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台
一
阳台上有几盆花。
每隔几天,我都会拿着喷壶给花儿喷水,我喜欢看花儿喝饱水的样子,特别是那些缀在叶子上的水滴,在初升的阳光下,有着很饱满的晶莹。
但是水也不能多浇,很多花不是干死的,是浇水勤了烂根死的。
十多年前,曾在合肥花鸟鱼虫市场买过一盆五针松。那盆五针松的造型别致,有点九华山凤凰松的意思。很多朋友看了,都说是凤凰松的微缩版。于是乎,倍加珍爱。夏日炎热,怕其干死,天天早晚都为它浇水。夏天还未过完,就见其松针一天天地变黄、变红,最终还是一命呜呼了。
有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位朋友是玩盆景的,有次来我家聊天,看我家阳台上有几盆花,就要送一盆景给我。我知道他的盆景是很名贵的,有些还上了《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就谢绝了朋友的美意。哪知道朋友是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硬是搬了一盆给我。
要知道,我家住在顶层的六楼,老房子,没有电梯。
再也不能拒绝朋友的美意了。望着朋友满头大汗的样子,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那是一盆小叶榆。一桩双干,根茎苍古,姿态朴拙。不愧是名家手迹,真是人见人爱。到过家里的朋友们都要在它跟前欣赏流连,有懂盆景的,还能对此桩点评一番。
但是,好景不长。一次我去东北出差,前后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回到家里,小叶榆死了。这次是干死的。
浇花,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也不行。这里有个度的问题。
二
很长时间几个花盆都是空的。
五针松死了,小叶榆死了。同时死了的,还有那种“有心栽花”的兴致和情调。
好在花盆是舍不得扔的,几只花盆,有紫砂的,也有陶瓷的,很漂亮,很精致,看上去都像艺术品。
长久废置也不是个事。于是,一只花盆里种下了几粒在树下捡回的银杏果。那些年,校园里的银杏树常常结满了果实。有意思的是,哪年结的果子多,哪年学校高考就考得好,屡试不爽的。我这样说真的不是迷信,百年校园里几株数百年的老树,不说它成了精,说它有些灵性总还是说得过去的。
不记得过了多久,我种在花盆里的银杏终于出苗了。开始,银杏苗像根草那样的纤细、柔弱。又过了两年,几株苗儿才有点树的样子。于是,我把它们移到一个大点的花盆里,按照“丛林式”的样子,把它们错错落落地栽在盆里,边上还点缀着几块我从泰山、三清山带回来的石头。远远望去,还真有点丛林的意思。
最稀罕三四月间的银杏,树枝间点缀着有些绿意的果子,只黄豆般大小。三五天后,这些果子开始伸出小手,原来这些果子是一些在积攒能量的叶子。银杏叶刚长出时,是一种嫩得让人心疼的绿。绿得如此明艳、如此清澈,只能属于初春这一段短暂的时光。世间万事万物,最初的那一节总是最美好最珍贵的,也是最干净的。初步、初春、初衷、初心,甚至初恋,甚至初夜。这些,不都是我们十分上心与倾心的吗?
