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环保考核压力的增加,跨域环境治理问题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地方政府间“协作”,而是表现出为了提升环保指标,区域内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环境竞优”型竞争.本文基于构建地方政府间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的集体行动框架,以H钢铁公司搬迁为例,提出现阶段跨域环境协作治理的实现,需要纵向行政权力为主的经线和横向跨域环境协作治理组织、社会组织、学术团体、民众等为辅的纬线不断织就协作治理网络.在这一协作治理网络中,纵向行政权力是网络经线,各层级政府在环保治理和环保督察中对跨域环境治理起到“提纲挈领”的主导作用;横向跨域环境协作治理
【机 构】
: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环保考核压力的增加,跨域环境治理问题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地方政府间“协作”,而是表现出为了提升环保指标,区域内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环境竞优”型竞争.本文基于构建地方政府间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的集体行动框架,以H钢铁公司搬迁为例,提出现阶段跨域环境协作治理的实现,需要纵向行政权力为主的经线和横向跨域环境协作治理组织、社会组织、学术团体、民众等为辅的纬线不断织就协作治理网络.在这一协作治理网络中,纵向行政权力是网络经线,各层级政府在环保治理和环保督察中对跨域环境治理起到“提纲挈领”的主导作用;横向跨域环境协作治理组织、社会组织和学术团体等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沟通和协调作用,它们镶嵌于跨域治理网络中,成为网络的横向关联节点;地方政府、企业、学者和民众等则通过这个纵横向交融的网络参与到环境协作治理中来,以增强协作网络的密度和稳定性.
其他文献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生命共同体”理念在本体论上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论上将生态上升至生产力的高度,拓展了系统整体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共生共荣的关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根本遵循.
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以我国乡村为场域,在厘清传统村庄共同体演变脉络和阐明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面临的困难与窘境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应契合乡村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发挥乡村治理的合力,以促进乡村善治的实现;应在“共建共治共享”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明确界定和划分多元治理主体的行为边界,凸显社会组织和村民个体的主体性地位;应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法治保障基础上,构建各个主体协同治理的有机共同体.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既是我国打造强国家一强社会模式的必经过程,也是实现乡村治
习近平有关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论述具有清晰的逻辑理路.这集中体现在“为什么要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什么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何以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等层面.党的性质地位、制度治党的内在要求,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蕴含着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深刻背景和现实考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兼容互补、相互贯通、辩证统一,共同
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广大科研人员高度关注的一项改革任务,对增强创新活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关于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改革政策,以及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关于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举措,分析经费核销程序繁琐、经费管理流程标准不够明晰等问题,围绕推进科研人员绩效经费管理机制改革、增加课题负责人预算调剂权、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建设等方面,提出公安院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为公安院校构建以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为支撑,激励与约束并重
将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群众参与度融为一体,作为新时代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工具,隐含着需求至上的内在逻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需求理论诠释政绩考评,首先,质量是满足需求的一组属性,高质量发展旨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其次,政绩考评的灵魂指向政绩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和政绩,政绩考评的动力源于满足人民的需求;最后,增强政绩考评的群众参与度,其目的在于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求理论”表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
实现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带来了一个新课题.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要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认识并寻找针对性的实践路径设计.以人们在不同活动场域涉及的社会关系为分析基点,生活场域是实现美好生活诸需求更具基础性的场域,基层治理是与生活场域最为接近的治理领域,因此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治理领域.当下,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需要构建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和功能导向的基层治理体系,以推进人民群众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
为提高公众对信息风险感知的有效性,以重大公共安全风险中公众的风险感知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进行深度访谈,分析不确定环境下信息交互对公众安全感形成的影响,并建立以信息内容、信息用户、信息环境为核心的信息交互影响公众安全感模型,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过程.
地方政府需要在事务复杂、利益多元和震荡的组织环境中回应外部冲击以完成任务.作为应对多样性外部冲击的典型案例,A区政府在治理建筑垃圾的过程中应对“内外夹击”困境时,在“议程超载—分散响应”框架下,对于特定地方政府而言,由于治理事项的复杂性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双重压力夹击造成了“议程超载”,地方政府一般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响应,而是通过强、弱注意力分配,由各部门专业化、分散化地应对“议程超载”,但“分散响应”可能造成制度冲突,降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产生复杂的治理结果.
大数据技术的变革既深化了数据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意义,也引发了各国的“数据主权”之争,国家治理法治化是维护我国数据主权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必由之路.身份意义是国家数据主权治理法治化的前提,国家对一国的数据当然地享有主权.权能意义是国家数据主权治理法治化的面向,应当解构数据主权的权能充实其意涵.针对技术强势地位国家的数据霸权主义,应加强有序治理、规范治理和协调治理:在国际层面上,制定统一规则,规范数据主权治理;在国内层面上,探索阻断立法,限制法律的域外效力,调和国家间利益,提出国家数据主权治理法治化的中国方案
公务员是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的实施主体,如何激发公务员的推动意愿是实施政府数据开放政策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基于305名上海市公务员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对公务员推动政府数据开放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表明:公务员推动政府数据开放意愿主要受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对推动意愿的影响效应最强,感知易用性负向显著影响推动意愿;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均以行为态度为中介的间接作用对推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分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