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教师们的第一话题,到底什么是教学效率?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以及不同的课堂实践。当人们对教学效率理解不一而又一致地视之为教学活动的标杆时,何谓教学效率的问题自然就成了一个严重的方向性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效率课堂
一、备课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备课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需要教师在平时用心去准备。要想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相当全面充分,因此备课就显的犹为重要。教师的备课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备课,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结果。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应以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全面素质,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要方向。
教师的备课内容设计要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差异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所以要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制定分层的教学内容。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而“抓中间促两头”,是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中设计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同时在要求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不相互讥讽、挖苦的同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特别是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布置作业时,切忌出现“学习差,能力低”等教学忌语,否则学生便会从心底抵触分层次教学,教学效果不但难以提高,而且师生关系也会变得紧张起来。
二、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思路,跟他所实施的策略是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也应该进行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特征。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三、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的提问环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环节。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设问,既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种艺术。“善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表现,而“善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登上知识的宝殿。所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从优化课堂提问效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谈一谈:
(1)目的明确,语言清晰。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因此每一次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根据教学的要求,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等。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2)深浅适度,层次分明。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小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
(3)灵活设问,把握时机。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留空思考,反应及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做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同时,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
(6)分清难易,因人设问。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实际,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差生,容易题碰到优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提问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创造思维之门的钥匙,是信息交流的载体。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效率课堂
一、备课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备课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需要教师在平时用心去准备。要想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相当全面充分,因此备课就显的犹为重要。教师的备课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备课,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结果。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应以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全面素质,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要方向。
教师的备课内容设计要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差异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所以要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制定分层的教学内容。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而“抓中间促两头”,是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中设计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同时在要求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不相互讥讽、挖苦的同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特别是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布置作业时,切忌出现“学习差,能力低”等教学忌语,否则学生便会从心底抵触分层次教学,教学效果不但难以提高,而且师生关系也会变得紧张起来。
二、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思路,跟他所实施的策略是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也应该进行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特征。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三、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的提问环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环节。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设问,既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种艺术。“善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表现,而“善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登上知识的宝殿。所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从优化课堂提问效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谈一谈:
(1)目的明确,语言清晰。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因此每一次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根据教学的要求,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等。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2)深浅适度,层次分明。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小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
(3)灵活设问,把握时机。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留空思考,反应及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做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同时,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
(6)分清难易,因人设问。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实际,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差生,容易题碰到优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提问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创造思维之门的钥匙,是信息交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