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不仅是文化,也具有产业属性,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针对市场上非遗产品存在的不足,职业院校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通过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品牌打造的路径将非遗资源转化成文化生产力,融合推进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非遗;“活态”传承;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重点,是乡村持续发展“自我造血”的重要引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不仅是文化,也具有产业属性,它们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乡村民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然而,市场上的非遗产品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产品存在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和时代特色、艺术品位不高、品牌缺失等不足。针对上述发展瓶颈,职业院校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帮扶广大乡村进行非遗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品牌打造,推进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共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1 产品研发
非遗虽产生于过去时代,但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在不断地变化着。作为非遗技艺有形载体的非遗产品,也应与时俱进、变化创新。职业院校深化课程改革,将乡村非遗产品研发项目融入课程、引入课堂,在坚守非遗技艺精髓的基础上,鼓励师生结合现代设计手法、时代元素等,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契合时代审美的非遗新产品,使具有历史感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青春气息。
一是题材创新。非遗是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风俗的缩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传统非遗产品多以当地风物人情为题材,此类题材的产品能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结与乡情乡愁,在今天的市场中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过,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是与时俱进的,非遗所存在的社会是发展变化的,非遗产品表现的题材范围也应不断扩大,增加发展基因、社会热点和时尚元素等,以“旧瓶”装“新酒”,推动非遗产品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相适应,博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设计了“农业教育博物馆系列”“世博吉祥物系列”“南通十景”等多种蓝印布板样,并亲手制作成蓝印花布作品,受到了传承人及校内外的一致认可。
二是设计创新。每个时代都有符合本时代的审美法则,职业院校师生遵循现代审美理念,运用现代艺术设计方法,在产品的形态、色彩、肌理等方面灵活运用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等形式美法则,并借鉴简约、抽象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时尚气息和较高艺术品位的创新产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作的侗锦靠枕,或将侗族古老纹样进行重组再塑,或融入当下流行的图案元素,给人以视觉上的简约与新颖。
三是技艺创新。工艺、技法是非遗中比较固定的部分,但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让传统技艺保持原状已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在坚守非遗技艺精髓的基础上,改进、优化过于繁复的工艺、技法,能省时省力,提高创作速度,降低产品成本;或发明新工艺、新技法,提高表现力,催生新作品。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采用透视绣绣法,创新瓯绣作品;结合温州本地水土特性,配置陶土、调制釉料,创新瓯窑作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突破湘绣传统针法、绣法的局限,把掺针改进成“长交叉”针法,改变山水、人物题材满绣绣法,采用半绣半画、画绣结合的“漫针”绣法,缩短工时,增强作品表现力;研发了米字针法、蚁字针法、绳股针法等新针法,实现了湘绣与原作风格的最佳结合。
四是材质创新。任何产品都离不开材料,材料的质地、质感等物理属性称为“材质”,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视觉表现力。在非遗产品创新中,根据材料的各种特征和性能,变换产品惯用的材料,通过不同材质的语义表达,实现绿色环保、精巧雅致、降低成本、追求特殊效果等设计意图,使产品得以创新。湘绣一般以贡缎和丝线为材料,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不仅“在麻布底上绣花”,还开发了发绣、金银线绣等创新作品。
五是功能拓展。功能是任何产品满足人需要的特性,是非遗产品设计的重要元素。在研发非遗产品的实践中,设计者应努力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进行改良设计或创新设计,拓展非遗产品的实用功能,提高产品使用的方便性与舒适性,使非遗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大众生活。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取侗錦纹样,结合新的造型方法和新的材料结构,已研发一批集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桌、椅、几、玄关、隔断、屏风等家具产品;将湘绣运用于服饰、家居陈设,已开发湘绣礼服、湘绣鞋帽、湘绣拎包、湘绣靠垫、湘绣挂饰、湘绣摆件、湘绣屏风、湘绣灯具、湘绣手机套等系列产品,大力拓展了湘绣的应用领域。该校的创新实践让传统的民间工艺不再奢侈,而是走进千家万户;让非遗产品不再只是艺术摆件、装饰品,而是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2 成果转化
职业院校师生设计开发的非遗创新作品,只有落地转化,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变为文化产品、商品,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非遗实现“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助力成果转化,继续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
一是合作型转化。职业院校与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合作,合作双方对已开发的非遗创新作品进行市场开发潜力评估,精选出市场潜力大的作品,由企业、非遗传承人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学校制订非遗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实施相关制度,合作双方签署成果转化协议,明确学校、师生和转化方的责、权、利,构建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二是扶贫式转化。职业院校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免费设计非遗创新作品,指导贫困地区进行生产转化,已成为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自2015年以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口帮扶国家深度贫困县——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学校已投资35万元,立项校级产业扶贫项目49项,为该县聘有大量贫困人员的15家民族工艺品企业“量身”研发侗族特色工艺品等500件套,免费提供给企业,并“蹲点”企业,指导生产转化。该校通过这种“学校帮企业、企业帮困难群众”的联动扶贫模式,帮扶通道民族工艺品企业产品从单一走向融合、从低端走向高端,促进了非遗传承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3 品牌打造
