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和勃拉姆斯叙事曲之风格对比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种能够最有力、最丰富多彩的反映内心生活以及感情、情绪和激情变化过程的最主观的艺术。只有习惯于深刻的自我内省,对自己内心生活怀有最大兴趣,并珍惜自己思想情绪每一个微小变化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8世纪末和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形成了一种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人自我表现和抒发个人感情,反对拘泥形式,凭理智进行文艺创造的文艺思潮称作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在曲调上加强了表现力,扩大了和声的表现作用,在结构原则上打破了对称、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更重视自由。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闪耀的音乐家,弗雷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就是其中的杰出的两位代表。
  叙事曲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到十九世纪,纯乐器作品中也出现了同样的体裁叫叙事曲。在浪漫主义时期,有许多的作曲家都创作过钢琴叙事曲,他们的作品都带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特色比如:音乐更注重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涌流,旋律更具抒情格调,曲式结构较为自由,和声的运用也较为大胆新奇,但由于作曲家自身所处的时代和民族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他们所创作的叙事曲在音乐风格和创作个性等方面也不尽相同。首先把这种叙事曲题材运用于声乐作品之中的是“歌曲之王”舒伯特,而波兰作曲家弗雷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则把这一体裁首次运用到钢琴作品之中,他是器乐叙事曲的首创人。其后的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等也都创作过。
  “艺术同全部社会生活以最紧密的方式联系着:它深刻的反映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倾向,及其受影响的人类的情绪。”同时它也反作用于生活,决定社会的文化结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决定社会本身的发展方向,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必须得服从一定的经济规律,一个时期的音乐它受一定社会时期的特征的影响反映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产生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叙事曲也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特点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特征:音乐中追求民族民间的内容和情趣,强调个性,不拘泥于形式和理智,凝结诗歌、戏剧和音乐为一体,出现许多新的突破点:加强了曲调的表现力和和声的表现作用,新的乐器的组合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色彩性能,打破了传统结构的对称、均衡、更重视自由的东西。
  弗雷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出生后不久便举家迁往华沙城,从此肖邦开始在华沙读书学习肖邦自幼喜爱音乐这一方面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和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受了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这种影响和熏陶为他以后的创作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肖邦6岁便开始学习钢琴了,7岁时创作了第一首波罗柰兹舞曲,8岁开始登台演奏,中学毕业后便考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师从约瑟夫埃斯涅尔教授学习对位与作曲,此时他已经开始了早期的创作写了一些波罗奈兹舞曲、马祖卡舞曲、回旋曲、变奏曲、圆舞曲、夜曲等并开始写作练习曲和前奏曲。后肖邦曾定居巴黎,在巴黎他和李斯特、海涅、密茨凯维支、巴尔扎克、贝利尼、舒曼等一些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这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和乔治·桑相爱同居近十年间肖邦完成了令人惊奇的大量作品,其创作达到了顶峰,在他全盛期的重要作品中有大部分的练习曲包括:E大调、b小调、a小调。bb小调奏鸣曲、c小调夜曲四首叙事曲,以及波罗奈兹舞曲中的A大调、c小调、#f小调、bA大调等多首。1846年当乔治·桑与肖邦断绝了关系以后肖邦的创作激情急剧下降,他只创作了很少的几手作品,之后肖邦受到日渐严重的肺病过度的劳累以及思念祖国亲人和遭受爱情挫折等多方面的摧残。1849年10月17日这位天才的音乐家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只留给人们他的许许多多的名作。”他笔下,把练习曲、谐谑曲等体裁都提高为独立的艺术作品,肖邦还把声乐叙事曲改造成了具有宏伟广阔史诗性的器乐体裁。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了19世纪前半期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被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和反抗的声音。音乐融入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旋律表现力强,极富个性。时而悲伤叹息,时而慷慨激昂,给人以鼓舞,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情结。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公元1833-1897年)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被称为“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的最后一人”,他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个低音提琴手。