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自诩的香港地区,面对新加坡甚至遥远的英国伦敦有关海外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地位的觊觎,自是当仁不让,信心满满。然而2011年四季度以来,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存款量却一直在下降,这不免令人费解。
人民币在香港的套利途径
港币目前是香港唯一流通的货币。除非基本法有新的修改,否则香港仍将维持以港元为法定货币的货币体制至2047年。
既然如此,无论人民币国际化在将来如何取得重大政策上的进展和数量上的突破,它始终是以外币的身份在香港出现。
依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香港客户存储人民币用于赚取利差与汇差收益则能够得到很好地解释。
以2010年人民币升值5%计算,加上2%(中国内地3.50%)的年利率,(RQFII、买债券、存银行)则全年收益在8%左右。同年,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存款逐月攀升,截至2011年9月末之顶峰时,人民币存款量已经达到6222亿元,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量累计超过1590亿元,余额超过1300亿元。
由公众参与的将本币兑换成外币以换取较高收益之举并非港人独创,在金融业里,“渡边太太”已成了这一现象的代名词。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国内长期执行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于是,以擅长外汇保证金交易著称的日本主妇投资者声名鹊起,“渡边太太”成为日本主妇投资者的代名词。
“渡边太太”从事的是日元套利交易,即借入低利率的日元,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国外债券或外币存款。只要日元不大幅升值,就可赚取比较稳定的利差收益。当年日美两国利差曾在较长时间稳定在5%,又如2007年8月,日元与澳元利差达到6%,再加上日元贬值,“渡边太太”的收益相当可观。当年,据说著名的“渡边太太”鸟居万友美每月赚取1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1.15美元)。
香港 “渡边太太”赚钱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利用自有港元,悉数转成人民币,存入香港或内地的银行,或是买入香港的人民币(点心)证券,从而稳赚息差,并获取人民币升值的潜在收益。
按照香港传统的“炒外汇”做法,普通散户可以在香港银行开设保证金交易户口,用约5%的保证金就可以撬动巨额的外汇交易。
短线外汇投资的要点是要认准升值的货币,沽出不断贬值的货币;如果投资者觉得两种货币的汇率不会有较大变动,也可以通过借入低息货币、买入高息货币来套取息差。从这个角度便不难理解,近年来汇率与利率均处上扬阶段的人民币何以成为港人追逐的新宠。
在香港,目前还没有开设人民币与美元或港元之间的保证金交易。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同样可以变相获得人民币杠杆:借港元、兑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可看成是保证金交易的替代品。
人民币升值预期推高跨境贷款
在过去一年多里,人民币在香港银行的存款利率如此之低,且香港的企业不愿贷款,以至于众多的内地企业纷纷越界前来借入人民币,使之回流至内地。但2012年以来,香港各银行又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存款利率,并吸引到本港企业借入(用于中港贸易),而市民商家却不领情,在高利率面前持币意愿减弱,以致香港整体的人民币存款总量一路走低。
这依然要从人民币的汇率、利率分析入手。当人民币预期升值率及存款利率大于港币存款利率,则客户乐意持有人民币。 就人民币存款人而言,假设年初港币兑人民币汇率为100:85,年底人民币升值5%,则汇率为100:80,假如客户用85元人民币换入100元港币,到年底时仅用80元人民币就可换回100元港币,赚了5元人民币相当于6.25元港币。
由于该客户将年初换入的港币存入香港的银行,还可享有额外的利息收入。
反之,向香港各银行借入人民币的公司或个人则要承担5%的汇率损失,当然,还要另外付给银行贷款利息。
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形下,人们持有人民币的意愿较强,故而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存款总额持续上升;客户借入人民币的意愿较弱,因此,香港市场发生人民币贷款的数量很少,如2011年末本港企业贷款额仅达30亿元人民币。
由于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中介机构,即是凭吸收存款去发放贷款来赚取利差获得收益的。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其吸收了大量人民币存款却很难借贷出去。在实施利率自由化的香港市场,只能以0.79%的活期利率存放于香港人民币的清算行“中银香港”。
因此,过往香港银行业经营人民币业务是薄利甚至亏损的,既然银行将存款利率定得很低,那么贷款利率也低,2010年初,香港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约为2.8%。
然而,同期内地的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下的货币紧缩政策,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7.62%,若再加上各种费用,达到10%以上。因此内地企业挖空心思越界到香港的银行谋取低利的人民币贷款:或借进出口贸易之名做银行同业代付;或利用备付信用证实施“内保外贷”。
香港银行业热衷于接受内地银行开出的备付信用证担保并向内地在港关联企业发放外币贷款,这同样可以用人民币升值预期来解释,因为银行判断抵押品(人民币)是不断增值(升值)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数据显示,2010年底,香港银行业对中国内地非银行客户的贷款总额达1.62万亿港元;2011年6月底这一金额达到2.03万亿港元。短短半年间增幅达25%以上。香港银行业的人民币贷款对象以内地企业为主,因为内地实施银根紧缩政策,内地银行的贷款利率比香港高很多,这种跨境贷款对供需双方来说是一笔双赢交易。
