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初中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时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分层合作是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如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按照不同的层次划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学生水平相当,层次各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自主发展又能保证学生发挥合作精神,开展合理的学习探究活动。
  关键词:初中生物;分组实验;分层合作
  分层合作教学是推动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生物教育教学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按照分组让不同的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增强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借此发现个别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给予更准确地帮助。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详细地分析,构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
  1 当前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习惯差,影响小组实验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喜欢自己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而拒绝听从别人的意见并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自己有疑问或观点不说不问也不发表。他们认为保持沉默是聪明的表現,认为“枪打出头鸟”,所以在课堂学习或小组实验中都不积极主动参与,对什么都提不起乐趣。另外,也有一些教师不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分组嫌麻烦就统一理论传授,这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的发展。
  1.2 小组分配不合理,学生一团散沙
  分层合作教学实际上是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小组的学习成绩应当由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来决定。但是实际情况分组并不合理,成绩好的同学扎堆,一起热烈的讨论和学习,学习差的小组每个人都不屑一顾,呆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小组成员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有的成绩虽好,却不愿意分享出来只自顾自己的学,还有的小组一团散漫,说笑打闹,甚至自认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小组其他成员拒绝合作。
  1.3 仪器使用不当,缺乏合理评价
  有些学生没有使用生物工具的经验,不知道物镜目镜怎么操作,或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注意仪器的使用和摆放。还有些教师本着做任务的心态安排了学生合作分小组实验,但是基本上是教师一人在讲解学生在观看,而且结束完教师就让学生回去各干自己的事了。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得如何,也没有发表意见。学生之间也缺少评比和交流。一堂课结束了,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表现如何,无法进步。
  2 分层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
  2.1 教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实验水平
  在进行:“观察叶片结构”的分组实验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每组4个人,分别对不同的叶片进行观察实验。首先,将叶片进行切割操作,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表皮、叶脉、气孔等结构的形态,最后总结出各个组织对叶片分别产生了什么作用。在各组实验结束之后,组与组之间可以相互进行交流和探讨,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实验心得。在这堂实验课结束后,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还能通过分组合作互相交流和探讨,选出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实验心得。课堂结束后,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合理分配任务,发挥个体优势
  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时采取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按照学生个体层次的不同,试着采用合理方式分组将人数控制在3~4个,这样每个人都能在小组当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例如,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学生来制作临时装片,第二组学生来观察装片,第三组学生应该洗净载玻片盖玻片。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分别交流经验和注意事项,并且换着来。第一组学生做第三组学生做的事,第二组学生做第一组学生做的事,这样交换,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试验过程的每个步骤。
  2.3 教学生使用仪器,对合作积极评价
  初中生物分组实验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亲身实验的机会,教他们学会使用实验仪器。用好学校实验室里的仪器和工具,让学生仔细观察,感受生物课程的奇妙。这不仅为以后的生物学习打下了感情的基础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经历,拓宽他们的视野。使用完毕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合理客观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要提出表扬,中等的小组给予多多鼓励增加他们的自信,表现差的小组要给予适当的批评,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跟上其他同学的脚步。
  3 结论
  综上可知,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的过程当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层次,在小组中获得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发挥自己的特长,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欲望,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秀萍.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分层合作教学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83-184.
  [2] 彭泉珠.初中生物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 冯宇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117+157.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对人的培养要求从传统的双基要求、三维目标逐渐向核心素养转变,物理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种核心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微时代”来临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有效整合了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有层次性、立体性,而且有助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完善,对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潜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将会形成有效的促进。本文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  关
变电站是整个电网的主要枢纽,为了确保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需要对变电站进行定期巡视。智能机器人在变电站的应用,有效减轻了人工巡检的负担,弥补了人工巡检的不足。传统的智能机器人导航定位方法大多采用磁导航,但磁导航系统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机器人跑离既定轨道的现象,不利于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GPS-RTK导航定位技术有着厘米级的精度、不受天气限制等优点,因此,文章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寻迹方法上采用GP
社会规律的特点和主体的选择陈先达社会规律是大尺度的规律,它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如王朝的盛衰兴亡,如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社会规律往往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最终必然性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至关重要。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注重数据分析的实践性、趣味性,强化学生数据分析的信息化意识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奠定基础。  關键词:小学数学;数据分析;培养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这一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的
分别采用单元特性曲线的局部线性化法、Suter曲线的牛顿———辛普生法和Suter曲线的局部线性化法分析了水泵断电的过渡过程,计算表明三种数值分析方法的结果完全吻合,局部线性化能保证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