我喜欢在看书累了时,看看这点点嫩绿。只有这嫩绿才能抚慰疲惫的目光,让心一下子回到最初的那个季节。
三
花盆里不仅有花,还种有一些草。
有一次带孙子在老校园里玩,见图书馆的天井里有许多外面难得一见的草儿,长势很好的样子。于是,就连根带土拔起来一株,带回家顺便栽在一个荒废了好久的花盆里。想起来的时候就浇点水,更多的时候就任其自然。想不到,这草在阳台上生长得很欢腾,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与顽强。
于是,就有了一份留意。
经一位年轻朋友点拨,我在手机上下载了“形色”和“拍照识花”。对着草儿一拍,名字就出来了:剑叶凤尾蕨。
在“果蔬详情”那一页,不但有这草的拉丁名,还有很多与之相关联的知识链接:
它又名井栏边草,凤尾蕨属下的一个种,又名凤尾草、金鸡尾。因为它常生于阴湿墙角、井边,所以有了井栏边草这样别有情致的名字。绿草丛丛绕古井,秋月年年守青苔。
井栏边草的花语是萧索。它长得纤细修长,喜避荫,潮湿环境。
井栏边草不仅名字叫得诗意,本身也有药用价值,性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全草入药,真可谓内外兼修。
百度真的很强大,手机也是。
四
除井栏边草外,阳台上还种有两种草。
一盆是铜钱草。这草很泼皮,水管够就长得欢。有次好几天忘了浇水,眼看就委顿得不行了。我有当无的给它灌足了水,几个时辰后,萎蔫的茎叶挺直了身子,又蓬勃如初了。
妻子又分了一盆,说要带给女儿家。我说,一盆草有什么带的。妻说,这可不是一般的草,这是铜钱草。
“铜钱草也是草。”我说。
妻子不服,于是又用手机百度,一百度,果真有如下一段:
在我国的文化中,讲究寓意、谐音等。铜钱草,叶子圆圆的,像迷你型的荷叶,挺可爱,又像古代的铜钱,寓意团团圆圆,好运连连,而且名字沾上了“铜”“钱”二字,寓意自然不同,家有铜钱,滚滚财源,因此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所以在家居种植铜钱草既有象征意义,又避免了使用金色铜钱装饰的俗气。铜钱草的形状特别,显得贵气。
花也好,草也罢,任何东西只要同传统文化有了联系,就有了一层神秘色彩。于是乎,我再也不敢多言。
因为言多必失,还因为祸從口出。
一笑。
还有一盆是薄荷。
这是同我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种草。许是常年上课的缘故,我患咽炎多年,吃了很多药,但疗效甚微,严重时还痰中带血。
嗓子不舒服时,我就拽两片叶子泡水喝。新鲜的薄荷叶在玻璃杯里一如既往的绿着,很好看。喝一口,薄荷的清香便在唇齿和咽喉处弥散,清凉、爽怡,不但清心明目,还醒脑提神。
这盆薄荷是有一次在乡下无意中带回来的。那天,我回老家,在一个颓圮的院墙外发现它的。当时,一家农户的院墙头上有一破旧的脸盆。脸盆虽破,但盆里的薄荷长得特别欢腾。许是主人搬进新居时,没有带走它。它就被遗弃在这已倒塌一半的墙头,平凡得就像那些难入法眼的墙头草。我的故乡因是引江济淮的拆迁区,很多拿到拆迁补偿的农户,已经陆续搬进了安置小区。 但是,他们欢天喜地地搬进新房时,却把这些薄荷们遗忘在老地方,任其自生自灭。
可能是前些天常下雨的缘故,这些被主人遗弃的花儿草儿,依照绽放在这四月的浓春里。这不,有一家的院门两边,野蔷薇如瀑般地垂挂着。那些蔷薇花比赛般地盛开,红的、粉的、紫的,蜜蜂和蝶儿在花间起舞,吸吮着花蜜,全然不顾不远处挖土机碾压房子的轰鸣声。
连根扯了几株薄荷,好闻的香味立刻染绿了手指。回到家,把有根的栽在花盆里。也有几株根被扯断了,妻子把它们插在一只玻璃瓶里,灌上水养着。不久,不但花盆里的长势良好,瓶子里的几株也在水里长出了根。于是,我又把它们移栽到盆中。
我的同事中大多都患有咽炎,这是当老师的职业病。我常常向他们推荐薄荷,有时还帮他们移种几盆。现在,我常常看到他们的杯中泡着薄荷叶,话语间也有了薄荷清冽的香气。
吐气如兰。不知怎么的,我想到了这个唯美的短语。
五
阳台上不仅有花草,曾经还有过两缸鱼。
