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鉴经济工作的理念和思路,以项目化管理手段和方法为抓手,积极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城西区着力在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工作领域、打造党建品牌上求突破,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提升全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温馨的楼院党支部——群众家门口的家
走进北气象巷社区党支部所在的街边二层小楼,温暖热闹的气息扑面而来,楼道里来来往往办公事和前来唠家常的居民很多,工作人员面带微笑,热情服务。我们走进党员活动室,“楼院党支部”的标志很醒目,一边翻看墙上社区党员们的学习心得,一边听西关大街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孙蓉介绍“楼院党支部”。由于地域相邻、易于组织、方便活动且便于党员的组织和管理,把党支部建在楼院,使原来集中管理变为相对分散管理,解决了社区支部管理面宽、力度不够的问题,目前街道先后成立了15个楼院党支部。她说,每个楼院党支部选举产生一个楼院党支部委员会,担任组织协调工作。由街道党工委统一订阅学习资料、购置学习记录本,组织包括远程教育等党组织培训活动。以北气象巷为例,定期开展道德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等内容。社区党员按照不同的特点分为在职党员、老党员、无职党员,工作各有分工。值得一提的是“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街道党支部充分利用社区之窗、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区内广大群众、党员宣传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积极引导无职党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岗认岗,使无职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充分调动社区党员们参与党建工作,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无职党员找到家,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光和热。北气象巷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伟通过楼道内墙上的宣传栏,一一介绍了楼院党支部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爱心一日捐”呼吁社区居民将家里闲置的旧书籍和衣物等捐献给贫困家庭和儿童;七中青少年暑期读书和“我的暑期我做主”,组织暑期放假在家的孩子开展各类精彩的活动,使孩子们安全、有意义地度过假期。楼院党支部成为街道和社区了解民情的眼,宣传政策的嘴,倾听呼声的耳,服务群众的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只有把居民的小事琐事做好,最大限度地调动楼院党支部和党支部广大老党员发挥的作用,才能真正把党的思想、政策、形象等深深地植根于社区居民,打牢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楼院党支部建设成为居民党员的家园、服务居民的平台、维护稳定的阵地。楼院党支部也因此被党员称为“自己的家”,被小区居民誉为“飘扬在家门口的红旗”。
“高大上”——城西区党员干部人才培训基地
在采访前,城西区委组织部何明元就掩饰不住欣喜地对记者说:“一会儿要带你去参观一个‘高大上’的党员干部人才培训基地。”记者准备好手中的相机,默默期待。竟是走进了繁华的商业巷,到了一处写字楼下,我们乘电梯来到了五楼。一进门,我看到眼前的景象,赶忙问道:“这不是一个艺术展厅吗?”深灰色系高雅的装饰风格,一眼望不到头的摆放艺术品的长廊,宽阔的大厅用曲折的回廊隔开,一转身便在门口看到了红色鲜艳的“城西区党员培训基地”标识。墙上有很多教授的图片和简介,培训基地经常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一些关于干部远程教育和党务工作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已经全部接受过至少一次的培训教育。沿着长廊走,沿途经过了图书阅览区,近1万册涉及党史、党建、文化、社会的图书整齐、分门别类地摆放在错落有致的书架上,阅读起来非常方便。电子阅览区又称为“绿色网吧”,一到假期就有很多学生来这里免费上网,阅读电子书籍。再看过去,是几个舒服的皮质椅子簇拥着一个个小圆桌摆放在电子阅览区旁边,桌上还有绿色植物,这里是“咖啡论坛”,免费提供给人们在闲暇时间来静心看书。何明元说:“平时在这儿经常举办一些书画展、雕塑展之类的艺术展览,这也是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的另一个用途之——闹中取静,在缺乏公益性文化场所的闹市区,提供给市民的一个丰富的精神生活空间。”走到长廊的尽头再转弯,就走进了一个宽阔的演播厅,看到的是铺着红毯的舞台,大屏的LED显示屏幕,近200个舒适的座位。他说,这里就是党员培训的主要场地,也是各个社区和街道举办小型文艺晚会的地方,每逢晚会举办,都会邀请居民和群众来共同参与。依托特色形式开展党员培训教育,使培训内容在生动和丰富多彩的氛围里入脑入心。
