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12日一大早,记者从广元出发,经过4个小时的山路颠簸,于中午12点抵达青川县城。
虽然距离“5·12”地震已经过去整整7个月,但从外观看上去,这座县城依然让人触目惊心。当地人说,现在的县城其实就是一座空城,县城居民几乎全部住进了城外两个集中安置的板房社区。
在这座满目废墟的城市里,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他们未来的去路,因为在县城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的抉择上,还没有一个最后的答案。
废墟中的县城
出了青川汽车站,沿县城街道向前走,损毁严重的楼房让人目不暇接。有些楼房墙面裂纹随处可见,窗子几乎全部裸露,甚至连窗框都没有。有一处楼房的阳台上,一个泡菜坛子还安稳地端立着,但房子的墙体已全部塌掉了,阳台的遮阳棚高高地斜挂在空中……
当地人说,县城90%以上的建筑都毁坏了,他们现在都住在集中搭建的板房里,白天进城做生意维持生计。一位路过的大爷说,路边这些坏了的房子,都是过去私人购买的,地震至今没有拆,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补偿政策,摆在那里至少还能证明那是自家的房子,拆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是做殡葬生意的,一年有几万元的收入,现在没多少生意了。晚上半夜醒来,不由得就会想,今后该咋个办?他的两个娃儿都在外面工作,一个在成都,一个在绵阳。前段时间女儿接他去成都住,但他还是觉得青川好,哪怕是住板房。
汽车站旁的桥头上,能看到好几幅带有广告色彩的横幅,都是附近的店铺挂上去的。桥头有一溜摆摊的,其中包括一家帐篷家具店。在汽车站附近做卖菜生意的男子说,他们夫妻俩人一天的收入也就20元左右,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有些难。
有一个小姑娘,母亲在做生意,她就在马路边上做作业,一个床头柜成了她的书桌。或许是因为天色已暗,小姑娘的头离作业本距离很近。
傍晚时分,街边的生意人开始收摊,但有一家小吃店,依然灯火通明,有三两个客人在吃饭。小吃店所在的楼房歪歪斜斜,顶部已经垮塌,让人不由捏一把冷汗。
2008年8月31日,大地震过去108天,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了青川。黄坪乡枣树村村民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挖土的,砌砖的,背土的,村里好几户人家,都在废墟上立起了红砖青瓦或全木的川北民居框架。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红纸黑字的手写标语,分别挂在村民李玉明、尚元进加固的房子上,格外醒目。“这两幅标语是村民自己写的,看起来字儿不是很端正,却道出了大家的肺腑之言。”黄坪乡枣树村党支部书记罗义碧说。
但是,在青川,像枣树村村民这样有能力自己重建家园的人家并不多,更多的人还是不得不住进板房社区,等待着机会的来临。
浓浓的浙江印记
进入青川境内,路边便不时闪过“杭州青川,心手相连”之类的标语,在一个路口,甚至出现了“杭州交警提醒您:小心落石”的警示牌,在凉水镇,浙江卫生系统挂起了为当地灾民义诊的宣传横幅,蜿蜒的公路上,时常可以看到来自浙江的车辆,装满物资缓缓驶向青川。
作为对口援建的省份,浙江人在青川各地已经留下了重重的印记。
在青川县人民武装部所在的巷道后面,本刊记者找到了浙江省支援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搭建的板房。“奋战一千天,共建新青川。”刷在板房上的大红标语引人注目。指挥部党委副书记赵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短短几个月恢复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刚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块地,什么都没有,晾衣服想找条绳子都找不到。”赵克回忆起半年前初到青川时的印象,“经常停电电脑,空调等设备都有,就是启动不起来,电视也没信号,报纸隔四、五天才能看上,跟看小说一样。”
直到9月初,县城的商贸流通才基本恢复,商业网点开始营业,做生意的人也慢慢回来了。不久,温州老板在上坪居民集中安置点建起一个640平方米的板房超市,两个农贸市场也恢复了营业。与此同时,青川的农副特产进入浙江市场。
赵克说,“中央定下援建任务以后,浙江省专门召开了援建会议,决定35个厅局、11个地市全力支援青川。”7月4日,浙江省支援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在青川挂牌。7月27日,人员全部到位。
恢复重建需要编制规划,编制规划的前提是基础测绘,但青川县的测绘资料十分欠缺。全县36个乡镇中,只有6个有规划所需的地形图,而地震发生后,地形又发生了根本变化。7月底,浙江省派出300多名测绘队员抵达青川县开展测绘工作。
在浙江省的帮助下,青川县完成了《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和规划》,《青川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青川县东河口山体运动地震遗址纪念地规划》、《青竹江流域规划》、《乔庄河流域规划》等专项规划。
“项目跟着规划走。”赵克说,盘子定好了以后,指挥部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项目上来。“援建指挥部已经立下军令状:年内100个项目不落地,不回家过年!”这100个项目包括学校、医院、福利院,居民安置小区等民生工程及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25.5亿元。
10月21日,青川东部咽喉要道——井田坝大桥正式动工重建(在地震中完全垮塌),这座全长220米的大桥,是县城乔庄连接沙州,营盘、姚渡3个乡镇的主通道。
10月底,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及其38个市县指挥部与青川县政府签下39所中小学建设责任书,确保明年9月1日开学前全部竣工。
