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段时期,电视剧公司动作频频。对内,战略升级,拓展业务板块,布局IP(知识产权)资源,深化内容结构,调整管理架构;对外,拥抱资本和互联网,寻找跨界融合的“奇点”,对商业思维和赢利模式探索新的序列组合。
垂直且多元,这一次的产业升级是结构性的。在竞争加剧和风险提升的前提下,电视剧公司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市场自由度的机会。
新丽传媒和上海新文化明确加码电影市场。尽管明星股东阵容强大,且有腾讯、万达、光线传媒等业界大佬持股,新丽传媒对资本的渴求依旧旺盛。上海新文化重在建构以往相对空白的电影业务体系,对人才、团队和宣发渠道进行了一系列铺排。
同是强调“全媒体”概念,华策影视更接近于对“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无论是内容制作、业务布局、资本属性,还是赢利模式,赵依芳对华策影视的改造是基因式的。尚世影业背靠SMG大树好乘凉,其“全媒体战略”的核心是以“全媒体剧”概念颠覆“网络剧”和“电视剧”的概念。
25亿元,华录百纳收购了蓝色火焰,但这并不表示华录百纳会盲目扩张业务版图。作为为数不多仍然对小荧屏持有耐心和信心的电视剧公司,华录百纳把战略目光更多地投向对内容的垂直开发和多元商业模式探索。
扎堆儿,也是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今年以来,影视业迎来第二波上市潮,规模数量远超四五年前。IPO重启,据说证监会外排起了长队,但已非上市的首选,更多的公司青睐借壳和并购,影视资产纷纷与业外资产对接,其中以主营业务为电视剧的公司居多,占到60%以上。
这个趋势来得有点快,甚至让人误以为,这是个顿悟的过程。当这些电视剧制作公司的视野跳出了对片酬、成本、体制和平台的纠结,便开始意识到,做生意是需要点世界观的。
旧秩序的解构和新规则的设立跳不出两个因素:因势与利导。
以电视剧为主业的电视剧公司纷纷开始影视并购和业务转型,由此可见“一剧两星”对市场的触动。
自1995年开始,广电总局陆续颁布了加强对境外引进剧的管理。当时这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促使一大批从事影视剧引进的公司成功转型电视剧制作公司,从而催生了国产电视剧市场的成熟与繁荣。如上海新文化、大唐辉煌等公司都是同一时代政策下的成功案例。
这一次,催化电视剧产业从数量到质量转型升级的使命落到了“一剧两星”身上。政策的长期效应是明朗的,电视剧产业由数量到质量的结构性升级,必然会大浪淘沙,倒逼产业结构,从过度竞争的红海中开辟精品剧作的蓝海有很大的期待空间。但短期内,电视剧利润空间压缩,二三线卫视购剧压力增大,马太效应有走向极端的可能。很难说这一政策会把甲乙双方的关系引向何方。据了解,电视剧平均利润率下降20%左右。
于是,该政策正式启动之前,市场主体更多地选择了观望。
观望,不代表等待,不代表放弃。观望期内,电视剧公司一方面对电视剧市场节流储能,静候机遇;一方面打开眼界,积极拓展。
这是个资本时代,也是个互联网时代,热炒的IP概念只是一个壳,它的身份是内容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和资源置换的筹码,承载着各种商业模式的可能,但最终打破产业边界的是资本,重构产业生态的是互联网。
电视剧公司加紧与互联网对接,其目的在于电视剧利润空间收缩的情况下,将利润增值点寄望于由IP开发出的互联网平台、品牌授权、T2O(TV to online)模式等。互联网时代,媒体、内容、渠道、平台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收视率、点击率、流量、下载量等等,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就是用户,用户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新思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商业社会的生存法则。宏观经济持续走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势在必行。大力扶植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加速了房地产、矿业、制造业,甚至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轻资产”将有望成为下一个国民经济增长点。同时,这也是国家软实力升级的需要。
其中,电影产业、游戏产业比电视剧产业收获了更多利好,高利润额度在风险等值的情况下,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影视相通,电视剧公司向电影产业的转移成本很低。
电视剧公司在政策引导,竞争推动,以及新兴市场的吸引下,对发展战略进行的大转移和模式调整,看上去风风火火,实际上都在布局和探索阶段。拿到入场券的牌友们,各自抢到什么牌?是跟注还是All in?冷静一下的话,其实,纸牌屋里没有绝对的蓝海。
