是多媒体教室实行滚动排课;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同一个上、下午排上课地点时尽量排在同一座教学楼。
  准确性 为确保教学秩序稳定,编排设计课表须做到准确无误。课表初稿发至各开课学院,由各学院教务秘书通知任课教师校阅,发现与原下达的教学任务学时、班级不符或所需教学手段未能满足等问题,及时调整。部分重点课和重点实验室在形成正式课表前应由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统一审核;正式课表形成前必须经过不同方式反复核对,确定没有问题,方可形成正式课表。正式课表排定后,要求在学校放假前一周及时发到开课教师和学生班级及实验室、机房、语音室等部门。
  5 结语
  总之,排课工作是教学管理中系统又基础的工作。在学分制人才培养下做好排课工作,不仅要认真、细心,更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在有限资源下,充分地做好预案以解决排课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遵循排课原则,精心设计编排课程表,确保学生顺利选课,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王敏,邓小民.学分制下排课方法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8-139.
  [2]张淑英,叶芳贵.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下高校排课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19):238-239.
  [3]郭雨.学分制下高校排课的有效性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49-50.
  [4]朱莉.谈高校办学新形势下教务排课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17-18.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奇偶数判断任务,检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是否存在非对称性,以及语码转换消耗的非对称性与二语的熟练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被试来自中国某所大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方式静脉补铁对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所致肾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已经检验证明铁缺乏的肾性贫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血液透析器管路的动脉端
文章将决策者个人有限理性的概念拓展到团队场合,并归纳整理了影响高管团队(TMT)有限理性的三类屏蔽效应.在归纳高管团队属性效应理论研究(Upper Echelons Perspective)进展
文章以我国中西部毗邻的湘鄂渝黔边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研究湘鄂渝黔边区农村城镇化现状,分析制约该地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提出湘鄂渝黔边区农村城镇化的对策
超固结地层发生地面沉降需要一个大于超固结应力的起始附加应力来驱动。依据有效应力原则,临界水位与超固结应力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则超固结地层垂向形变机理亦可通过临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具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使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和充满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理解和学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阐述教具对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
本文叙述了日光温室西瓜嫁接育苗技术,通过应用西瓜嫁接育苗技术措施,达到增强植株抗低温、土传病害能力,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本文对红茶加工中各工序的目的、方法和适度判断等进行阐述,并从外形(条索、色泽)和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两方面阐述红茶加工过程中品质常见的缺陷及成因,为红茶加工提供
在分析电子类专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电子类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类专业课外实践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介绍了九江学院电子类专业课外实践体系建
本研究以铬胶囊事件为例,探索药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强化药品检验、完善政策法律及调整经济利益是保障我国药品安全的三要素,并进一步阐述了此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