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文化界有两大名僧,一位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另一位,则是情僧苏曼殊。
李叔同生于富贵之家,早年亦是一名风流才子,有着令人惊服的才情与悟性,其诗词书信之间,往往散逸着兴高采烈的名士之气:“昨午雨霁,与同学数人泛舟湖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首,不觉目酣神醉。山容水态,何异当年袁石公游太湖风味?……薄暮归寓,乘兴奏刀,连治七印,古朴浑厚,自审尚有是处。”
李叔同古典文学造诣甚高,研究过西洋美术,教授过现代音乐,结交文人雅士三教九流,颇受各方爱戴。这么一个人,人生正如日中天之际,却在杭州虎跑寺披剃出家。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中,说他一生最大特点是认真,“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一定要做得彻底,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晚年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亦是理所当然,终成一代名僧。”
弘一法师病逝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六日宣布绝食,拒医。八日致信李芳远:“朽人近来病态日甚,不久当即往生极乐。犹如西山落日,殷红灿烂,瞬即西沉。故凡未圆满诸事,皆深盼仁者继成,则吾虽凋弗奚憾哉!”
然而大师终生,亦如西山落日,悲欣交集,美哉善哉,分外引起后人的敬仰与追慕。
如果說弘一法师是大悟红尘,终于了却俗世纷扰,欣然披剃出家,常被人与之并称的苏曼殊则可谓固执“烦恼即菩提”,一生游历于情天恨海中的情僧。
曼殊幼失母荫,一生经历坎坷,常怀萧疏清冷之心境,但也正是这种断鸿零雁的孤独反使得他对温情暖意的慰藉无比渴望,正是这种极度寒冷,反而点燃了他内心异常的炽热。曼殊并非思维理性、意志坚定之人,他少年时投身革命的举动,后来又一意孤行皈依佛门,时而著书办报,时而游历佛国,时而花天酒地,时而又面壁默思,种种或僧或俗、看似不按常理出牌乃至近乎癫狂的言行,都无一不源自于他内心喷薄的激情和热望,他无休止地穿梭于各种各样的生命历程,仿佛在各种式样的人生中怎么都活不够,永远在千变万化的世相中旅行着、存在着、体验着。
曼殊多情。曾经年少轻狂,壮怀激烈;他爱高朋满座,醉卧花丛;他极为嗜食,其遣情任性也是声名远播的。
一身袈裟,满嘴酒肉,嚼蕊吐香,这是曼殊留给人的一种形象。
而这又有何不可?荒烟漫草,风起云涌之间已经丧失了秩序的年代,索性入山披剃,换一身袈裟,再次投身滚滚红尘,潇洒奔走一回,或曰“人间正道”、“世间觅法”亦可,或曰“厌世求死”也行,或曰“欺世盗名”“游戏人间”亦无所谓,曼殊倒似不再计较。后来在沪上风月场中快意挥洒的日夜,人人征花贿觥,花笺一般下款为客人题签,或以其姓,或以其名,犹抱琵琶。而独独有曼殊一人,却大书“和尚”二字。或许诚如他最后的遗示: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曼殊三十五岁而卒,一生往复于僧俗之间,纷纷扰扰,凡情与佛心两未相忘,他身后是否“都无挂碍”不得而知,但曼殊一生,实在善感而情多,其文艺与人生的一切成毁皆在于此。
李叔同生于富贵之家,早年亦是一名风流才子,有着令人惊服的才情与悟性,其诗词书信之间,往往散逸着兴高采烈的名士之气:“昨午雨霁,与同学数人泛舟湖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首,不觉目酣神醉。山容水态,何异当年袁石公游太湖风味?……薄暮归寓,乘兴奏刀,连治七印,古朴浑厚,自审尚有是处。”
李叔同古典文学造诣甚高,研究过西洋美术,教授过现代音乐,结交文人雅士三教九流,颇受各方爱戴。这么一个人,人生正如日中天之际,却在杭州虎跑寺披剃出家。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中,说他一生最大特点是认真,“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一定要做得彻底,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晚年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亦是理所当然,终成一代名僧。”
弘一法师病逝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六日宣布绝食,拒医。八日致信李芳远:“朽人近来病态日甚,不久当即往生极乐。犹如西山落日,殷红灿烂,瞬即西沉。故凡未圆满诸事,皆深盼仁者继成,则吾虽凋弗奚憾哉!”
然而大师终生,亦如西山落日,悲欣交集,美哉善哉,分外引起后人的敬仰与追慕。
如果說弘一法师是大悟红尘,终于了却俗世纷扰,欣然披剃出家,常被人与之并称的苏曼殊则可谓固执“烦恼即菩提”,一生游历于情天恨海中的情僧。
曼殊幼失母荫,一生经历坎坷,常怀萧疏清冷之心境,但也正是这种断鸿零雁的孤独反使得他对温情暖意的慰藉无比渴望,正是这种极度寒冷,反而点燃了他内心异常的炽热。曼殊并非思维理性、意志坚定之人,他少年时投身革命的举动,后来又一意孤行皈依佛门,时而著书办报,时而游历佛国,时而花天酒地,时而又面壁默思,种种或僧或俗、看似不按常理出牌乃至近乎癫狂的言行,都无一不源自于他内心喷薄的激情和热望,他无休止地穿梭于各种各样的生命历程,仿佛在各种式样的人生中怎么都活不够,永远在千变万化的世相中旅行着、存在着、体验着。
曼殊多情。曾经年少轻狂,壮怀激烈;他爱高朋满座,醉卧花丛;他极为嗜食,其遣情任性也是声名远播的。
一身袈裟,满嘴酒肉,嚼蕊吐香,这是曼殊留给人的一种形象。
而这又有何不可?荒烟漫草,风起云涌之间已经丧失了秩序的年代,索性入山披剃,换一身袈裟,再次投身滚滚红尘,潇洒奔走一回,或曰“人间正道”、“世间觅法”亦可,或曰“厌世求死”也行,或曰“欺世盗名”“游戏人间”亦无所谓,曼殊倒似不再计较。后来在沪上风月场中快意挥洒的日夜,人人征花贿觥,花笺一般下款为客人题签,或以其姓,或以其名,犹抱琵琶。而独独有曼殊一人,却大书“和尚”二字。或许诚如他最后的遗示: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曼殊三十五岁而卒,一生往复于僧俗之间,纷纷扰扰,凡情与佛心两未相忘,他身后是否“都无挂碍”不得而知,但曼殊一生,实在善感而情多,其文艺与人生的一切成毁皆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