11月12日,浙江援建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挂牌。
板房量的等待
重建规划迟迟没有定论,让住在板房里的县城居民十分焦虑。
是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一直是灾后青川面对的最大难题。青溪、乔庄木鱼(或板桥),竹园4个乡镇的名字一度出现在政府的新县城候选名单上,他们各自的地质条件,区位,交通条件等多项候选条件也被一一罗列出来。
“百姓不愿意迁。”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个地方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温总理来的那天,天气多好,天高云淡的。”
地震后,面对次生灾害的威胁,青川县受灾最严重的马公、石坝、红光等几个乡的3000村民被紧急迁往广元境内的剑阁县和元坝区。两个月后,不少移民开始陆续返乡。
“他们回来就是搭棚棚住都愿意,自己有地,点个南瓜种个菜就是自己的,他就能生存。可到了外县,就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对于移民返乡,一位县城居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今,县城居民又必须面对搬与不搬的难题。
许多居民故土难离,不愿搬迁,对此,赵克表示很理解,但是他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搬还是对的。”
在青川县地震带示意图上,县城乔庄位于一条醒目的地震带上。如果在地震带上重新建房,需要很高的成本,这也是当地政府考虑迁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川县城的重建规划已按程序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在审批当中,尚无定论。
赵克说,虽然文件还没下来,但是县城搬到竹园镇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届时,老县城将作为重要的商贸区同时重建。
12月13日,记者前往汽车站的途中,在街边看到几个女子,围着一个炭盆子烤火,周围用包装纸箱圈着,她们说这样能挡挡风,不会感到太冷。她们都是做服装生意的,之所以没有守在店内,是因为生意过于清淡。有个女子说,销售额大约只是去年同期的一半。
从青川开往广元的汽车离开县城时,要穿过一片板房区。在板房间隔的通道上,挂着一串串香肠或者腌肉。板房的上面,竖着各种店铺标牌,有美容院、火锅店、网吧,甚至还有一个律师事务所。
不难看出,即使是在震毁的楼房中即使是在临时居住的板房内,青川人总有一种办法,尽量让自己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中。这让记者不由想到在青川县城的一个街口看到的一幅画面:一处毁损的楼房顶上,两、三丛菊花在寒风中兀自怒放着,花丛下面,是一个空洞一般的窗口。
这幅画面精准地刻画出青川人当下的状态——在残破中找回生活的信心。
虽然距离“5·12”地震已经过去整整7个月,但从外观看上去,这座县城依然让人触目惊心。当地人说,现在的县城其实就是一座空城,县城居民几乎全部住进了城外两个集中安置的板房社区。
在这座满目废墟的城市里,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他们未来的去路,因为在县城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的抉择上,还没有一个最后的答案。
废墟中的县城
出了青川汽车站,沿县城街道向前走,损毁严重的楼房让人目不暇接。有些楼房墙面裂纹随处可见,窗子几乎全部裸露,甚至连窗框都没有。有一处楼房的阳台上,一个泡菜坛子还安稳地端立着,但房子的墙体已全部塌掉了,阳台的遮阳棚高高地斜挂在空中……
当地人说,县城90%以上的建筑都毁坏了,他们现在都住在集中搭建的板房里,白天进城做生意维持生计。一位路过的大爷说,路边这些坏了的房子,都是过去私人购买的,地震至今没有拆,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补偿政策,摆在那里至少还能证明那是自家的房子,拆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是做殡葬生意的,一年有几万元的收入,现在没多少生意了。晚上半夜醒来,不由得就会想,今后该咋个办?他的两个娃儿都在外面工作,一个在成都,一个在绵阳。前段时间女儿接他去成都住,但他还是觉得青川好,哪怕是住板房。
汽车站旁的桥头上,能看到好几幅带有广告色彩的横幅,都是附近的店铺挂上去的。桥头有一溜摆摊的,其中包括一家帐篷家具店。在汽车站附近做卖菜生意的男子说,他们夫妻俩人一天的收入也就20元左右,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有些难。
有一个小姑娘,母亲在做生意,她就在马路边上做作业,一个床头柜成了她的书桌。或许是因为天色已暗,小姑娘的头离作业本距离很近。
傍晚时分,街边的生意人开始收摊,但有一家小吃店,依然灯火通明,有三两个客人在吃饭。小吃店所在的楼房歪歪斜斜,顶部已经垮塌,让人不由捏一把冷汗。
2008年8月31日,大地震过去108天,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了青川。黄坪乡枣树村村民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挖土的,砌砖的,背土的,村里好几户人家,都在废墟上立起了红砖青瓦或全木的川北民居框架。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红纸黑字的手写标语,分别挂在村民李玉明、尚元进加固的房子上,格外醒目。“这两幅标语是村民自己写的,看起来字儿不是很端正,却道出了大家的肺腑之言。”黄坪乡枣树村党支部书记罗义碧说。
但是,在青川,像枣树村村民这样有能力自己重建家园的人家并不多,更多的人还是不得不住进板房社区,等待着机会的来临。
浓浓的浙江印记
