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历史的发展已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个新的世纪,作为管理学科的一门分支、企业管理体系中一门专业管理的质量管理,其学科理论涉及的范围和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及质量管理所处的企业内外部环境都与过去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从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历史可明显地看出,学科理论体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完善的发展轨迹。质量管理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管理学科,其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即: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管理技术水平、生产力协作水平密不可分。一方面,人类科技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出新的课题、并提供现实环境;另一方面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又直接促进科技的应用,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可以说,质量管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并为之服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生产实践是主导,质量管理必须以服务于生产实践活动为目的,指导和促进生产技术活动。二十世纪人类的科技成果总量超过过去三、四百年的科技成果之和,十九、二十世纪人类的科技成果总量超过过去八百到一千年的科技成果之和。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不会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它会伴随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需要不断向前发展。
一、ISO9000标准对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和广泛的认可,这是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ISO9000标准颁布后,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相继出现了许多以ISO9000标准为基础的相关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主要有:ISO14000、QS-9000、TL9000、CMM、OHSAS18001、ISO/TS16949、AS9000、ISO22000等,这些标准与ISO9000标准印证了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ISO9000标准为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ISO9000标准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与之相关的认证活动,表面上是质量管理的管理要求国际化,实际上是质量管理范畴在广度上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社会组织可能包括:供应商、本企业、协作厂商、企业联盟、代理商、客户、用户、政府、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等。
同时,本文的观点还要进一步说明,这种情况还有一个维度,就是质量的概念在深度上也同样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质量的概念在通常——可用性、成本、可靠性、安全、寿命、功能、性能的基础上,已扩展到环保性、健康性、人性化、个性化等方面。也就是说,之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面质量管理或在日本称为全公司范围的质量管理将转变为向企业外部社会层面延伸、最终形成以整个社会为活动主体的质量管理。
ISO9000标准丰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一次飞跃式的发展,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二、 “社会质量管理”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和发展
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朴素的社会质量管理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公开发表的资料中,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始见于1985年广东《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杂志第10期广州白云山制药厂陈见南先生题为——《关于“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的论文中。在该篇论文中,陈见南先生指出:“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是我国质量管理今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继续和发展。它使质量管理跳出了单个企业的范围。抓住了促进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以社会性的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扎扎实实地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使我国的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时隔12年,1997年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发表了孙博年教授撰写的题为——《论“社会质量管理”》的论文。该文对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从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低角度,提出了社会质量管理的见解。该文指出:对质量 的治理和保证仅依靠企业是不够的,应该把质量管理提高到“社会质量管理”的层次。文章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改良:①质量管理的社会性;②质量管理的社会治理作用,即社會责任;③完善市场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质量管理的思想在我国民间已有一定的认同和基础,在一些研究论文和著作中,出现了“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提法。
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而更重要的是质量作为社会诸要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质量、自然环境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发展。这意味着质量将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同步发展,质量系统将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发展。因此,21世纪将使质量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第四阶段,我们称之为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从上世纪末“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到新世纪“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概念的提出,说明人们对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在我国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迎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形势下,在国际可持续发展呼声高涨的时代背景下,对质量管理进步与发展新的理解和期盼,这就是后全面质量管理时代的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三、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1.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社会质量管理阶段,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政府宏观质量监督、市场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三者相互作用成为显著的特征。在企业内部技术与管理结合更紧密,质量的职能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按岗位分立、强化逐步向企业全体人员职责融合、内化转变。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②质量管理与业绩管理紧密集成;③领导质量决策决定质量。产品技术标准将不再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符合社会需求将成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要求。 2.社会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经营目标;②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质量方向的领导;③与整个社会相关利益方的互利关系;④突出强调产品的社会责任。
關于第四项基本原则——产品社会责任,我们可以从质量管理发展历史的角度作一分析。十九世纪出现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到二十世纪社会质量监督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再到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立法以及召回赔偿制度的推行,可以看出产品社会责任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形成和演变过程。产品的社会责任主要指——产品要符合或满足顾客在安全、环境、健康、人性和功用等方面的要求。
四、明确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社会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企业最高管理者就是企业向整个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从社会的角度看,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所承担的责任,就是最高管理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企业最高管理者要为企业质量战略、质量决策、质量经营负责。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有利于政府质量监督、质量立法管理职能的实施。
任何一门科学和理论都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这种发展和完善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也不例外。综观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无论从检验质量管理到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还是从统计质量管理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后者都是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前者的思想和方法才得以发展,同样,从全面质量管理到社会质量管理阶段,不是否定和抛弃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而是同样注重其重要性,同时加以引申和扩展。在强调社会质量管理新的外延作用的同时,放松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削弱技术的重要作用,忽视已有的和不断出现的新的管理方法的运用等等,都是极其错误的。社会质量管理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其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商业服务和政府管理等领域。社会质量管理将是全社会所有组织为社会共同的质量目的、承担其社会责任的质量义务。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树立,不但对组成社会基本单元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给政府就如何引导、监督企业、形成适应社会质量管理的宏观管理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方面还有待于引起管理界和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为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我国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2013JK023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管理学院)
