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布尼茨的哲学理想谈起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tsang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哲学上的论争经久不衰。大凡历史上的著名哲学家,几乎无一不想以自己精心构筑的理论体系一举结束这种局面,但结果非但未能如愿,反而使争论变本加厉。十七世纪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目睹自然科学和数学结束争端的明快办法,即按某公式计算一下双方论题所依据的数据,就此一决胜负,颇为向往。他期待着有一天,当怀有善良意愿的人们发现相互之间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说:这里是纸和笔,让我们来算一算吧。莱布尼茨认为,哲学的分歧根源于用语的歧义,一旦严格注意语言的科学用法,分歧即可消除。剩下的只须象解答数学题那样,拿笔算一下,孰胜孰负便可立见分晓。
  这是一个理想,一个解决哲学争端的理想。也可以说是《变革》一书所述的那个流派——分析哲学的理想。
  分析哲学是本世纪影响甚大的一个流派,但其内容却比较艰深。英国广播公司有鉴于此,特为非哲学专业的一般读者开设了一个系列讲座,邀请一些著名的分析哲学家来通俗地讲解分析哲学。《变革》一书即是根据该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的一本哲学论文集。全书共八篇论文,作者均系英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如艾耶尔、赖尔、斯特劳逊等。这些论文立足点高,概括性强,精心安排,前后照应,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全书虽仅七万字,读后却能使人鸟瞰分析哲学的全貌,大体把握其精义。
  分析哲学怀着上述理想倡导对语言作分析,以消除哲学争端。因为语言是表述思想的工具,语言的混乱会造成思想的混乱。然而,这究竟是怎样的分析呢?是对语言的句子作分析吗?不。这只是语法学家的事。是对句子所表述的思想、信念作分析吗?不。这只是心理学家的事。是对由句子构成的陈述作分析吗?不。这或许是警察或律师的事。分析哲学分析的是命题,这种分析好比翻译,但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而是在一种语言之内的翻译。“是从比较含混的形式到比较明确的形式的翻译,或是从使人误解的形式到不会引起误解的形式的翻译”(第78页)。
  本世纪兴起的分析哲学倡导对哲学问题作如此分析,或干脆说把全部哲学归之于这种分析活动,而将以往千百年来的哲学研究活动连同哲学家的努力统统划出哲学的界外,把分析语言、分析命题作为哲学的唯一任务,这委实可说是一种变革性的论点。
  本世纪西方哲学这场变革的出现并非突如其来,如果将它比作一幕哲学剧,那还有一个供其表演的大舞台。这个舞台就是形成这派哲学的那个社会文化环境。当代西方哲学之所以会形成这一派别,出现哲学重心的转移,大致有三方面因素。其一是哲学的日渐世俗化。从上世纪末起,欧洲,尤其是不列颠诸岛的知识分子队伍的构成有了大变化,俗人几乎完全取代了牧师式的人物。以前的大学生多出生于牧师家庭,毕业后也注定要当牧师。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大学教师都是俗人,学生也多半来自世俗家庭,并期望毕业后找一个世俗职业。以前的理论论争纯属神学与反神学的,即便有较为纯粹的哲学争论,背后也多少隐藏着信仰和怀疑的分歧。而现在这种争论业已过时,就是有也不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了,代之而起的是纯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论争。这些变化为哲学向科学靠拢提供了基础。其次是哲学领域的自我意识日益强化。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哲学继从神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分离出来后,最终又脱离了心理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大学里建起了独立的哲学系,社会上创办了专门的哲学论坛。哲学家开始寻找真正符合自己学科的用语和方法。原先那种先验的、套用的术语和方法已不合时宜。纯哲学的讨论使人们日益关心起哲学的技术问题,讲究起论证推理的严格性。这就使得自然科学的方法具有愈来愈大的吸引力。其三是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哲学研究趋向技术化。在本世纪自然科学累累硕果的震撼下,在自然科学的令人信服的严格标准对照下,哲学家感到难为情,他们发现自己难以满足这个有时代特征的标准,遂开始重事实、重经验、重实验、重方法,讲究推理严密和用语准确,为了摆脱语言的干扰,人们甚至开始用符号、公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与他人进行讨论。而在此之前,“由于缺乏可证明的原理,缺乏可作实验检验的假说,因而哲学被人指责为不结果实的花朵”(第4页)。