垂直且多元,这一次的产业升级是结构性的。在竞争加剧和风险提升的前提下,电视剧公司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市场自由度的机会。
新丽传媒和上海新文化明确加码电影市场。尽管明星股东阵容强大,且有腾讯、万达、光线传媒等业界大佬持股,新丽传媒对资本的渴求依旧旺盛。上海新文化重在建构以往相对空白的电影业务体系,对人才、团队和宣发渠道进行了一系列铺排。
同是强调“全媒体”概念,华策影视更接近于对“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无论是内容制作、业务布局、资本属性,还是赢利模式,赵依芳对华策影视的改造是基因式的。尚世影业背靠SMG大树好乘凉,其“全媒体战略”的核心是以“全媒体剧”概念颠覆“网络剧”和“电视剧”的概念。
25亿元,华录百纳收购了蓝色火焰,但这并不表示华录百纳会盲目扩张业务版图。作为为数不多仍然对小荧屏持有耐心和信心的电视剧公司,华录百纳把战略目光更多地投向对内容的垂直开发和多元商业模式探索。
扎堆儿,也是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今年以来,影视业迎来第二波上市潮,规模数量远超四五年前。IPO重启,据说证监会外排起了长队,但已非上市的首选,更多的公司青睐借壳和并购,影视资产纷纷与业外资产对接,其中以主营业务为电视剧的公司居多,占到60%以上。
这个趋势来得有点快,甚至让人误以为,这是个顿悟的过程。当这些电视剧制作公司的视野跳出了对片酬、成本、体制和平台的纠结,便开始意识到,做生意是需要点世界观的。
旧秩序的解构和新规则的设立跳不出两个因素:因势与利导。
以电视剧为主业的电视剧公司纷纷开始影视并购和业务转型,由此可见“一剧两星”对市场的触动。
自1995年开始,广电总局陆续颁布了加强对境外引进剧的管理。当时这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促使一大批从事影视剧引进的公司成功转型电视剧制作公司,从而催生了国产电视剧市场的成熟与繁荣。如上海新文化、大唐辉煌等公司都是同一时代政策下的成功案例。
这一次,催化电视剧产业从数量到质量转型升级的使命落到了“一剧两星”身上。政策的长期效应是明朗的,电视剧产业由数量到质量的结构性升级,必然会大浪淘沙,倒逼产业结构,从过度竞争的红海中开辟精品剧作的蓝海有很大的期待空间。但短期内,电视剧利润空间压缩,二三线卫视购剧压力增大,马太效应有走向极端的可能。很难说这一政策会把甲乙双方的关系引向何方。据了解,电视剧平均利润率下降20%左右。
于是,该政策正式启动之前,市场主体更多地选择了观望。
观望,不代表等待,不代表放弃。观望期内,电视剧公司一方面对电视剧市场节流储能,静候机遇;一方面打开眼界,积极拓展。
这是个资本时代,也是个互联网时代,热炒的IP概念只是一个壳,它的身份是内容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和资源置换的筹码,承载着各种商业模式的可能,但最终打破产业边界的是资本,重构产业生态的是互联网。
电视剧公司加紧与互联网对接,其目的在于电视剧利润空间收缩的情况下,将利润增值点寄望于由IP开发出的互联网平台、品牌授权、T2O(TV to online)模式等。互联网时代,媒体、内容、渠道、平台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收视率、点击率、流量、下载量等等,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就是用户,用户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新思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商业社会的生存法则。宏观经济持续走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势在必行。大力扶植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加速了房地产、矿业、制造业,甚至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轻资产”将有望成为下一个国民经济增长点。同时,这也是国家软实力升级的需要。
其中,电影产业、游戏产业比电视剧产业收获了更多利好,高利润额度在风险等值的情况下,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影视相通,电视剧公司向电影产业的转移成本很低。
电视剧公司在政策引导,竞争推动,以及新兴市场的吸引下,对发展战略进行的大转移和模式调整,看上去风风火火,实际上都在布局和探索阶段。拿到入场券的牌友们,各自抢到什么牌?是跟注还是All in?冷静一下的话,其实,纸牌屋里没有绝对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