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构建服务于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以“现代师承制”为基点,探索并解决“校外专家型师傅 校内双师型专任教师”的“双导师”师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传统中医药技术与技艺的现代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面上科研项目“服务于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91370)
[作者简介]谭晓玉(1972—),女,湖南攸县人,教育管理硕士,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敬美莲(1976—),女,湖南衡阳人,药理学硕士,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与疗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04 [收稿日期] 2020-09-07
一、建设背景
在2019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中医藥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要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药品研发,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让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新的光彩,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新贡献。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中医药大会并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促进科技创新与开放交流,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并使师承教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基于上述背景,在探索“现代师承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发现,服务于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团队建设尤为重要。
二、现代师承制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师承制”[1]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在有限的培养时空环境下,行业名医名家与校内专任教师同步线上线下进行课堂教学、技术技能的传承与传授,以案例和情景教学法为主导,将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直观化;将中医药传统技术技能科技化、人文化、鲜活化,延伸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师生可“一对多、一对一、多对一”及时、随时互动[1],是一种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模式。在借鉴传统师承制、院校制、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2]等人才模式经验的基础上规避各自短板,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融;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重新定位课堂;行业名医名家与校内课堂教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教学标准、课堂活动方案、课外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标准,将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科技与人文完美结合,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技传人的终身教育目标,是融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特色专业(学科)实现现代传承与发展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三、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内容
(一)师德与医德兼修
“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等的医者风范和济世救人的高尚医德是中医药十分宝贵的精神品质[3]。良好的医德修养、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中医药教师所要具备的基本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成长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力。以中药专业课程知识讲授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将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临床实践等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在整个教学大纲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增强其构建中医思维的意识。通过讲课、讨论、社会实践、讲座等途径,亲身感受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娴熟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如果说教学信息系统是整个教学的神经系统或者说是血液系统,那么,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是促进教学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助推器。
5G时代背景下,教育活动更加方便迅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手段都将面临挑战。这就需要高职教师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终身学习理念与全面学习观念,掌握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传统师承制、学徒制只能一对一面向少数学生或学徒,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的发挥可以是本学校教师,也可以是其他班级、其他学校,甚至可以是完全陌生、并未谋面的网络任何一个角落的教师与学生,实现由“个体性能力作用”向“群体性能力作用”转变。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将从学校蔓延到社区,扩散到网络虚拟空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完全可以在网络在线中形成[5]。传统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是直接的、封闭的、面对面的作用,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作用,也可以完全是间接的、开放的、在线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变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寻求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平衡。因此,娴熟地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知识点电子活页、慕课、微电影等线上教学素材和随时随地驾驭网络远程教学和信息传输在现代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三)传授能力隽永
中医药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思维,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求教师自身的技术过硬。在自身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上,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使这项技术得到精准传承的能力至关重要。精准的语言讲授能力、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以及角色到位的把握、课堂气氛的驾驭等都是将技术及技能准确传授的重要辅料。教师的技术传授能力越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深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与技能的传承力更深远。
(四)交叉学科知识熟悉
自然科学是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且不同学科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学科交叉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合作融合的协同创新活动,协同创新形成的交叉研究科学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6]。学科交叉的方向一般是自然科学前沿探索研究的新方向,是自然科学发展新的增长点,易于产生重大科学突破。交叉科学是跨学科的产物,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交叉科学将分化的科学研究综合于一体,使科学整体化与系统化,人类社会发展遇到的重大科学问题也往往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协作才得以攻破。而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学科主要就是以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为基础学科,在此之上进行研究和创新的。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对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学科交叉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很多突破性研究成果,都是在不同学科高度交叉融合下而产生的。如若教师学科知识储备和体系单一,在教学及研究思维上容易故步自封,那么对于所教学生则不利于其视野的开拓以及长远的发展。