职业院校发挥专业优势,将非遗产品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推广营销等融入相关专业课程和学生团队创新创业实践中,并提供人才、智力、技術、平台等多方支撑,帮助乡村打造非遗产品品牌,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一是品牌形象设计。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品牌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品牌形象设计的意义就越来越大。职业院校发挥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遵循与非遗文化融合、与非遗产品相得益彰的设计理念,帮助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群设计研发非遗产品Logo、广告语、视觉识别系统、产品品牌网站等,以丰富的文化情感和美善的符号沟通、帮助受众储存和提取品牌印记,助推非遗产品日渐走进消费者心中。
二是包装设计。好马还需配好鞍,好产品需配好包装,包装设计是打造品牌不可缺少的环节。职业院校发挥包装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等相关专业优势,鼓励师生为乡村非遗产品设计精美包装。在形式上,包装设计须遵循现代艺术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提升视觉质量;内涵上,包装设计与产品密切相关,可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包装档次,如为侗锦产品设计包装,可提炼侗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和图案纹样等进行创新设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组织师生为通道侗族自治县免费设计产品包装470件(套),助力民族工艺品“走出去”,大批民族工艺品已成为当地线上线下的畅销旅游商品。通道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瑞凡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对公司产品进行的外包装设计,使产品一下子上了档次,销量大幅度提升。”该公司注册的商标已成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公司产品走俏国内外。
三是推广营销。职业院校可发挥广告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优势,将乡村非遗产品营销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帮助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群开展“线上+线下”的营销推广。线下,在常规店铺销售基础上,可通过节庆展销、展会展销、集中性园站展销代销等做优线下营销模式;线上,开辟电商平台展销、微博展销、微信展销和网络直播展销的展销新路径。线上销售是一个信息化含量高的技术活,非遗传承人群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职业院校可通过提供相关咨询、开展技术服务等途径,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网店装修、产品美工、客服运营、市场推广、数据分析等难题,使他们成为线上销售的“行家里手”。
综上所述,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机构,职业院校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在非遗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帮助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群将非遗资源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将融合推进非遗传承创新与乡村产业发展,为非遗传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春红.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深入传承研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木三瓯”为例[J].科技视界,2016(4).
[2]张沛全.生产性保护视角下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研究[J].人文天下,2019(7).
关键词:职业院校;非遗;“活态”传承;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重点,是乡村持续发展“自我造血”的重要引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不仅是文化,也具有产业属性,它们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乡村民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然而,市场上的非遗产品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产品存在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和时代特色、艺术品位不高、品牌缺失等不足。针对上述发展瓶颈,职业院校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帮扶广大乡村进行非遗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品牌打造,推进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共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1 产品研发
非遗虽产生于过去时代,但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在不断地变化着。作为非遗技艺有形载体的非遗产品,也应与时俱进、变化创新。职业院校深化课程改革,将乡村非遗产品研发项目融入课程、引入课堂,在坚守非遗技艺精髓的基础上,鼓励师生结合现代设计手法、时代元素等,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契合时代审美的非遗新产品,使具有历史感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青春气息。
一是题材创新。非遗是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风俗的缩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传统非遗产品多以当地风物人情为题材,此类题材的产品能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结与乡情乡愁,在今天的市场中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过,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是与时俱进的,非遗所存在的社会是发展变化的,非遗产品表现的题材范围也应不断扩大,增加发展基因、社会热点和时尚元素等,以“旧瓶”装“新酒”,推动非遗产品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相适应,博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设计了“农业教育博物馆系列”“世博吉祥物系列”“南通十景”等多种蓝印布板样,并亲手制作成蓝印花布作品,受到了传承人及校内外的一致认可。
二是设计创新。每个时代都有符合本时代的审美法则,职业院校师生遵循现代审美理念,运用现代艺术设计方法,在产品的形态、色彩、肌理等方面灵活运用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等形式美法则,并借鉴简约、抽象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时尚气息和较高艺术品位的创新产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作的侗锦靠枕,或将侗族古老纹样进行重组再塑,或融入当下流行的图案元素,给人以视觉上的简约与新颖。