面对面,心贴心——点赞兴海路街道区域化党建品牌
“倾听关注承诺服务”,走进兴海路街道党工委办公楼,首先看到这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兴海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说,这是我们服务群众的宗旨。兴海路一直以“美食街”闻名,然而在了解到他们有亮点、有特色、细致入微的党建工作方法后,我们也忍不住在心里为他们点赞。2014年以来,针对辖区内居民结构呈现“三多”(即:少数民族多、纯居民多、困难群众多),驻区单位呈现总量少、级别高、行政事业型集中,各类资源涣散,民间文化繁多且各自为营等特点,街道党工委立足街道实际,创新和优化党建格局,开展组织建设“三化五覆盖”、社会服务“五网联动”、群众文化“六湟系列”三大品牌抓手。这种新颖的形式把党组织延伸到社区网格化单元,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直至每个人身上。比如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庆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集中活动,宣传员走访清真寺和穆斯林居民家庭,组建兴海路清真寺爱心帮扶小组等方式,促进了民族团结;重视店铺从业人员中流动党员登记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通过发展党员奠定组建党组织的店铺基础,通过经营行为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街道党支部的李书记介绍说,兴海路有家“红香柳”面馆,老板张小军五年来一直免费为社区内70岁以上孤寡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还有慷慨助人的热心藏族居民黄才文吉、助人为乐的回族阿娘马金莲,这些民族团结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人称道。另一大亮点是以“整合文化团队,构建载体板块,丰富节庆文化,办好重点活动,建设文化阵地”为基本任务开展的“六湟”文化活动,即“湟岸春色”文艺展演、“湟滨睦邻”街道邻居文化节、“湟水记忆”金秋寻迹怡游、“湟音茶宴”地方戏曲欣赏、整理录制《湟风童谣》、筹建《湟韵诗墙》地区传统文化标志性建筑。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社区群众道德水平、审美观念、文明程度不断得以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不断加固,群众的幸福感日益提升,精神文化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也发挥了道德教化、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社会效益,为实现兴海路街道“幸福社区·幸福家”的愿景目标创造了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温馨的楼院党支部——群众家门口的家
走进北气象巷社区党支部所在的街边二层小楼,温暖热闹的气息扑面而来,楼道里来来往往办公事和前来唠家常的居民很多,工作人员面带微笑,热情服务。我们走进党员活动室,“楼院党支部”的标志很醒目,一边翻看墙上社区党员们的学习心得,一边听西关大街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孙蓉介绍“楼院党支部”。由于地域相邻、易于组织、方便活动且便于党员的组织和管理,把党支部建在楼院,使原来集中管理变为相对分散管理,解决了社区支部管理面宽、力度不够的问题,目前街道先后成立了15个楼院党支部。她说,每个楼院党支部选举产生一个楼院党支部委员会,担任组织协调工作。由街道党工委统一订阅学习资料、购置学习记录本,组织包括远程教育等党组织培训活动。以北气象巷为例,定期开展道德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等内容。社区党员按照不同的特点分为在职党员、老党员、无职党员,工作各有分工。值得一提的是“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街道党支部充分利用社区之窗、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区内广大群众、党员宣传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积极引导无职党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岗认岗,使无职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充分调动社区党员们参与党建工作,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无职党员找到家,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光和热。北气象巷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伟通过楼道内墙上的宣传栏,一一介绍了楼院党支部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爱心一日捐”呼吁社区居民将家里闲置的旧书籍和衣物等捐献给贫困家庭和儿童;七中青少年暑期读书和“我的暑期我做主”,组织暑期放假在家的孩子开展各类精彩的活动,使孩子们安全、有意义地度过假期。楼院党支部成为街道和社区了解民情的眼,宣传政策的嘴,倾听呼声的耳,服务群众的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只有把居民的小事琐事做好,最大限度地调动楼院党支部和党支部广大老党员发挥的作用,才能真正把党的思想、政策、形象等深深地植根于社区居民,打牢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楼院党支部建设成为居民党员的家园、服务居民的平台、维护稳定的阵地。楼院党支部也因此被党员称为“自己的家”,被小区居民誉为“飘扬在家门口的红旗”。