(五)传承使命感强烈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它以中医药学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为积淀,研究有关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揭示其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行为规范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在此之上,需要教师对学生培养出一种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发自内心地对我国中医药民族文化感到认同和自豪。“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核心价值、哲学思想、认知方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探索总结和独特原创科学,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对深入学习、理解、传承和创新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文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应甘于奉献不断传承、發扬、创新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7]。
四、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外部条件
1.拥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感知等信息技术和无缝对接网络通信的5G教学环境。
2.校外有稳定的师承基地和确有专长参与师承意愿强烈的师资团队。
3.建立较完善的校内外师资激励机制。
4.学校高度重视,人、财、物充分保障。
5.营造现代师承制人文氛围和特色专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为例
(一)结合“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策略,构建师资互聘体制,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实施“现代师承制”需要对接中医药产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与医院、医药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整合了双方优势资源,实现学校、医院或医药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格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构建互聘体制,可以促使德技双馨的医生和药师进入学校,学校优秀的专任教师进入医院或医院企业,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升高,教师团队的临床素质、实践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增强[8]。“现代师承制”教学团队通过两年的建设,从医院聘请了5名省级以上中医药名师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从医药企业聘请了四位高层管理者为学校的兼职副教授。学校也会定期派出专任教师到医院坐诊看病或者到医药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二)构建校外“现代师承制”特有的师承队伍—“师傅团队”,“师傅团队”中师傅的选聘突出以“德”为先,以“技”为本,建设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
“现代师承制”的师资队伍在“院校制”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师承制”特有的师承队伍—“六人师傅团”。这些师傅们不仅具有高尚的医德和师德,他们在针灸、拔罐、蜂疗、艾灸、康复技术、中药炮制与制剂、养生、拳术等技术技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如师傅余伯亮,他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江门市名中医,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校外聘教授。自幼师承家严,研习岐黄,擅长针灸推拿。其余五位师傅,他们或者是名中医、名教师,或者是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人。在校内课堂任课教师讲授完基本的操作手法后,利用5G教学网络远程接入岗位一线师傅的实景实操教学,这样既真实又能基于使校内教师岗位需求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还能提高校外师傅的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能力[9]。在广东省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医药传统文化广东职教行”启动仪式暨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校第二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现代师承制”拜师仪式。同时,《“现代师承制”拜师仪式》的作品在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近千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典型案例奖(全国只有45个作品获此奖)。
(三)以名中医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加强校内“现代师承制”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培养中医药类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目前,絕大多数的医药职业院校的中医药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名医带徒”“名师带教”的师承模式是解决目前中医临床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好途径。我院“现代师承制”的师承团队现在拥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一个、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工作室一个、江门市“名中医工作室”一个,“伍卫红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现代师承制”的师资队伍建设以这四个名中医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建立“一对六”(即一位名医或者名师指导六位青年教师)的师徒传承模式。这种师徒传承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青年教师的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培养,名医名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得以传承,使师徒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医德师德教育更贴近实际[1]。在“一对六”的师徒传承模式中,通过制定青年教师跟师学习的各项培养计划和考核方案,跟踪记录培养过程,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智慧、气度与神韵,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思想、诊疗特点、临床经验以及传统技术技艺水平[10]。加强“现代师承制”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做好中医药类专业和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以骨干教师的培养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通过临床实践及出国培训等途径,培养了一批视野开阔,并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能够把握中医药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对中医药专业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用“名中医”和“名大师”的精神激励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整个师承团队的荣誉感。
(四)依托“专业社团”,校外师傅与校内专任教师同台实景教学
“身教胜于言教”。研究发现,教师和行业师傅在实践教学中和与临床一线工作间的人格魅力、和蔼可亲的医患关系、精准的诊断与施药技术以及临危不惧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模样深深震撼着学生[11]。学校为让学生学习梦想中偶像的模样,组建了十几个专业社团,有药膳吧、圭峰药阁、御药坊、针灸推拿等中医药特色的专业社团。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学生主动放弃休息,在老师和行业名医名家师傅的带领下,一袭白大褂在医院、社区、敬老院义务问诊、导诊、施展技术与技能,让学生学着“偶像”的模样感受劳动的快乐、奉献的甘甜、专业的神圣;感受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事实,从而立志奋发图强;感受患者的痛苦与和患者家属的无奈以及治愈的欣喜,从而立志精益求精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事业追求。授学生以“渔”,组建中医药专业社团,引导学生不断修炼自我,不断提升“中医药工匠精神”的德与技,不断修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意志的共生共长的专业修养。专业社团对“现代师承制”的学生有着“一层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强烈的“长大后我要成为您”梦想。
六、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1.资源整合较难。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团队是一项科学严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校内外上下达成共识并全员全过程参与;需要整合校内资源、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并且要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有节奏的有机整合。
2.构建跨行业、跨单位的师资考核机制难以平衡。教育行业和医药行业性质、发展规律不同,追求的价值也有所不同[12]。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管理机制也有所差异,因此对校内外师资队伍的绩效考核机制难以通盘衡量。
3.“德”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在前面提到,作为中医药工作者既要追求精湛的医术医技,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但是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无论是课程考核还是技能竞赛,关注度还是主要集中在“技”上,对师资的在“德”的评价方面暂时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今后将强化学生评价、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主观性的评价,并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构筑多维度的立体反馈师资评价体系,定期分析成果与不足,从而促使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姜心禅,陈佳,许英,等.“院校 师承”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6):7-9.