早年在西门湾,因住的是平房,有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不但种了花,还砌过一个养鱼池。
养鱼池里养了几十尾金鱼。有龙眼,有高头,有水泡,品种较多。记忆中,我放学后常到河对面的酒厂后面的河沟里捞红虫,最远的是跑到环碧公园和东门小河里捞。
吃红虫的金鱼长得快,池子里的金鱼,大的有三四两重。我有时把它们捞起来,捧在手上有种沉甸甸的欢喜。
那真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
听一位当医生的朋友说,经常观看在水里自由自在游弋的金鱼,对孩子的视力有好处。于是,搬进楼房时,还将两个鱼缸搬上了六楼。
两个鱼缸,一个是瓷缸,一个是玻璃缸。
玻璃缸易于观赏,但再好看的鱼在透明的玻璃缸里养时间长了,身上的颜色都会变淡,甚至变得暧昧不清。这一点,从小就会养鱼的我是有心得的。所以,我还准备了一个深色的瓷缸。绝大多数的金鱼养在瓷缸里,玻璃缸里只放两三对鱼,隔一段时间再从瓷缸换一批鱼进来。
想起来很美。
其实,一开始看起来也很美。
但是,好景不长。缸里的鱼开始有点异常,我赶紧用盐水泡,盐水不行,又用稀释过的高锰酸钾水泡。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缸里的鱼还是接二连三地死去。
最后,两个鱼缸里一条鱼也没有了。
有一次,在合肥裕丰花鸟市场,我又手痒,想买些鱼回去养。但是妻子和女儿都反对,她们都怕鱼再生病而死。
后来,有位深谙鱼市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鱼就是难养,除了自来水和饲料等问题外,鱼苗同过去相比,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现在我们从鱼市买回来的鱼苗,已经适应了增氧泵和含激素的饲料,换一种环境和养法,它们就不适应了。特别是我们这里的梅雨季和夏季,水里的细菌繁殖快,鱼儿容易因缺氧而生病、死亡。
原来如此。怪不得我每次都坚持将自来水放置二三天,让水中的氯气散尽后才给鱼缸换水,过一段时间就用高锰酸钾消毒鱼缸都于事无补。
从此,就断了在阳台上养鱼的念想。
六
当年装修房子,妻子问我要不要装防盗网。我给她说了一则冯骥才的故事。
有一回,冯骥才在外开会时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里说他家被盗了。朋友们关心,问他要不要回天津看看,他笑着回答:“我们家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我,这不,我好好的在这里,有什么回去看的。”
这就是大冯。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则故事时,我才明白,朋友叫他大冯,不仅仅因为他一米九以上的身高,还因为他独有的胸襟和气度。
我劝妻子,我们家最值钱的就是三个人,这是谁也盗不去的。除此之外,就是半屋子虽然我自己宝贝着,但别人不见得能看上眼的破书。再说,真要有人进屋拿书,这些破书也算是得其所,又发挥了一次光和热。
再说,有位叫孔乙己的早就说过:读书人窃书不为偷。
于是乎,我家一直到现在也不装防盗网。所以,站在阳台前远眺,目光没有受到切割,就没有那种鸟在笼中的局促。思想的双翅就可以自由的飞翔,与远处的蓝天實现无缝对接。心情放飞的时候,有着水随天去的蔚蓝、旷达。真有一种心驰神往的逍遥和心旷神怡的愉悦。
飘窗
一
“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在什么时间、在哪本书里读过这样一句话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这句话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还是比较牢的。有些话就像真理,只一眼,就能抵达灵魂深处。
这也许正是上帝的仁慈、厚道之处。
过去住在平房里,邻居间多有走动。甚至吃饭时可以端着饭碗串门,遇上邻居家烧点稀罕的,还可以调换调换口味。对于好多人来说,隔锅饭就是要香些。