进入青川境内,路边便不时闪过“杭州青川,心手相连”之类的标语,在一个路口,甚至出现了“杭州交警提醒您:小心落石”的警示牌,在凉水镇,浙江卫生系统挂起了为当地灾民义诊的宣传横幅,蜿蜒的公路上,时常可以看到来自浙江的车辆,装满物资缓缓驶向青川。
作为对口援建的省份,浙江人在青川各地已经留下了重重的印记。
在青川县人民武装部所在的巷道后面,本刊记者找到了浙江省支援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搭建的板房。“奋战一千天,共建新青川。”刷在板房上的大红标语引人注目。指挥部党委副书记赵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短短几个月恢复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刚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块地,什么都没有,晾衣服想找条绳子都找不到。”赵克回忆起半年前初到青川时的印象,“经常停电电脑,空调等设备都有,就是启动不起来,电视也没信号,报纸隔四、五天才能看上,跟看小说一样。”
直到9月初,县城的商贸流通才基本恢复,商业网点开始营业,做生意的人也慢慢回来了。不久,温州老板在上坪居民集中安置点建起一个640平方米的板房超市,两个农贸市场也恢复了营业。与此同时,青川的农副特产进入浙江市场。
赵克说,“中央定下援建任务以后,浙江省专门召开了援建会议,决定35个厅局、11个地市全力支援青川。”7月4日,浙江省支援青川灾后重建指挥部在青川挂牌。7月27日,人员全部到位。
恢复重建需要编制规划,编制规划的前提是基础测绘,但青川县的测绘资料十分欠缺。全县36个乡镇中,只有6个有规划所需的地形图,而地震发生后,地形又发生了根本变化。7月底,浙江省派出300多名测绘队员抵达青川县开展测绘工作。
在浙江省的帮助下,青川县完成了《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和规划》,《青川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青川县东河口山体运动地震遗址纪念地规划》、《青竹江流域规划》、《乔庄河流域规划》等专项规划。
“项目跟着规划走。”赵克说,盘子定好了以后,指挥部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项目上来。“援建指挥部已经立下军令状:年内100个项目不落地,不回家过年!”这100个项目包括学校、医院、福利院,居民安置小区等民生工程及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25.5亿元。
10月21日,青川东部咽喉要道——井田坝大桥正式动工重建(在地震中完全垮塌),这座全长220米的大桥,是县城乔庄连接沙州,营盘、姚渡3个乡镇的主通道。
10月底,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及其38个市县指挥部与青川县政府签下39所中小学建设责任书,确保明年9月1日开学前全部竣工。
11月12日,浙江援建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挂牌。
板房量的等待
重建规划迟迟没有定论,让住在板房里的县城居民十分焦虑。
是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一直是灾后青川面对的最大难题。青溪、乔庄木鱼(或板桥),竹园4个乡镇的名字一度出现在政府的新县城候选名单上,他们各自的地质条件,区位,交通条件等多项候选条件也被一一罗列出来。
“百姓不愿意迁。”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个地方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温总理来的那天,天气多好,天高云淡的。”
地震后,面对次生灾害的威胁,青川县受灾最严重的马公、石坝、红光等几个乡的3000村民被紧急迁往广元境内的剑阁县和元坝区。两个月后,不少移民开始陆续返乡。
“他们回来就是搭棚棚住都愿意,自己有地,点个南瓜种个菜就是自己的,他就能生存。可到了外县,就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对于移民返乡,一位县城居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今,县城居民又必须面对搬与不搬的难题。
许多居民故土难离,不愿搬迁,对此,赵克表示很理解,但是他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搬还是对的。”
在青川县地震带示意图上,县城乔庄位于一条醒目的地震带上。如果在地震带上重新建房,需要很高的成本,这也是当地政府考虑迁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川县城的重建规划已按程序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在审批当中,尚无定论。
赵克说,虽然文件还没下来,但是县城搬到竹园镇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届时,老县城将作为重要的商贸区同时重建。
12月13日,记者前往汽车站的途中,在街边看到几个女子,围着一个炭盆子烤火,周围用包装纸箱圈着,她们说这样能挡挡风,不会感到太冷。她们都是做服装生意的,之所以没有守在店内,是因为生意过于清淡。有个女子说,销售额大约只是去年同期的一半。
从青川开往广元的汽车离开县城时,要穿过一片板房区。在板房间隔的通道上,挂着一串串香肠或者腌肉。板房的上面,竖着各种店铺标牌,有美容院、火锅店、网吧,甚至还有一个律师事务所。
不难看出,即使是在震毁的楼房中即使是在临时居住的板房内,青川人总有一种办法,尽量让自己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中。这让记者不由想到在青川县城的一个街口看到的一幅画面:一处毁损的楼房顶上,两、三丛菊花在寒风中兀自怒放着,花丛下面,是一个空洞一般的窗口。
这幅画面精准地刻画出青川人当下的状态——在残破中找回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