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2013年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名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YB175;2016年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课题。
高校辅导员是在我国高等学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辅人员,其基本任务是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作为特殊的一种教师群体,他们不仅承担着一般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及专业教育、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就业指导等等,是大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者,也是最广泛的教育者。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自我价值的认同度偏低[1],身体和情绪出现耗竭[2],以及去人格化倾向严重等[3]。但并非所有高校辅导员都会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则能逐渐恢复并适应良好。这种面临压力和逆境时维系个体心理健康的能力便是“心理弹性”能力[4]。
本研究以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心理弹性能力的关系,以期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出积极贡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盐城市某三所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教师78人、普通专业课教师102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语下进行测试。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72份。其中男性103人,女性69人,年龄33.92±1.49。
1.2工具
职业倦怠问卷,采用国内学者修订的MBI-E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Educational Survey)[4]。整个问卷共22道题,分为三个分量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采用Fribong编制的问卷(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共33个项目,0-4进行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心理弹性能力越好,共6个纬度:对自我的感知和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
1.3统计
采用SPSS17.O进行统计处理,包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
对不同性别、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比较,详细见表1:
2.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能力的关系
把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能力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心理弹性能力总分与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见表2)。
以心理弹性能力总分为自变量,职业倦怠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心理弹性能力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见表3)。
3讨论
从不同性别辅导员职业倦怠方面,男性辅导员在个人成就感方面显著低于女性,表明男性辅导员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比女性的成就感低。经过访谈,男辅导员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工作性质的角度来讲,作为辅导员教师既有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压力,又有教学科研的压力,还有应付各自事务性工作的压力,所以可能导致职业倦怠;二是男性辅导员觉得自己生活压力更大,由于刚刚参加工作,与普通专业课教师相比收入普遍不高,体验到的生活压力更大,从而会降低个人的工作成就感;三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男性辅导员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够高,通常和周围人群比较的时候,感觉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如人,从而对职业产生较低的个人成就感。
从工作年限上看,工作6-10年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工作5年以下和10年以上的。刚入职的辅导员对工作充满更多的期待和目标,尽管工作经验不足、收入待遇偏低,但他们能从工作中找到个人成就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大大降低;工作时间达10以上的辅导员,他们一般都是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熟手”或者专家,能比较自由的应对学生工作中的一般事件或者突发问题,因此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会更高;工作时间在6-10年的辅导员,是处于事业的迷茫期,在没有明确工作的职业化方向之前显得彷徨,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感到迷茫,从而产生更多的职业倦怠感。
从学历层次来看,学历是研究生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方面显著高于学历是本科生的,表面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体验更多的负性情绪,容易发脾气,情绪波动比较大。经过访谈发现,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他们在年龄上普遍比本科毕业生大,由于和学生有较大的年龄差距,加上刚刚工作后的挫折体验过多,就会导致情绪波动大。
从职称角度来看,具有中级职称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三个因子均显著高于初级职称、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具有初级职称的辅导员往往刚刚参加工作,他们有更多的工作热情和方向,因而成就感高;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一般都是学生工作的专家,他们能经常性地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情绪更加稳定;而中级职称的辅导员正是处于事业迷茫期,在处理工作、教学、科研、家庭等各方面问题时,变得更加急躁、情绪化、厌倦。
相关分析发现,心理弹性能力总分与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表面心理弹性能力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相关性:心理弹性能力高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偏低,心理弹性能努力低的輔导员职业倦怠偏高。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心理弹性能力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心理弹性能力越高的辅导员职业倦怠体验越少,心理弹性能力越低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感越多。
参考文献
[1]邓洪波,王建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5-119.
[2]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2):91- 93.
[3]陈道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2:28-29.
[4]Wagnild G. Resilience and successful aging comparison among low and high income older adults[J].Gerontol Nurs. 2003,29(12):42-49.
[5]王平.川渝地區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6.