搬进楼房后就没那么方便了。过去住在单位里还好些,大家都是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后来搬到外面的小区,就没有那么多熟悉的人了。甚至很多人家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情冷暖,那个“暖”字不愿搬迁,还留在那些老地方,那些老房子里。
世界因此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冷漠。
好在还有飘窗。
飘窗是有楼房以后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最人性、最人道的发明。它三面取光,让人们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与温暖。它还是一种很有温度的设计,第一个想到设计飘窗的人一定是个温暖的人,不但温暖,还拥有一颗明亮的心。
冬天,喜欢和孙子坐在飘窗上晒太阳。我给孩子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种带有寒气的童话一定要坐在阳光里读。否则,书里的寒冷会冻伤孩子幼稚的心灵。
当我读完这篇童话时,我发现孩子的眼里有点点泪花。冬日的阳光里,这泪花是莹亮的,也是透明的。
二
刘心武曾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叫《飘窗》。《飘窗》最早是发在《人民文学》上的,后来出了单行本。 我是坐在飘窗上,花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飘窗》的。
更早的时候,刘心武还写过一篇《飘窗台上》的散文,在文末他写道:“书房飘窗台是我接地气的处所。从我的飘窗台望出去,是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当然,我有时会走出书房,下楼到飘窗外的空间,使自己也成为‘图’中一分子。我已经或少或多或浅或深接触过若干‘画中人’,其中有几位已经成为我的市井朋友,我的活动轨迹已经延伸到他们租住的居所。不消说,我新的长篇小说,其素材、灵感,将从中产生。”
从这段文字中,我不仅看到了作者写作长篇小说《飘窗》的缘由,甚至,隐隐约约地也明白了我自己喜欢坐在飘窗上的原因。
同刘心武一样,书房飘窗也是我接地气的处所。
人这株庄稼,同大地所有的植物一样,都是需要接地气的。
三
去年冬天,大雪下了两天。真正的鹅毛大雪,2008年以后,再没见过这么大的雪了,阳台外废置的花盆上积雪有一尺厚。
有爱心的网友发来信息说鸟儿没有储备粮食的习惯,大雪天,到处冰天雪地,鸟儿无处觅食。信息中,网友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在阳台外、窗台上,一些鸟儿能飞到的地方,撒一点米粒,帮助那些饥饿的鸟儿。
看完短信,我立即行动起来。在阳台上放了几堆米粒,又怕鸟儿们发现不了,特地多放了几个地方。
米是放好了,但一颗心始终放不下。又怕在阳台里面盯着,聪明的鸟儿看见我会不敢来。于是躲进房间的飘窗里,一边读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一边等鸟儿来觅食。
小说不长,很快就读完了。感觉鸟儿来过了,我凝神那撒过米的地方,米好像少了些,雪上似乎也留下小鸟的爪印。
爪印不明显,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有鸟来过,心里一动。
踏雪无痕,心里又一动。
四
有个微信好友给我推荐了一个“设计最前沿”的公共号,公众号上的很多文章图好文佳。没事时,我常常打开看看,养眼也养心。
有一回,看到一篇关于飘窗设计的文章。真的很有创意,有的将飘窗改造成一个小书房;有的将飘窗改造为一方休憩身心的小天地。根据设计者的思路,我将飘窗改造成一个小小的休息区。