“高大上”——城西区党员干部人才培训基地
在采访前,城西区委组织部何明元就掩饰不住欣喜地对记者说:“一会儿要带你去参观一个‘高大上’的党员干部人才培训基地。”记者准备好手中的相机,默默期待。竟是走进了繁华的商业巷,到了一处写字楼下,我们乘电梯来到了五楼。一进门,我看到眼前的景象,赶忙问道:“这不是一个艺术展厅吗?”深灰色系高雅的装饰风格,一眼望不到头的摆放艺术品的长廊,宽阔的大厅用曲折的回廊隔开,一转身便在门口看到了红色鲜艳的“城西区党员培训基地”标识。墙上有很多教授的图片和简介,培训基地经常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一些关于干部远程教育和党务工作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已经全部接受过至少一次的培训教育。沿着长廊走,沿途经过了图书阅览区,近1万册涉及党史、党建、文化、社会的图书整齐、分门别类地摆放在错落有致的书架上,阅读起来非常方便。电子阅览区又称为“绿色网吧”,一到假期就有很多学生来这里免费上网,阅读电子书籍。再看过去,是几个舒服的皮质椅子簇拥着一个个小圆桌摆放在电子阅览区旁边,桌上还有绿色植物,这里是“咖啡论坛”,免费提供给人们在闲暇时间来静心看书。何明元说:“平时在这儿经常举办一些书画展、雕塑展之类的艺术展览,这也是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的另一个用途之——闹中取静,在缺乏公益性文化场所的闹市区,提供给市民的一个丰富的精神生活空间。”走到长廊的尽头再转弯,就走进了一个宽阔的演播厅,看到的是铺着红毯的舞台,大屏的LED显示屏幕,近200个舒适的座位。他说,这里就是党员培训的主要场地,也是各个社区和街道举办小型文艺晚会的地方,每逢晚会举办,都会邀请居民和群众来共同参与。依托特色形式开展党员培训教育,使培训内容在生动和丰富多彩的氛围里入脑入心。
面对面,心贴心——点赞兴海路街道区域化党建品牌
“倾听关注承诺服务”,走进兴海路街道党工委办公楼,首先看到这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兴海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说,这是我们服务群众的宗旨。兴海路一直以“美食街”闻名,然而在了解到他们有亮点、有特色、细致入微的党建工作方法后,我们也忍不住在心里为他们点赞。2014年以来,针对辖区内居民结构呈现“三多”(即:少数民族多、纯居民多、困难群众多),驻区单位呈现总量少、级别高、行政事业型集中,各类资源涣散,民间文化繁多且各自为营等特点,街道党工委立足街道实际,创新和优化党建格局,开展组织建设“三化五覆盖”、社会服务“五网联动”、群众文化“六湟系列”三大品牌抓手。这种新颖的形式把党组织延伸到社区网格化单元,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直至每个人身上。比如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庆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集中活动,宣传员走访清真寺和穆斯林居民家庭,组建兴海路清真寺爱心帮扶小组等方式,促进了民族团结;重视店铺从业人员中流动党员登记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通过发展党员奠定组建党组织的店铺基础,通过经营行为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街道党支部的李书记介绍说,兴海路有家“红香柳”面馆,老板张小军五年来一直免费为社区内70岁以上孤寡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还有慷慨助人的热心藏族居民黄才文吉、助人为乐的回族阿娘马金莲,这些民族团结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人称道。另一大亮点是以“整合文化团队,构建载体板块,丰富节庆文化,办好重点活动,建设文化阵地”为基本任务开展的“六湟”文化活动,即“湟岸春色”文艺展演、“湟滨睦邻”街道邻居文化节、“湟水记忆”金秋寻迹怡游、“湟音茶宴”地方戏曲欣赏、整理录制《湟风童谣》、筹建《湟韵诗墙》地区传统文化标志性建筑。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社区群众道德水平、审美观念、文明程度不断得以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不断加固,群众的幸福感日益提升,精神文化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也发挥了道德教化、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社会效益,为实现兴海路街道“幸福社区·幸福家”的愿景目标创造了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