除内地企业直接来港做人民币抵押贷款业务外,还有些资质较好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筹资后再贷给其他内地企业。这正是港澳地区政商界吁请中央出台加大人民币回流措施的原因。
人民币存款萎缩的必然性
最近中央送大礼,允诺在深圳的前海地区试行香港银行直接向内地企业发放贷款,此举引来业界一片欢呼,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人民币汇率已掉头向下,贷款利率必步步攀升,香港银行与内地企业未必能共享“双赢”局面。
因为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的情况下,在港存、贷人民币业务的获利操作已完全相反。即,持有人民币存入银行者必亏,借入人民币的贷款者则稳赚。
市场已据此做出反应。2011年9月份以来,人民币兑港元(美元)持续走低,香港市场中的人民币存款金额则相应不断减少、萎缩,从2011年9月最高峰时的6222亿元降至今年5月的5500亿元。至2012年6月末,香港第一只人民币计价股票汇贤居REITs已下跌超过25%。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7月2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429,较前一交易日继续回落90个基点,创下自2011年12月以来的新低。另一方面,欧债危机再度升温,令投资者避险情绪高涨,推动美元再度走强。
在利率方面,由于香港的银行看到本港借入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它必须增加资金来源——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引客户的人民币存款,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又必然推动贷款利率的提高。目前香港主要银行存、贷款利率已分别上升为2.30%与3.30%,若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低,则贷款利率还将提高。
近期,人民币兑港元(美元)波幅扩大,亦有专家放言,均衡人民币汇率已经形成。在此情形下,持有人民币需要有一定的冒险性与极大前瞻性。只要一年下来,人民币实际升值率加人民币存款利率大于港元的汇率与存款利率,则为获利,反之则亏损。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6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35亿美元,其中结汇1295亿美元,售汇1331亿美元。这是继4月份以来年内第二次出现逆差。这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中国内地的企业和居民持有外汇的意愿增强。当前境内企业和个人由做空转向做多美元,开始“负债本币化、资产外币化”的财务运作。
如此看来,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存款萎缩并非个案,中港两地市场联动乃经济规律使然。
人民币在香港的套利途径
港币目前是香港唯一流通的货币。除非基本法有新的修改,否则香港仍将维持以港元为法定货币的货币体制至2047年。
既然如此,无论人民币国际化在将来如何取得重大政策上的进展和数量上的突破,它始终是以外币的身份在香港出现。
依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香港客户存储人民币用于赚取利差与汇差收益则能够得到很好地解释。
以2010年人民币升值5%计算,加上2%(中国内地3.50%)的年利率,(RQFII、买债券、存银行)则全年收益在8%左右。同年,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存款逐月攀升,截至2011年9月末之顶峰时,人民币存款量已经达到6222亿元,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量累计超过1590亿元,余额超过1300亿元。
由公众参与的将本币兑换成外币以换取较高收益之举并非港人独创,在金融业里,“渡边太太”已成了这一现象的代名词。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国内长期执行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于是,以擅长外汇保证金交易著称的日本主妇投资者声名鹊起,“渡边太太”成为日本主妇投资者的代名词。
“渡边太太”从事的是日元套利交易,即借入低利率的日元,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国外债券或外币存款。只要日元不大幅升值,就可赚取比较稳定的利差收益。当年日美两国利差曾在较长时间稳定在5%,又如2007年8月,日元与澳元利差达到6%,再加上日元贬值,“渡边太太”的收益相当可观。当年,据说著名的“渡边太太”鸟居万友美每月赚取1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1.15美元)。
香港 “渡边太太”赚钱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利用自有港元,悉数转成人民币,存入香港或内地的银行,或是买入香港的人民币(点心)证券,从而稳赚息差,并获取人民币升值的潜在收益。
按照香港传统的“炒外汇”做法,普通散户可以在香港银行开设保证金交易户口,用约5%的保证金就可以撬动巨额的外汇交易。
短线外汇投资的要点是要认准升值的货币,沽出不断贬值的货币;如果投资者觉得两种货币的汇率不会有较大变动,也可以通过借入低息货币、买入高息货币来套取息差。从这个角度便不难理解,近年来汇率与利率均处上扬阶段的人民币何以成为港人追逐的新宠。
在香港,目前还没有开设人民币与美元或港元之间的保证金交易。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同样可以变相获得人民币杠杆:借港元、兑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可看成是保证金交易的替代品。
人民币升值预期推高跨境贷款