飘窗上,一书,一杯,一靠枕。書一定是闲书,翻两页就可放下的那种。不是闲书就要在书房里,坐着读,是那种正襟危坐,不然对不住书中的至理名言。杯中一定是绿茶,杯子也有讲究,一定是透明的玻璃杯和质量好一些的白瓷杯。这样,阳光好的时候,端起杯子,对着阳光欣赏,看杯中的嫩芽和茶汤,绿中带着一种明亮和欢喜。不亦人生一大快事哉。如果不是绿茶,如果不是玻璃杯和薄瓷杯,饮茶的乐趣可能要减半。
人的一生不短也不长,需要一点点癖好和讲究。不能多,多了太累;但也不能少,少了,人生太无趣。
不能再说了,一说就会错。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突然想到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诗的作者好像是赵朴初先生,先生也是一位大师。
吃茶去。茶水的温度刚刚好,再不喝,真的就凉了。
责任编辑 夏 群
一
阳台上有几盆花。
每隔几天,我都会拿着喷壶给花儿喷水,我喜欢看花儿喝饱水的样子,特别是那些缀在叶子上的水滴,在初升的阳光下,有着很饱满的晶莹。
但是水也不能多浇,很多花不是干死的,是浇水勤了烂根死的。
十多年前,曾在合肥花鸟鱼虫市场买过一盆五针松。那盆五针松的造型别致,有点九华山凤凰松的意思。很多朋友看了,都说是凤凰松的微缩版。于是乎,倍加珍爱。夏日炎热,怕其干死,天天早晚都为它浇水。夏天还未过完,就见其松针一天天地变黄、变红,最终还是一命呜呼了。
有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位朋友是玩盆景的,有次来我家聊天,看我家阳台上有几盆花,就要送一盆景给我。我知道他的盆景是很名贵的,有些还上了《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就谢绝了朋友的美意。哪知道朋友是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硬是搬了一盆给我。
要知道,我家住在顶层的六楼,老房子,没有电梯。
再也不能拒绝朋友的美意了。望着朋友满头大汗的样子,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那是一盆小叶榆。一桩双干,根茎苍古,姿态朴拙。不愧是名家手迹,真是人见人爱。到过家里的朋友们都要在它跟前欣赏流连,有懂盆景的,还能对此桩点评一番。
但是,好景不长。一次我去东北出差,前后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回到家里,小叶榆死了。这次是干死的。
浇花,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也不行。这里有个度的问题。
二
很长时间几个花盆都是空的。
五针松死了,小叶榆死了。同时死了的,还有那种“有心栽花”的兴致和情调。
好在花盆是舍不得扔的,几只花盆,有紫砂的,也有陶瓷的,很漂亮,很精致,看上去都像艺术品。
长久废置也不是个事。于是,一只花盆里种下了几粒在树下捡回的银杏果。那些年,校园里的银杏树常常结满了果实。有意思的是,哪年结的果子多,哪年学校高考就考得好,屡试不爽的。我这样说真的不是迷信,百年校园里几株数百年的老树,不说它成了精,说它有些灵性总还是说得过去的。
不记得过了多久,我种在花盆里的银杏终于出苗了。开始,银杏苗像根草那样的纤细、柔弱。又过了两年,几株苗儿才有点树的样子。于是,我把它们移到一个大点的花盆里,按照“丛林式”的样子,把它们错错落落地栽在盆里,边上还点缀着几块我从泰山、三清山带回来的石头。远远望去,还真有点丛林的意思。
最稀罕三四月间的银杏,树枝间点缀着有些绿意的果子,只黄豆般大小。三五天后,这些果子开始伸出小手,原来这些果子是一些在积攒能量的叶子。银杏叶刚长出时,是一种嫩得让人心疼的绿。绿得如此明艳、如此清澈,只能属于初春这一段短暂的时光。世间万事万物,最初的那一节总是最美好最珍贵的,也是最干净的。初步、初春、初衷、初心,甚至初恋,甚至初夜。这些,不都是我们十分上心与倾心的吗?