[2]牛红军,李郝宇.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校学报,2017(5):34-38.
[3]汤婷,胡德胜,张喆,等.古代名医师承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借鉴意义[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0,12(2):136-138.
[4]王秀芬.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培训在中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8):14-15.
[5]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6]董樊丽,张兵,聂文洁.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6):18-23.
[7]蒋桃.高职院校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7):66-67 77.
[8]董秋梅,李永乐,等.中医本科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 6-8.
[9]阮红芬,潘露茜,王欣,等.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与当代创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8):9-11.
[10]武锋.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J].中医教育,2014,33(3):17-19.
[11]杨承芝,车轶文,孔令博,等.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实践的认识与思考—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8, 37(6):76-79.
[12]马德海,张丽红.教学动态评价体系的建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58-5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Opin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lement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the work of Chinese medicine. By constructing a "modern teacher-accredited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at serves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based on the "modern teacher system",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ual tutor" team of "out-of-school expert teachers double-educated full-time teachers", and actively promotes the moder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chnology and skills.
Key words: modern teacher-accredited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l; teaching staff
[关键词]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面上科研项目“服务于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91370)
[作者简介]谭晓玉(1972—),女,湖南攸县人,教育管理硕士,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敬美莲(1976—),女,湖南衡阳人,药理学硕士,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与疗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04 [收稿日期] 2020-09-07
一、建设背景
在2019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中医藥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要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药品研发,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让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新的光彩,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新贡献。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中医药大会并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促进科技创新与开放交流,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并使师承教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基于上述背景,在探索“现代师承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发现,服务于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团队建设尤为重要。
二、现代师承制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师承制”[1]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在有限的培养时空环境下,行业名医名家与校内专任教师同步线上线下进行课堂教学、技术技能的传承与传授,以案例和情景教学法为主导,将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直观化;将中医药传统技术技能科技化、人文化、鲜活化,延伸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师生可“一对多、一对一、多对一”及时、随时互动[1],是一种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模式。在借鉴传统师承制、院校制、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2]等人才模式经验的基础上规避各自短板,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融;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重新定位课堂;行业名医名家与校内课堂教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教学标准、课堂活动方案、课外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标准,将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科技与人文完美结合,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技传人的终身教育目标,是融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特色专业(学科)实现现代传承与发展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三、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内容
(一)师德与医德兼修
“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等的医者风范和济世救人的高尚医德是中医药十分宝贵的精神品质[3]。良好的医德修养、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中医药教师所要具备的基本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成长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力。以中药专业课程知识讲授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将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临床实践等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在整个教学大纲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增强其构建中医思维的意识。通过讲课、讨论、社会实践、讲座等途径,亲身感受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娴熟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如果说教学信息系统是整个教学的神经系统或者说是血液系统,那么,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是促进教学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助推器。
