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在数学中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学习态度等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 德育 创新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以数学史育人
每一项数学成果都是一部动人的史话。数学史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有其独特之处、一百多年前,德国数学史家汗克尔就形象地指出过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显著差异,他写道:“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砖加瓦。”可以说,数学是积累的科学,它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或者说,数学的过去融化在现在与未来之中。通过学习数学史料和数学史知识,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增加学习兴趣。尤其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取得杰出成就的故事,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以数学美育人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者所不能见及者。”数学不能立刻唤起人们的美感,不能一眼就看出它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受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很难把审美客体的真正意蕴充分体味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采撷审美内容,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他们领略到数学中的内蕴的一种独特美的品质。这对于开发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领域,培养创造美感,发展智力品质,造就一代合格人才,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一些学者把数学美归结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和奇异美。我们分别就这四方面作一些讨论和分析:
1、简洁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以“成千上万”来形容多,再多就是“百万”、“千万”了,更多则是“亿万”。可是,数学能作出更简洁也更明确、更有力的表示。从微观来说,日常语言之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用一毫一厘来形容微小,还有形容体积之小的,时间之短的,距离之近的,但是,没有比10-15,10-45这样一些表达更能说明问题,它也更简洁、更明了。
2、对称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称的图案,对称的建筑物,绘画中也往往运用对称的手法。在几何图形中,有所谓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球形既是点对称的,又是线对称的,还是面对称的。
3、和谐美。统一,和谐,这是数学美的又一侧面。对称也可说是和谐的表现之一,但统一、和谐有更广泛的表现。矩阵、行列式在代数中起多方面作用,它在几何研究中也起作用,它把几何图形的某些内在联系揭示得更清楚,这是代数与几何和谐、统一的进一步表现。
4、奇异美。 数学中的奇异是吸引许多人喜欢数学的原因之一,奇异有时与稀罕联系在一起,人们也因此而特别愿意考察它,了解它,研究它,欣赏它。
课堂教学中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等诸多方面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因此,教学时要及时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审美、赏美的过程,学生在其中得到了愉悦,完善了品德。
三、以数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育人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虽然在纯粹的数学知识中并不带有明显的德育色彩,但我们知道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科学世界观的核心部分,而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都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例如:正与负、有限与无限、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数与形都是灌输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与质变等辩证思想的极好教材。
客观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反应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变化规律性的数学必然充满着辩证法。因而,中学数学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以正确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四、以数学的严谨性育人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确立、一个辅助平面的做出……绞尽脑汁。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凡是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绝非单纯为了获得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智慧,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要求自然渗透,隐而不露,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奠宙,木振武.数学美与课堂教学.数学教育学报,2001.10
(河北省大名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数学 德育 创新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以数学史育人
每一项数学成果都是一部动人的史话。数学史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有其独特之处、一百多年前,德国数学史家汗克尔就形象地指出过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显著差异,他写道:“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砖加瓦。”可以说,数学是积累的科学,它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或者说,数学的过去融化在现在与未来之中。通过学习数学史料和数学史知识,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增加学习兴趣。尤其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取得杰出成就的故事,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以数学美育人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者所不能见及者。”数学不能立刻唤起人们的美感,不能一眼就看出它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受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很难把审美客体的真正意蕴充分体味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采撷审美内容,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他们领略到数学中的内蕴的一种独特美的品质。这对于开发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领域,培养创造美感,发展智力品质,造就一代合格人才,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一些学者把数学美归结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和奇异美。我们分别就这四方面作一些讨论和分析:
1、简洁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以“成千上万”来形容多,再多就是“百万”、“千万”了,更多则是“亿万”。可是,数学能作出更简洁也更明确、更有力的表示。从微观来说,日常语言之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用一毫一厘来形容微小,还有形容体积之小的,时间之短的,距离之近的,但是,没有比10-15,10-45这样一些表达更能说明问题,它也更简洁、更明了。
2、对称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称的图案,对称的建筑物,绘画中也往往运用对称的手法。在几何图形中,有所谓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球形既是点对称的,又是线对称的,还是面对称的。
3、和谐美。统一,和谐,这是数学美的又一侧面。对称也可说是和谐的表现之一,但统一、和谐有更广泛的表现。矩阵、行列式在代数中起多方面作用,它在几何研究中也起作用,它把几何图形的某些内在联系揭示得更清楚,这是代数与几何和谐、统一的进一步表现。
4、奇异美。 数学中的奇异是吸引许多人喜欢数学的原因之一,奇异有时与稀罕联系在一起,人们也因此而特别愿意考察它,了解它,研究它,欣赏它。
课堂教学中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等诸多方面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因此,教学时要及时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审美、赏美的过程,学生在其中得到了愉悦,完善了品德。
三、以数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育人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虽然在纯粹的数学知识中并不带有明显的德育色彩,但我们知道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科学世界观的核心部分,而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都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例如:正与负、有限与无限、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数与形都是灌输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与质变等辩证思想的极好教材。
客观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反应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变化规律性的数学必然充满着辩证法。因而,中学数学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以正确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四、以数学的严谨性育人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确立、一个辅助平面的做出……绞尽脑汁。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凡是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绝非单纯为了获得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智慧,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要求自然渗透,隐而不露,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奠宙,木振武.数学美与课堂教学.数学教育学报,2001.10
(河北省大名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