我喜欢在看书累了时,看看这点点嫩绿。只有这嫩绿才能抚慰疲惫的目光,让心一下子回到最初的那个季节。
三
花盆里不仅有花,还种有一些草。
有一次带孙子在老校园里玩,见图书馆的天井里有许多外面难得一见的草儿,长势很好的样子。于是,就连根带土拔起来一株,带回家顺便栽在一个荒废了好久的花盆里。想起来的时候就浇点水,更多的时候就任其自然。想不到,这草在阳台上生长得很欢腾,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与顽强。
于是,就有了一份留意。
经一位年轻朋友点拨,我在手机上下载了“形色”和“拍照识花”。对着草儿一拍,名字就出来了:剑叶凤尾蕨。
在“果蔬详情”那一页,不但有这草的拉丁名,还有很多与之相关联的知识链接:
它又名井栏边草,凤尾蕨属下的一个种,又名凤尾草、金鸡尾。因为它常生于阴湿墙角、井边,所以有了井栏边草这样别有情致的名字。绿草丛丛绕古井,秋月年年守青苔。
井栏边草的花语是萧索。它长得纤细修长,喜避荫,潮湿环境。
井栏边草不仅名字叫得诗意,本身也有药用价值,性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全草入药,真可谓内外兼修。
百度真的很强大,手机也是。
四
除井栏边草外,阳台上还种有两种草。
一盆是铜钱草。这草很泼皮,水管够就长得欢。有次好几天忘了浇水,眼看就委顿得不行了。我有当无的给它灌足了水,几个时辰后,萎蔫的茎叶挺直了身子,又蓬勃如初了。
妻子又分了一盆,说要带给女儿家。我说,一盆草有什么带的。妻说,这可不是一般的草,这是铜钱草。
“铜钱草也是草。”我说。
妻子不服,于是又用手机百度,一百度,果真有如下一段:
在我国的文化中,讲究寓意、谐音等。铜钱草,叶子圆圆的,像迷你型的荷叶,挺可爱,又像古代的铜钱,寓意团团圆圆,好运连连,而且名字沾上了“铜”“钱”二字,寓意自然不同,家有铜钱,滚滚财源,因此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所以在家居种植铜钱草既有象征意义,又避免了使用金色铜钱装饰的俗气。铜钱草的形状特别,显得贵气。
花也好,草也罢,任何东西只要同传统文化有了联系,就有了一层神秘色彩。于是乎,我再也不敢多言。
因为言多必失,还因为祸從口出。
一笑。
还有一盆是薄荷。
这是同我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种草。许是常年上课的缘故,我患咽炎多年,吃了很多药,但疗效甚微,严重时还痰中带血。
嗓子不舒服时,我就拽两片叶子泡水喝。新鲜的薄荷叶在玻璃杯里一如既往的绿着,很好看。喝一口,薄荷的清香便在唇齿和咽喉处弥散,清凉、爽怡,不但清心明目,还醒脑提神。
这盆薄荷是有一次在乡下无意中带回来的。那天,我回老家,在一个颓圮的院墙外发现它的。当时,一家农户的院墙头上有一破旧的脸盆。脸盆虽破,但盆里的薄荷长得特别欢腾。许是主人搬进新居时,没有带走它。它就被遗弃在这已倒塌一半的墙头,平凡得就像那些难入法眼的墙头草。我的故乡因是引江济淮的拆迁区,很多拿到拆迁补偿的农户,已经陆续搬进了安置小区。 但是,他们欢天喜地地搬进新房时,却把这些薄荷们遗忘在老地方,任其自生自灭。
可能是前些天常下雨的缘故,这些被主人遗弃的花儿草儿,依照绽放在这四月的浓春里。这不,有一家的院门两边,野蔷薇如瀑般地垂挂着。那些蔷薇花比赛般地盛开,红的、粉的、紫的,蜜蜂和蝶儿在花间起舞,吸吮着花蜜,全然不顾不远处挖土机碾压房子的轰鸣声。
连根扯了几株薄荷,好闻的香味立刻染绿了手指。回到家,把有根的栽在花盆里。也有几株根被扯断了,妻子把它们插在一只玻璃瓶里,灌上水养着。不久,不但花盆里的长势良好,瓶子里的几株也在水里长出了根。于是,我又把它们移栽到盆中。
我的同事中大多都患有咽炎,这是当老师的职业病。我常常向他们推荐薄荷,有时还帮他们移种几盆。现在,我常常看到他们的杯中泡着薄荷叶,话语间也有了薄荷清冽的香气。
吐气如兰。不知怎么的,我想到了这个唯美的短语。
五
阳台上不仅有花草,曾经还有过两缸鱼。
早年在西门湾,因住的是平房,有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不但种了花,还砌过一个养鱼池。
养鱼池里养了几十尾金鱼。有龙眼,有高头,有水泡,品种较多。记忆中,我放学后常到河对面的酒厂后面的河沟里捞红虫,最远的是跑到环碧公园和东门小河里捞。