三是技艺创新。工艺、技法是非遗中比较固定的部分,但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让传统技艺保持原状已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在坚守非遗技艺精髓的基础上,改进、优化过于繁复的工艺、技法,能省时省力,提高创作速度,降低产品成本;或发明新工艺、新技法,提高表现力,催生新作品。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采用透视绣绣法,创新瓯绣作品;结合温州本地水土特性,配置陶土、调制釉料,创新瓯窑作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突破湘绣传统针法、绣法的局限,把掺针改进成“长交叉”针法,改变山水、人物题材满绣绣法,采用半绣半画、画绣结合的“漫针”绣法,缩短工时,增强作品表现力;研发了米字针法、蚁字针法、绳股针法等新针法,实现了湘绣与原作风格的最佳结合。
四是材质创新。任何产品都离不开材料,材料的质地、质感等物理属性称为“材质”,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视觉表现力。在非遗产品创新中,根据材料的各种特征和性能,变换产品惯用的材料,通过不同材质的语义表达,实现绿色环保、精巧雅致、降低成本、追求特殊效果等设计意图,使产品得以创新。湘绣一般以贡缎和丝线为材料,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不仅“在麻布底上绣花”,还开发了发绣、金银线绣等创新作品。
五是功能拓展。功能是任何产品满足人需要的特性,是非遗产品设计的重要元素。在研发非遗产品的实践中,设计者应努力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进行改良设计或创新设计,拓展非遗产品的实用功能,提高产品使用的方便性与舒适性,使非遗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大众生活。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取侗錦纹样,结合新的造型方法和新的材料结构,已研发一批集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桌、椅、几、玄关、隔断、屏风等家具产品;将湘绣运用于服饰、家居陈设,已开发湘绣礼服、湘绣鞋帽、湘绣拎包、湘绣靠垫、湘绣挂饰、湘绣摆件、湘绣屏风、湘绣灯具、湘绣手机套等系列产品,大力拓展了湘绣的应用领域。该校的创新实践让传统的民间工艺不再奢侈,而是走进千家万户;让非遗产品不再只是艺术摆件、装饰品,而是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2 成果转化
职业院校师生设计开发的非遗创新作品,只有落地转化,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变为文化产品、商品,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非遗实现“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助力成果转化,继续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
一是合作型转化。职业院校与企业、非遗传承人等合作,合作双方对已开发的非遗创新作品进行市场开发潜力评估,精选出市场潜力大的作品,由企业、非遗传承人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学校制订非遗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实施相关制度,合作双方签署成果转化协议,明确学校、师生和转化方的责、权、利,构建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二是扶贫式转化。职业院校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免费设计非遗创新作品,指导贫困地区进行生产转化,已成为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自2015年以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口帮扶国家深度贫困县——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学校已投资35万元,立项校级产业扶贫项目49项,为该县聘有大量贫困人员的15家民族工艺品企业“量身”研发侗族特色工艺品等500件套,免费提供给企业,并“蹲点”企业,指导生产转化。该校通过这种“学校帮企业、企业帮困难群众”的联动扶贫模式,帮扶通道民族工艺品企业产品从单一走向融合、从低端走向高端,促进了非遗传承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3 品牌打造
职业院校发挥专业优势,将非遗产品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推广营销等融入相关专业课程和学生团队创新创业实践中,并提供人才、智力、技術、平台等多方支撑,帮助乡村打造非遗产品品牌,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一是品牌形象设计。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品牌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品牌形象设计的意义就越来越大。职业院校发挥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遵循与非遗文化融合、与非遗产品相得益彰的设计理念,帮助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群设计研发非遗产品Logo、广告语、视觉识别系统、产品品牌网站等,以丰富的文化情感和美善的符号沟通、帮助受众储存和提取品牌印记,助推非遗产品日渐走进消费者心中。
二是包装设计。好马还需配好鞍,好产品需配好包装,包装设计是打造品牌不可缺少的环节。职业院校发挥包装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等相关专业优势,鼓励师生为乡村非遗产品设计精美包装。在形式上,包装设计须遵循现代艺术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提升视觉质量;内涵上,包装设计与产品密切相关,可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包装档次,如为侗锦产品设计包装,可提炼侗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和图案纹样等进行创新设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组织师生为通道侗族自治县免费设计产品包装470件(套),助力民族工艺品“走出去”,大批民族工艺品已成为当地线上线下的畅销旅游商品。通道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瑞凡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对公司产品进行的外包装设计,使产品一下子上了档次,销量大幅度提升。”该公司注册的商标已成为湖南省著名商标,公司产品走俏国内外。
三是推广营销。职业院校可发挥广告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优势,将乡村非遗产品营销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帮助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群开展“线上+线下”的营销推广。线下,在常规店铺销售基础上,可通过节庆展销、展会展销、集中性园站展销代销等做优线下营销模式;线上,开辟电商平台展销、微博展销、微信展销和网络直播展销的展销新路径。线上销售是一个信息化含量高的技术活,非遗传承人群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职业院校可通过提供相关咨询、开展技术服务等途径,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网店装修、产品美工、客服运营、市场推广、数据分析等难题,使他们成为线上销售的“行家里手”。
综上所述,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机构,职业院校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在非遗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帮助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群将非遗资源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将融合推进非遗传承创新与乡村产业发展,为非遗传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春红.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深入传承研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木三瓯”为例[J].科技视界,2016(4).
[2]张沛全.生产性保护视角下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研究[J].人文天下,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