一、ISO9000标准对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和广泛的认可,这是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ISO9000标准颁布后,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相继出现了许多以ISO9000标准为基础的相关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主要有:ISO14000、QS-9000、TL9000、CMM、OHSAS18001、ISO/TS16949、AS9000、ISO22000等,这些标准与ISO9000标准印证了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ISO9000标准为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ISO9000标准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与之相关的认证活动,表面上是质量管理的管理要求国际化,实际上是质量管理范畴在广度上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社会组织可能包括:供应商、本企业、协作厂商、企业联盟、代理商、客户、用户、政府、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等。
同时,本文的观点还要进一步说明,这种情况还有一个维度,就是质量的概念在深度上也同样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质量的概念在通常——可用性、成本、可靠性、安全、寿命、功能、性能的基础上,已扩展到环保性、健康性、人性化、个性化等方面。也就是说,之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面质量管理或在日本称为全公司范围的质量管理将转变为向企业外部社会层面延伸、最终形成以整个社会为活动主体的质量管理。
ISO9000标准丰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一次飞跃式的发展,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二、 “社会质量管理”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和发展
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朴素的社会质量管理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公开发表的资料中,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始见于1985年广东《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杂志第10期广州白云山制药厂陈见南先生题为——《关于“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的论文中。在该篇论文中,陈见南先生指出:“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是我国质量管理今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继续和发展。它使质量管理跳出了单个企业的范围。抓住了促进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以社会性的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扎扎实实地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使我国的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时隔12年,1997年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发表了孙博年教授撰写的题为——《论“社会质量管理”》的论文。该文对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从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低角度,提出了社会质量管理的见解。该文指出:对质量 的治理和保证仅依靠企业是不够的,应该把质量管理提高到“社会质量管理”的层次。文章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改良:①质量管理的社会性;②质量管理的社会治理作用,即社會责任;③完善市场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质量管理的思想在我国民间已有一定的认同和基础,在一些研究论文和著作中,出现了“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提法。
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而更重要的是质量作为社会诸要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质量、自然环境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发展。这意味着质量将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同步发展,质量系统将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发展。因此,21世纪将使质量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第四阶段,我们称之为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从上世纪末“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到新世纪“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概念的提出,说明人们对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在我国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迎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形势下,在国际可持续发展呼声高涨的时代背景下,对质量管理进步与发展新的理解和期盼,这就是后全面质量管理时代的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三、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1.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社会质量管理阶段,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政府宏观质量监督、市场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三者相互作用成为显著的特征。在企业内部技术与管理结合更紧密,质量的职能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按岗位分立、强化逐步向企业全体人员职责融合、内化转变。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②质量管理与业绩管理紧密集成;③领导质量决策决定质量。产品技术标准将不再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符合社会需求将成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要求。 2.社会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经营目标;②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质量方向的领导;③与整个社会相关利益方的互利关系;④突出强调产品的社会责任。
關于第四项基本原则——产品社会责任,我们可以从质量管理发展历史的角度作一分析。十九世纪出现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到二十世纪社会质量监督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再到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立法以及召回赔偿制度的推行,可以看出产品社会责任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形成和演变过程。产品的社会责任主要指——产品要符合或满足顾客在安全、环境、健康、人性和功用等方面的要求。
四、明确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社会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企业最高管理者就是企业向整个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从社会的角度看,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所承担的责任,就是最高管理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企业最高管理者要为企业质量战略、质量决策、质量经营负责。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有利于政府质量监督、质量立法管理职能的实施。
任何一门科学和理论都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这种发展和完善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也不例外。综观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无论从检验质量管理到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还是从统计质量管理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后者都是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前者的思想和方法才得以发展,同样,从全面质量管理到社会质量管理阶段,不是否定和抛弃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而是同样注重其重要性,同时加以引申和扩展。在强调社会质量管理新的外延作用的同时,放松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削弱技术的重要作用,忽视已有的和不断出现的新的管理方法的运用等等,都是极其错误的。社会质量管理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其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商业服务和政府管理等领域。社会质量管理将是全社会所有组织为社会共同的质量目的、承担其社会责任的质量义务。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树立,不但对组成社会基本单元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给政府就如何引导、监督企业、形成适应社会质量管理的宏观管理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方面还有待于引起管理界和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为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我国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2013JK023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