吃红虫的金鱼长得快,池子里的金鱼,大的有三四两重。我有时把它们捞起来,捧在手上有种沉甸甸的欢喜。
那真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
听一位当医生的朋友说,经常观看在水里自由自在游弋的金鱼,对孩子的视力有好处。于是,搬进楼房时,还将两个鱼缸搬上了六楼。
两个鱼缸,一个是瓷缸,一个是玻璃缸。
玻璃缸易于观赏,但再好看的鱼在透明的玻璃缸里养时间长了,身上的颜色都会变淡,甚至变得暧昧不清。这一点,从小就会养鱼的我是有心得的。所以,我还准备了一个深色的瓷缸。绝大多数的金鱼养在瓷缸里,玻璃缸里只放两三对鱼,隔一段时间再从瓷缸换一批鱼进来。
想起来很美。
其实,一开始看起来也很美。
但是,好景不长。缸里的鱼开始有点异常,我赶紧用盐水泡,盐水不行,又用稀释过的高锰酸钾水泡。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缸里的鱼还是接二连三地死去。
最后,两个鱼缸里一条鱼也没有了。
有一次,在合肥裕丰花鸟市场,我又手痒,想买些鱼回去养。但是妻子和女儿都反对,她们都怕鱼再生病而死。
后来,有位深谙鱼市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鱼就是难养,除了自来水和饲料等问题外,鱼苗同过去相比,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现在我们从鱼市买回来的鱼苗,已经适应了增氧泵和含激素的饲料,换一种环境和养法,它们就不适应了。特别是我们这里的梅雨季和夏季,水里的细菌繁殖快,鱼儿容易因缺氧而生病、死亡。
原来如此。怪不得我每次都坚持将自来水放置二三天,让水中的氯气散尽后才给鱼缸换水,过一段时间就用高锰酸钾消毒鱼缸都于事无补。
从此,就断了在阳台上养鱼的念想。
六
当年装修房子,妻子问我要不要装防盗网。我给她说了一则冯骥才的故事。
有一回,冯骥才在外开会时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里说他家被盗了。朋友们关心,问他要不要回天津看看,他笑着回答:“我们家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我,这不,我好好的在这里,有什么回去看的。”
这就是大冯。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则故事时,我才明白,朋友叫他大冯,不仅仅因为他一米九以上的身高,还因为他独有的胸襟和气度。
我劝妻子,我们家最值钱的就是三个人,这是谁也盗不去的。除此之外,就是半屋子虽然我自己宝贝着,但别人不见得能看上眼的破书。再说,真要有人进屋拿书,这些破书也算是得其所,又发挥了一次光和热。
再说,有位叫孔乙己的早就说过:读书人窃书不为偷。
于是乎,我家一直到现在也不装防盗网。所以,站在阳台前远眺,目光没有受到切割,就没有那种鸟在笼中的局促。思想的双翅就可以自由的飞翔,与远处的蓝天實现无缝对接。心情放飞的时候,有着水随天去的蔚蓝、旷达。真有一种心驰神往的逍遥和心旷神怡的愉悦。
飘窗
一
“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在什么时间、在哪本书里读过这样一句话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这句话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还是比较牢的。有些话就像真理,只一眼,就能抵达灵魂深处。
这也许正是上帝的仁慈、厚道之处。
过去住在平房里,邻居间多有走动。甚至吃饭时可以端着饭碗串门,遇上邻居家烧点稀罕的,还可以调换调换口味。对于好多人来说,隔锅饭就是要香些。
搬进楼房后就没那么方便了。过去住在单位里还好些,大家都是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后来搬到外面的小区,就没有那么多熟悉的人了。甚至很多人家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情冷暖,那个“暖”字不愿搬迁,还留在那些老地方,那些老房子里。
世界因此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冷漠。
好在还有飘窗。