勃拉姆斯早年师从马克森等学习钢琴,一生广交朋友,深得舒曼夫妇的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童年的勃拉姆斯,其生活是很困窘的,但同时也受到了父母亲早期的音乐熏陶与教育,这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勃拉姆斯七岁时,父亲便送他学习钢琴,到十岁时,又兼学作曲。很快,他就能够开独奏音乐会,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并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在1848 —1860 年这十余年中,青年勃拉姆斯創作了一批富于理想色彩、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明朗乐观,处处流溢出他对祖国的山水风光以及对德国民族和民间艺术的热爱。1862 年,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并从此定居下来。在此前后,作曲家的创作已逐渐走向成熟,在闻名遐迩的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勃拉姆斯迎来了自己一生中音乐创作的最兴盛与辉煌时期。从70 年代至80 年代,作曲家重新在他长于表达深刻思想和广阔社会内容的大型音乐体裁领域里驰骋纵横——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仅有的四部构思宏大的交响曲、两部管弦乐曲.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就其内容的深刻与广阔,形式的宏伟与严谨,都达到勃拉姆斯本人以及当时众多作曲家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使勃拉姆斯的盛名与盛誉达到极点,并由此奠定了他在音乐史的大师地位。1897 年4 月,一代古典音乐大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寓所中辞世。勃拉姆斯的作品保持古典音乐传统,不少作品师承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古典巨匠和浪漫先驱的神韵。交响乐作品多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波澜起伏。作品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肖邦的叙事曲有很多,其中杰出的代表有: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OP.23)“有人认为它是基于密茨凯维支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认为是基于密茨凯维支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整个乐曲彰显一种英勇的民族气节,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英雄气概,鼓舞、激励人们的斗志。舒曼称它为“最热情最富独创性的作品之一。”
  作品一共264小节,4/4拍,4/6拍,三段曲式,1836年出版。
  第二首《F大调叙事曲》(OP.38)他是肖邦叙事曲中最短的一首。“曲子由几个互相冲突幅度最大的部分组成。”据推测,有可能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斯维苔茨湖》写成,整首曲子像在叙述一个故事,极具抒情性,旋律均匀流畅,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场景,像一首恬静的田园诗。
  作品一共204小节,6/8拍,1936年一主题的草稿产生,1840年出版。
  第三首《降A大调叙事曲》(OP.47)是肖邦所有叙事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不似前两首那样激烈的戏剧性,而仅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有人认为它与密茨凯维支的另一首写《斯维苔茨湖》的长诗,叙述对爱情不忠诚的人遭报应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关,但至今很难确认此间的联系。”[5]整首乐曲洋溢着贵族化的风情,流畅,潇洒。这首曲子明显带有回旋曲式特征。
  作品共241小节,6/8拍,创作于1841年,出版于1842年1月 。
  第四首《f小调叙事曲》(OP.52)是最富诗意,最美的一首也是最后的一首叙事曲。“缺乏较具体的标题性,而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它基于一个忧郁的抒情性的主题……乐曲最后才出现激昂慷慨的音乐形象。”
  作品共239小节,6/8拍,作品创作于1842年,出版于1843年2月左右。
  勃拉姆斯生平创作了五首钢琴叙事曲,前四首(作品10)创作于1854年,发表于1856年,第五首(被收在六首小品种),作品118之三创作于1892年左右,在这五首钢琴叙事曲中,被演奏得最多的就是作品10中的四首,有人认为这四首钢琴叙事曲是在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中最有勃拉姆斯味的最初作品。
  第一首《d小调叙事曲》作品共174小节,4/4拍,这首叙事曲是根据浪漫诗人黑尔达的苏格兰叙事诗《爱德华》而创作的,作品乐谱上注有文字标题,是勃拉姆斯创作中罕见的带有标题性的一首作品,他以口语化的旋律叙述了故事内容,概括了悲剧性的气氛,全曲分为对比性的三个部分。
  第二首《D大调叙事曲》作品总共149小节,采用4/4拍、4/6拍。全曲音色柔和,具有浪漫的色彩,仿佛是一首朦胧的诗,如梦境一般。
  第三首《b小调叙事曲》作品共124小节,采用6/8拍。曲调轻快、流畅作品被冠有间奏曲的标题。“舒曼认为这首乐曲是具有魔性的。”这首乐曲虽然轻快,但仍然具有勃拉姆斯的独特的味道。
  第四首《B大调叙事曲》作品共148小节,采用了3/4拍、4/4拍和6/4拍。曲调清新明朗。
  肖邦和勃拉姆斯同处于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处于浪漫主义的早期,而勃拉姆斯处于浪漫主义中期。中期浪漫乐派比早期浪漫乐派更加热衷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情绪。由于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所经历的不同给两位作曲家的创作造成不同的影响,由前所述,我们对肖邦和勃拉姆斯的叙事曲做一个简明的分析:
  1.作者及写作背景。
  肖邦和勃拉姆斯同处于浪漫主义时期,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作曲家,早年的音乐都体现出他们的乐观、向上的一面,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们都拥有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些音乐特征,而勃拉姆斯则更多的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技法。