  正是在哲学家的兴趣更加世俗化、研究更加技术化、对其领域的自我意识更趋强化的形势下,分析哲学应运而生。关于这一点,《变革》作者即那些分析哲学家们自己作了很清楚的交代。这表明他们能自觉地立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来探寻其思想根源。这不能不说是应予肯定的一种作法。
  尽管分析哲学自认是一场根本性的大变革,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这种哲学与以前的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早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经验派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人就已经觉察到,某些哲学争论源于用语的混乱。他们中有些人如休谟曾致力于分析,力图澄清意义,消除分歧。但他们的所谓分析,是将一切复杂之物分解成最简单元素——观念。他们认为观念是最终的微粒,一切思想信念都是观念的复合体。可由于他们把观念看成彼此孤立的个体,因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而当他们撇开这些联系去对孤立的观念作分析描述时,实际上也就歪曲了对事物的应有的认识。有鉴于此,现代的分析方法避开了这个困难。但是,发现这一困难的人并不是分析哲学家,而是反分析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布拉德雷。这或许是《变革》一书为布拉德雷这个分析哲学的反对派专辟一章的原因之一吧。
  《变革》的作者一反常人的见解,毫不讳言地承认,他们同“布拉德雷更加一致,而不是同休谟更加一致”(第28页)。他们自承受益于十九世纪的唯心主义,受益于布拉德雷,并且还明确指出,在这方面的影响,“对唯心主义欠下的债还是需要强调的,因为这常常被人遗忘”(第27页)。
  布拉德雷有两个观点,一是坚持把哲学同心理学分开;二是强调实在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正是这两个观点使得分析哲学避开了前述困难,获致了更进步的认识:哲学不同于心理学,它研究的不是个别的、特殊的观念和概念,而是整体的、一般的命题或判断。因为命题是表达思想的完整单位,而观念则象词汇一样是零散的碎片,所以分析要以命题或判断为基本单位,惟有如此才能不曲解实在,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
  分析哲学虽说对我国读者还算是一个“新”流派,一个“当代”流派,但它本身其实已经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为了阐明分析哲学兴起迄今的过程,《变革》分别对各个时期、各种形态的分析哲学理论作了概要的介绍。
  最早的理论形态是逻辑原子论。它的创建者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的那个东西。它分析一个陈述时发现陈述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其中有些词是命名世界上的对象,有些则不是,如系词,它是联系词与词之间关系的。被命名的对象又分两种:特殊的事物,性质和联系。后一种属于一般的对象。世界就是由这些事物、性质和联系组成的聚合体,而这些东西则是不可再分的微粒,当然这不是指从物质观点看的微粒,而是指从逻辑观点看的微粒,或者叫作逻辑原子。逻辑原子这一冠称源自物理学原子论的影响。逻辑原子论分析一个陈述的目的是要确定该陈述是否包含一些根本无所指的词,若有的话,则整个陈述就是无意义的。
  其后一个形态是逻辑实证论。它是由以石里克为首的维也纳小组创立的。该理论有着浓厚的实证主义的色彩。它认为哲学的任务只是澄清概念或陈述的意义,一个陈述有否意义是由能证实它的那种方法决定的,而这种证实就在于它被经验所检验。简言之,一陈述有否意义全在于它能否被经验检验。根据这样一个证实原则,以往的大部分哲学理论或命题均属无意义陈述,因为它们无法满足这个证实原则。由此而产生的哲学争论亦属无意义争论,因为它们纯系语言误用或误解的结果。