飘窗是有楼房以后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最人性、最人道的发明。它三面取光,让人们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与温暖。它还是一种很有温度的设计,第一个想到设计飘窗的人一定是个温暖的人,不但温暖,还拥有一颗明亮的心。
冬天,喜欢和孙子坐在飘窗上晒太阳。我给孩子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种带有寒气的童话一定要坐在阳光里读。否则,书里的寒冷会冻伤孩子幼稚的心灵。
当我读完这篇童话时,我发现孩子的眼里有点点泪花。冬日的阳光里,这泪花是莹亮的,也是透明的。
二
刘心武曾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叫《飘窗》。《飘窗》最早是发在《人民文学》上的,后来出了单行本。 我是坐在飘窗上,花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飘窗》的。
更早的时候,刘心武还写过一篇《飘窗台上》的散文,在文末他写道:“书房飘窗台是我接地气的处所。从我的飘窗台望出去,是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当然,我有时会走出书房,下楼到飘窗外的空间,使自己也成为‘图’中一分子。我已经或少或多或浅或深接触过若干‘画中人’,其中有几位已经成为我的市井朋友,我的活动轨迹已经延伸到他们租住的居所。不消说,我新的长篇小说,其素材、灵感,将从中产生。”
从这段文字中,我不仅看到了作者写作长篇小说《飘窗》的缘由,甚至,隐隐约约地也明白了我自己喜欢坐在飘窗上的原因。
同刘心武一样,书房飘窗也是我接地气的处所。
人这株庄稼,同大地所有的植物一样,都是需要接地气的。
三
去年冬天,大雪下了两天。真正的鹅毛大雪,2008年以后,再没见过这么大的雪了,阳台外废置的花盆上积雪有一尺厚。
有爱心的网友发来信息说鸟儿没有储备粮食的习惯,大雪天,到处冰天雪地,鸟儿无处觅食。信息中,网友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在阳台外、窗台上,一些鸟儿能飞到的地方,撒一点米粒,帮助那些饥饿的鸟儿。
看完短信,我立即行动起来。在阳台上放了几堆米粒,又怕鸟儿们发现不了,特地多放了几个地方。
米是放好了,但一颗心始终放不下。又怕在阳台里面盯着,聪明的鸟儿看见我会不敢来。于是躲进房间的飘窗里,一边读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一边等鸟儿来觅食。
小说不长,很快就读完了。感觉鸟儿来过了,我凝神那撒过米的地方,米好像少了些,雪上似乎也留下小鸟的爪印。
爪印不明显,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有鸟来过,心里一动。
踏雪无痕,心里又一动。
四
有个微信好友给我推荐了一个“设计最前沿”的公共号,公众号上的很多文章图好文佳。没事时,我常常打开看看,养眼也养心。
有一回,看到一篇关于飘窗设计的文章。真的很有创意,有的将飘窗改造成一个小书房;有的将飘窗改造为一方休憩身心的小天地。根据设计者的思路,我将飘窗改造成一个小小的休息区。
飘窗上,一书,一杯,一靠枕。書一定是闲书,翻两页就可放下的那种。不是闲书就要在书房里,坐着读,是那种正襟危坐,不然对不住书中的至理名言。杯中一定是绿茶,杯子也有讲究,一定是透明的玻璃杯和质量好一些的白瓷杯。这样,阳光好的时候,端起杯子,对着阳光欣赏,看杯中的嫩芽和茶汤,绿中带着一种明亮和欢喜。不亦人生一大快事哉。如果不是绿茶,如果不是玻璃杯和薄瓷杯,饮茶的乐趣可能要减半。
人的一生不短也不长,需要一点点癖好和讲究。不能多,多了太累;但也不能少,少了,人生太无趣。
不能再说了,一说就会错。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突然想到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诗的作者好像是赵朴初先生,先生也是一位大师。
吃茶去。茶水的温度刚刚好,再不喝,真的就凉了。
责任编辑 夏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