5G时代背景下,教育活动更加方便迅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手段都将面临挑战。这就需要高职教师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终身学习理念与全面学习观念,掌握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传统师承制、学徒制只能一对一面向少数学生或学徒,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的发挥可以是本学校教师,也可以是其他班级、其他学校,甚至可以是完全陌生、并未谋面的网络任何一个角落的教师与学生,实现由“个体性能力作用”向“群体性能力作用”转变。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将从学校蔓延到社区,扩散到网络虚拟空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完全可以在网络在线中形成[5]。传统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是直接的、封闭的、面对面的作用,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作用,也可以完全是间接的、开放的、在线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变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寻求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平衡。因此,娴熟地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知识点电子活页、慕课、微电影等线上教学素材和随时随地驾驭网络远程教学和信息传输在现代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三)传授能力隽永
中医药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思维,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求教师自身的技术过硬。在自身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上,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使这项技术得到精准传承的能力至关重要。精准的语言讲授能力、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以及角色到位的把握、课堂气氛的驾驭等都是将技术及技能准确传授的重要辅料。教师的技术传授能力越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深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与技能的传承力更深远。
(四)交叉学科知识熟悉
自然科学是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且不同学科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学科交叉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合作融合的协同创新活动,协同创新形成的交叉研究科学体系构成了交叉科学[6]。学科交叉的方向一般是自然科学前沿探索研究的新方向,是自然科学发展新的增长点,易于产生重大科学突破。交叉科学是跨学科的产物,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交叉科学将分化的科学研究综合于一体,使科学整体化与系统化,人类社会发展遇到的重大科学问题也往往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协作才得以攻破。而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学科主要就是以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为基础学科,在此之上进行研究和创新的。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对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学科交叉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很多突破性研究成果,都是在不同学科高度交叉融合下而产生的。如若教师学科知识储备和体系单一,在教学及研究思维上容易故步自封,那么对于所教学生则不利于其视野的开拓以及长远的发展。
(五)传承使命感强烈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它以中医药学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为积淀,研究有关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揭示其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行为规范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在此之上,需要教师对学生培养出一种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发自内心地对我国中医药民族文化感到认同和自豪。“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核心价值、哲学思想、认知方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探索总结和独特原创科学,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对深入学习、理解、传承和创新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文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应甘于奉献不断传承、發扬、创新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7]。
四、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外部条件
1.拥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感知等信息技术和无缝对接网络通信的5G教学环境。
2.校外有稳定的师承基地和确有专长参与师承意愿强烈的师资团队。
3.建立较完善的校内外师资激励机制。
4.学校高度重视,人、财、物充分保障。
5.营造现代师承制人文氛围和特色专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为例
(一)结合“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策略,构建师资互聘体制,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实施“现代师承制”需要对接中医药产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与医院、医药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整合了双方优势资源,实现学校、医院或医药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格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构建互聘体制,可以促使德技双馨的医生和药师进入学校,学校优秀的专任教师进入医院或医院企业,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升高,教师团队的临床素质、实践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增强[8]。“现代师承制”教学团队通过两年的建设,从医院聘请了5名省级以上中医药名师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从医药企业聘请了四位高层管理者为学校的兼职副教授。学校也会定期派出专任教师到医院坐诊看病或者到医药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二)构建校外“现代师承制”特有的师承队伍—“师傅团队”,“师傅团队”中师傅的选聘突出以“德”为先,以“技”为本,建设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
“现代师承制”的师资队伍在“院校制”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师承制”特有的师承队伍—“六人师傅团”。这些师傅们不仅具有高尚的医德和师德,他们在针灸、拔罐、蜂疗、艾灸、康复技术、中药炮制与制剂、养生、拳术等技术技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如师傅余伯亮,他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江门市名中医,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校外聘教授。自幼师承家严,研习岐黄,擅长针灸推拿。其余五位师傅,他们或者是名中医、名教师,或者是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人。在校内课堂任课教师讲授完基本的操作手法后,利用5G教学网络远程接入岗位一线师傅的实景实操教学,这样既真实又能基于使校内教师岗位需求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还能提高校外师傅的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能力[9]。在广东省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医药传统文化广东职教行”启动仪式暨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校第二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现代师承制”拜师仪式。同时,《“现代师承制”拜师仪式》的作品在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近千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典型案例奖(全国只有45个作品获此奖)。