  2.节拍、节奏、主题、速度等方面。
  他们在节拍上多采用的是复合型拍子。
  肖邦的叙事曲多采用6/4拍或6/8拍,采用综合性主题(歌唱性音调、舞曲音调和宣叙音调的结合),在创作主题时肖邦以线状为主,具有主调音乐的特点,主题一开始常用行板(Andate)。勃拉姆斯的叙事曲多采用4/4拍6/4拍6/8拍为主,采用以刻画性格为主的概括性的主题,创作主题以带状为主,具有复调音乐的特点,注重四个声部的运动,和肖邦一样,勃拉姆斯的叙事曲的主题也采用行板(Andate)开始。
  3.旋律、织体、音色等方面。
  肖邦音乐的旋律具有一种华丽的气质,极具抒情性和歌唱性,强调音乐自身的旋律与装饰性变奏的相互交融。而勃拉姆斯在音乐表现上更加的内在,深沉与复杂,不用华丽的语言,旋律更具有逻辑性,缜
  4.曲式方面。
  肖邦的叙事曲结构宏大,复杂而独特,形态完整,统一,逻辑严密精巧合理,与其创作中常常体现出来的“即兴性”大多相一致,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叙事曲原为声乐曲的体裁,肖邦却把它发展成大型的器乐曲,并使它具有宏伟、广阔的史诗性,在叙事曲中,肖邦受密茨凯维支的影响,以他的诗为背景,整个叙事曲富于变化,富于戏剧性。勃拉姆斯的叙事曲,多为短小精悍,其容量较小,并没有沿用古代的奏鸣曲式来表达叙事曲。这是因为勃拉姆斯和舒曼一直认为音乐艺术最高成就体现在巴赫、贝多芬等古典大师作品中,他们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他虽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但主观上固守传统,遵循古典。“他之所以选用小型曲式来创作,主要是由于勃拉姆斯的曲式结构是由音乐素材生化而得的。”
  “由于二者所采用的曲式结构不同,因而,在小节数上也引起很大的差异,肖邦的四首叙事曲均在200小节以上,篇幅较长。而勃拉姆斯的四首叙事曲均在238小节以下,篇幅较短。众所周知,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创作音乐主要是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理性则属于次要地位。这一点在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中得到了体现。而到了浪漫主义晚期,当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表达个人情感剧烈膨胀的时候,勃拉姆斯仍然坚持不追求形式上的表现,而更注重内容的表达,这一点在勃拉姆斯的四首叙事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调性方面。
  肖邦的四首叙事曲调型转换频率较高,频繁的调性转换使音乐不断产生冲突,更具有戏剧性,突破古典奏鸣曲式的规范。而勃拉姆斯调性转换频率小,是按照调性布局而建立规范的曲式。
  6.和声方面。
  肖邦和勃拉姆斯的和声虽然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大小调和和声功能体系上的,但肖邦的和声敢于创新,运用半音化的技法,但勃拉姆斯的和聲多继承前人的和声理念,使用大小调的功能性和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
  叙事曲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的体裁用于钢琴作品之中,作品受到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影响很深,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使乐曲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波兰舞曲的典型节奏。
  处于浪漫主义不同时期的两位伟大的作曲家肖邦和勃拉姆斯各自具有自己的创作特点:肖邦属于早期的浪漫主义乐派,他的旋律极富歌唱性,音色华丽辉煌。勃拉姆斯处于浪漫主义的中期,他在贝多芬的基础上使钢琴的交响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的作品如交响乐般丰满。
  肖邦如果是具有创新思想的作曲家,那勃拉姆斯则是继承古典主义时期精华进行创作的的新一类作曲家,他们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扬,给当时的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由于在肖邦叙事曲和勃拉姆斯叙事曲的风格对比这一领域中涉及的内容很少,因此许多人在演绎叙事曲这一风格的作品时由于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而造成许多缺憾。通过对肖邦和勃拉姆斯叙事曲在节奏、节拍、旋律、曲式、织体、调性各方面的分析,希望能使演奏者更深入的了解肖邦叙事曲和勃拉姆斯叙事曲通过此提高自己的演奏深度,而不是盲目的弹琴,成为“琴匠”,而是正确的诠释作品,和演奏的风格。
  
  参考文献:
  [1][苏]阿.瓦.卢那察尔斯基,井勤莉译.在音乐世界中[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
  [2][苏]阿.瓦.卢那察尔斯基,井勤莉译.在音乐世界中[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3).
  [3]杨秦生.关于肖邦和他的钢琴叙事曲创作的探析[J].中图分类号:J624.1文章编号:1008-9020(2001)01-073-04
  [4]廖乃雄.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33-34).
  [5]陈光泉.论肖邦和勃拉姆斯钢琴叙事曲音乐创作风格之异同[D].
其他文献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必备的道德品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是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  (一)中职学生主体因素导致的缺失  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在中职院校中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是最重要的,忽视了职业道德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样的想法导致他们对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
期刊