在过去一年多里,人民币在香港银行的存款利率如此之低,且香港的企业不愿贷款,以至于众多的内地企业纷纷越界前来借入人民币,使之回流至内地。但2012年以来,香港各银行又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存款利率,并吸引到本港企业借入(用于中港贸易),而市民商家却不领情,在高利率面前持币意愿减弱,以致香港整体的人民币存款总量一路走低。
这依然要从人民币的汇率、利率分析入手。当人民币预期升值率及存款利率大于港币存款利率,则客户乐意持有人民币。 就人民币存款人而言,假设年初港币兑人民币汇率为100:85,年底人民币升值5%,则汇率为100:80,假如客户用85元人民币换入100元港币,到年底时仅用80元人民币就可换回100元港币,赚了5元人民币相当于6.25元港币。
由于该客户将年初换入的港币存入香港的银行,还可享有额外的利息收入。
反之,向香港各银行借入人民币的公司或个人则要承担5%的汇率损失,当然,还要另外付给银行贷款利息。
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形下,人们持有人民币的意愿较强,故而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存款总额持续上升;客户借入人民币的意愿较弱,因此,香港市场发生人民币贷款的数量很少,如2011年末本港企业贷款额仅达30亿元人民币。
由于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中介机构,即是凭吸收存款去发放贷款来赚取利差获得收益的。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其吸收了大量人民币存款却很难借贷出去。在实施利率自由化的香港市场,只能以0.79%的活期利率存放于香港人民币的清算行“中银香港”。
因此,过往香港银行业经营人民币业务是薄利甚至亏损的,既然银行将存款利率定得很低,那么贷款利率也低,2010年初,香港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约为2.8%。
然而,同期内地的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下的货币紧缩政策,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7.62%,若再加上各种费用,达到10%以上。因此内地企业挖空心思越界到香港的银行谋取低利的人民币贷款:或借进出口贸易之名做银行同业代付;或利用备付信用证实施“内保外贷”。
香港银行业热衷于接受内地银行开出的备付信用证担保并向内地在港关联企业发放外币贷款,这同样可以用人民币升值预期来解释,因为银行判断抵押品(人民币)是不断增值(升值)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数据显示,2010年底,香港银行业对中国内地非银行客户的贷款总额达1.62万亿港元;2011年6月底这一金额达到2.03万亿港元。短短半年间增幅达25%以上。香港银行业的人民币贷款对象以内地企业为主,因为内地实施银根紧缩政策,内地银行的贷款利率比香港高很多,这种跨境贷款对供需双方来说是一笔双赢交易。
除内地企业直接来港做人民币抵押贷款业务外,还有些资质较好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筹资后再贷给其他内地企业。这正是港澳地区政商界吁请中央出台加大人民币回流措施的原因。
人民币存款萎缩的必然性
最近中央送大礼,允诺在深圳的前海地区试行香港银行直接向内地企业发放贷款,此举引来业界一片欢呼,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人民币汇率已掉头向下,贷款利率必步步攀升,香港银行与内地企业未必能共享“双赢”局面。
因为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的情况下,在港存、贷人民币业务的获利操作已完全相反。即,持有人民币存入银行者必亏,借入人民币的贷款者则稳赚。
市场已据此做出反应。2011年9月份以来,人民币兑港元(美元)持续走低,香港市场中的人民币存款金额则相应不断减少、萎缩,从2011年9月最高峰时的6222亿元降至今年5月的5500亿元。至2012年6月末,香港第一只人民币计价股票汇贤居REITs已下跌超过25%。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7月2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429,较前一交易日继续回落90个基点,创下自2011年12月以来的新低。另一方面,欧债危机再度升温,令投资者避险情绪高涨,推动美元再度走强。
在利率方面,由于香港的银行看到本港借入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它必须增加资金来源——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引客户的人民币存款,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又必然推动贷款利率的提高。目前香港主要银行存、贷款利率已分别上升为2.30%与3.30%,若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低,则贷款利率还将提高。
近期,人民币兑港元(美元)波幅扩大,亦有专家放言,均衡人民币汇率已经形成。在此情形下,持有人民币需要有一定的冒险性与极大前瞻性。只要一年下来,人民币实际升值率加人民币存款利率大于港元的汇率与存款利率,则为获利,反之则亏损。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6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35亿美元,其中结汇1295亿美元,售汇1331亿美元。这是继4月份以来年内第二次出现逆差。这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中国内地的企业和居民持有外汇的意愿增强。当前境内企业和个人由做空转向做多美元,开始“负债本币化、资产外币化”的财务运作。
如此看来,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存款萎缩并非个案,中港两地市场联动乃经济规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