(三)以名中医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加强校内“现代师承制”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培养中医药类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目前,絕大多数的医药职业院校的中医药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名医带徒”“名师带教”的师承模式是解决目前中医临床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好途径。我院“现代师承制”的师承团队现在拥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一个、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工作室一个、江门市“名中医工作室”一个,“伍卫红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现代师承制”的师资队伍建设以这四个名中医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建立“一对六”(即一位名医或者名师指导六位青年教师)的师徒传承模式。这种师徒传承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青年教师的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培养,名医名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得以传承,使师徒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医德师德教育更贴近实际[1]。在“一对六”的师徒传承模式中,通过制定青年教师跟师学习的各项培养计划和考核方案,跟踪记录培养过程,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智慧、气度与神韵,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思想、诊疗特点、临床经验以及传统技术技艺水平[10]。加强“现代师承制”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做好中医药类专业和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以骨干教师的培养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通过临床实践及出国培训等途径,培养了一批视野开阔,并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能够把握中医药专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对中医药专业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用“名中医”和“名大师”的精神激励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整个师承团队的荣誉感。
(四)依托“专业社团”,校外师傅与校内专任教师同台实景教学
“身教胜于言教”。研究发现,教师和行业师傅在实践教学中和与临床一线工作间的人格魅力、和蔼可亲的医患关系、精准的诊断与施药技术以及临危不惧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模样深深震撼着学生[11]。学校为让学生学习梦想中偶像的模样,组建了十几个专业社团,有药膳吧、圭峰药阁、御药坊、针灸推拿等中医药特色的专业社团。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学生主动放弃休息,在老师和行业名医名家师傅的带领下,一袭白大褂在医院、社区、敬老院义务问诊、导诊、施展技术与技能,让学生学着“偶像”的模样感受劳动的快乐、奉献的甘甜、专业的神圣;感受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事实,从而立志奋发图强;感受患者的痛苦与和患者家属的无奈以及治愈的欣喜,从而立志精益求精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事业追求。授学生以“渔”,组建中医药专业社团,引导学生不断修炼自我,不断提升“中医药工匠精神”的德与技,不断修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意志的共生共长的专业修养。专业社团对“现代师承制”的学生有着“一层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强烈的“长大后我要成为您”梦想。
六、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1.资源整合较难。现代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团队是一项科学严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校内外上下达成共识并全员全过程参与;需要整合校内资源、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并且要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有节奏的有机整合。
2.构建跨行业、跨单位的师资考核机制难以平衡。教育行业和医药行业性质、发展规律不同,追求的价值也有所不同[12]。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管理机制也有所差异,因此对校内外师资队伍的绩效考核机制难以通盘衡量。
3.“德”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在前面提到,作为中医药工作者既要追求精湛的医术医技,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但是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无论是课程考核还是技能竞赛,关注度还是主要集中在“技”上,对师资的在“德”的评价方面暂时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今后将强化学生评价、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主观性的评价,并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构筑多维度的立体反馈师资评价体系,定期分析成果与不足,从而促使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姜心禅,陈佳,许英,等.“院校 师承”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6):7-9.
[2]牛红军,李郝宇.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校学报,2017(5):34-38.
[3]汤婷,胡德胜,张喆,等.古代名医师承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借鉴意义[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0,12(2):136-138.
[4]王秀芬.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培训在中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8):14-15.
[5]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6]董樊丽,张兵,聂文洁.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6):18-23.
[7]蒋桃.高职院校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7):66-67 77.
[8]董秋梅,李永乐,等.中医本科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 6-8.
[9]阮红芬,潘露茜,王欣,等.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与当代创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8):9-11.
[10]武锋.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J].中医教育,2014,33(3):17-19.
[11]杨承芝,车轶文,孔令博,等.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实践的认识与思考—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8, 37(6):76-79.
[12]马德海,张丽红.教学动态评价体系的建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58-5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Opin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lement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the work of Chinese medicine. By constructing a "modern teacher-accredited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at serves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based on the "modern teacher system",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ual tutor" team of "out-of-school expert teachers double-educated full-time teachers", and actively promotes the moder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chnology and skills.
Key words: modern teacher-accredited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l; teaching sta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