一、什么是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即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需授予什么,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个性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个性化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发扬光大,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说要针对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明代共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提倡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讲作文的个性化,着名教育家陶行之说:“培养教育人
期刊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美术教师,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农村的美术教育的几个现状。一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二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问题;四美术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从社会角度、美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角度对现状不足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关的具体思路。对于不足现状的改变,需要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五我国考试制度对家长和学校的影
期刊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的写作,而提高学生写作的关键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鼓励——创作不竭的动力  美国教育学家巴士卡里雅博士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赞扬和鼓励。作文教学同样需要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中学生有强烈的
期刊
一、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状况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农村教育的基础在于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育的成功与否的前提取决于教师队伍是否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学子的广泛要求,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由于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已十年有余,在广泛的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现在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并
期刊
高中政治课教学是在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教材内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实验)》、《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政治》都作了调整,教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都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有时候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很茫然。我想在这里就“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调整和变化,谈一点我自己的观点,希望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我们的教学依据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
期刊
班风,即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班风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全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使班级里具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关系;勤奋进取、文明礼貌的氛围;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
期刊
一、卢梭与“异化”概念  卢梭是异化理论的开创者,但根据他的观点,私有制正是一种人性“异化”的产物。更有学者认为,异化理论是第一次被卢梭所发现,第一次被卢梭所阐述的,“异化概念的出现,是卢梭‘误入’森林以后,融化神正论遗产和笛卡儿哲学方法,对近现代哲学史的发展作出的最大一项贡献。”  卢梭对“异化”概念的考察是以探讨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的途径展开的。他首先假定了一种自然状态并将其美化为一种自由、
期刊
宗教与哲学既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形式,又是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上层建筑体系比作金字塔式的结构,那么,哲学与宗教的地位则处于它的顶端。两者都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它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从现象上看,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与分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是理性的,宗教则是非理性的;宗教许诺人们以天堂,哲学只许诺
期刊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而由于历史的、传统的“智力第一”“升学第一”的应试教育影响和制约。加上近年来,片面追求升上重点中学的导向下,给农村学校的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在农村小学学校中很难发挥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被严格要求一味地在语数等学科中挣扎、喘息,造成了对文化课都有产生厌学的心理,却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