作者简介:刘志强(197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2013年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名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YB175;2016年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课题。
高校辅导员是在我国高等学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辅人员,其基本任务是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作为特殊的一种教师群体,他们不仅承担着一般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及专业教育、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就业指导等等,是大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者,也是最广泛的教育者。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自我价值的认同度偏低[1],身体和情绪出现耗竭[2],以及去人格化倾向严重等[3]。但并非所有高校辅导员都会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则能逐渐恢复并适应良好。这种面临压力和逆境时维系个体心理健康的能力便是“心理弹性”能力[4]。
本研究以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心理弹性能力的关系,以期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出积极贡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盐城市某三所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教师78人、普通专业课教师102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语下进行测试。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72份。其中男性103人,女性69人,年龄33.92±1.49。
1.2工具
职业倦怠问卷,采用国内学者修订的MBI-E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Educational Survey)[4]。整个问卷共22道题,分为三个分量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采用Fribong编制的问卷(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共33个项目,0-4进行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心理弹性能力越好,共6个纬度:对自我的感知和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
1.3统计
采用SPSS17.O进行统计处理,包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
对不同性别、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比较,详细见表1:
2.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能力的关系
把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能力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心理弹性能力总分与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见表2)。
以心理弹性能力总分为自变量,职业倦怠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心理弹性能力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见表3)。
3讨论
从不同性别辅导员职业倦怠方面,男性辅导员在个人成就感方面显著低于女性,表明男性辅导员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比女性的成就感低。经过访谈,男辅导员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工作性质的角度来讲,作为辅导员教师既有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压力,又有教学科研的压力,还有应付各自事务性工作的压力,所以可能导致职业倦怠;二是男性辅导员觉得自己生活压力更大,由于刚刚参加工作,与普通专业课教师相比收入普遍不高,体验到的生活压力更大,从而会降低个人的工作成就感;三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男性辅导员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够高,通常和周围人群比较的时候,感觉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如人,从而对职业产生较低的个人成就感。
从工作年限上看,工作6-10年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工作5年以下和10年以上的。刚入职的辅导员对工作充满更多的期待和目标,尽管工作经验不足、收入待遇偏低,但他们能从工作中找到个人成就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的几率大大降低;工作时间达10以上的辅导员,他们一般都是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熟手”或者专家,能比较自由的应对学生工作中的一般事件或者突发问题,因此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会更高;工作时间在6-10年的辅导员,是处于事业的迷茫期,在没有明确工作的职业化方向之前显得彷徨,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感到迷茫,从而产生更多的职业倦怠感。
从学历层次来看,学历是研究生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方面显著高于学历是本科生的,表面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体验更多的负性情绪,容易发脾气,情绪波动比较大。经过访谈发现,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他们在年龄上普遍比本科毕业生大,由于和学生有较大的年龄差距,加上刚刚工作后的挫折体验过多,就会导致情绪波动大。
从职称角度来看,具有中级职称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三个因子均显著高于初级职称、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具有初级职称的辅导员往往刚刚参加工作,他们有更多的工作热情和方向,因而成就感高;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一般都是学生工作的专家,他们能经常性地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情绪更加稳定;而中级职称的辅导员正是处于事业迷茫期,在处理工作、教学、科研、家庭等各方面问题时,变得更加急躁、情绪化、厌倦。
相关分析发现,心理弹性能力总分与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表面心理弹性能力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相关性:心理弹性能力高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偏低,心理弹性能努力低的輔导员职业倦怠偏高。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心理弹性能力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心理弹性能力越高的辅导员职业倦怠体验越少,心理弹性能力越低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感越多。
参考文献
[1]邓洪波,王建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5-119.
[2]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2):91- 93.
[3]陈道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2:28-29.
[4]Wagnild G. Resilience and successful aging comparison among low and high income older adults[J].Gerontol Nurs. 2003,29(12):42-49.
[5]王平.川渝地區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6.
作者简介:刘志强(197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