  逻辑原子论和逻辑实证论是分析哲学的早期形态。它们流行于第二次大战前后。它们的倡导者在战前和战时最为活跃。但随着认识的发展,这两种形态已被今天的分析哲学家所摒弃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作了批判的改造。逻辑原子论由于其未能避免孤立地看待每一个事物的局限,而成为与其前驱休谟的观念原子论类似的理论,此外又因其使用了唯心论哲学家所共有的形而上学概念而沦为与后者同类的形而上学理论。至于逻辑实证论,则一方面由于它倡导的证实原则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而趋向没落;另一方面又因其证实原则本身无法得到证实而陷入了它自己设置的困境。我国读书界所熟悉的主要是分析哲学的这两个类型。对于后期亦即近期的分析哲学理论,许多人还不很了解,即便有少数人了解,也因其内容艰深而无法对之作通俗的概括。在这方面,《变革》的作者作得相当成功,这或许是因其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故能深入浅出的缘故。
  战后,分析哲学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声势反而更加浩大。哲学家要求理解作为思维工具的概念,要求注意运用这些概念的句子,注意我的日常用以表达思想和信念的句子,要求把这些句子翻译成更清楚的、不会引起误解的形式,以便确定它们的真正含义,消除人们之间的分歧,这似乎是再合理不过的事了。于是,战后分析哲学的浪潮波及美国、欧洲大陆及不列颠诸岛甚至澳大利亚,声势之大简直成了一场运动。不过,其中出现了两派,一派倾向于脱离日常的说话方式,但保留原来的分析纲领中的许多东西,另一派则坚持继续关注日常的说话方式,然而对分析的本质和技术的认识却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扩展。前者主要流行在美国,其代表是卡尔纳普和奎因等人,人称这派为理想语言学派。后者的基地在英国,其代表是奥斯丁和赖尔等人,人多称之为日常语言学派。
  理想语言学派鉴于日常用语的不精确、混乱多变而产生歧义的事实,想人为地构造一种理想的框架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每个词的意义都是绝对精确的,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也是绝对清楚的。然后用这种语言构造高度清晰和精确的概念系统,再把它作为一个模型,把用日常语言表述的问题陈述翻译成这样的标准语言,以澄清原先的混乱和误解。这种方法显然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它想用某种清晰有序的东西代替粗糙杂乱的东西。此外,它看来还很有些道理,要是能通过一个简明的模型把哲学上原来不好理解的东西变得更好理解些,这何尝不是一条捷径?
  然而另一派即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听起来也不无道理。这派认为,我们在寻求理解的时候,固然会使用一些高级思维工具和技术工具,但我们主要用的是普通的、日常的思维工具,因为正是这些最普通、最基本和最常用的观念才引起哲学上有争议的问题。日常用法是不会模糊日常观念的,因为日常语言作为我们每日每时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其有效性是受到最严格检验的,是受到不断使用的检验的。这派哲学家把这比喻为:“如果我们想理解一只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就必须仔细观察它在它的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如果不顾它的实际行为,仅从设计师的图案中去构造一个有规律的模型,然后再去研究它,那是毫无收获的”(第81页)。这后一种作法显然是针对理想语言学派的。
  这两派之间的对立似乎是很尖锐的,多年来一直未能调和。不过,近年来好象有了些变化。从《变革》的一位作者斯特劳逊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提出了一些力图调和双方的原则,“至少在某一点上,每种方法都可看作是对另一种方法的补充。……因为一方面,构造模型的简明性可以对实际用法的复杂性投以光明;而在另一方面,对自然语言所作的某些观察似乎对于成功地构造简明的模型也是必要的”(第82页)。附带一提的是,斯特劳逊本人是新崛起的分析哲学家,国内对其虽有所闻,但迄今尚未介绍译过他的著作。《变革》中收入的他的论文或许对初步了解他的思想能有所帮助。
  后来兴起的这两派以为摆脱了、或确切地说避开了前两种形态的困境,以为就此可以提供大体上解决传统哲学争端的武器。事实却不然,原有的问题依然成问题,原有的争论依然在争论,只不过更换了形式。倒是分析哲学本身有落入背离哲学之轨的危险。正如有一位在广义上也可称之为分析哲学家的人——卡尔·波普所说,分析哲学由于丧失了对重大哲学问题的兴趣而变得琐碎了,不是吗?将哲学归结为纯粹的语句分析,专注于命题的演算、符号的使用、意义的分析、语言的构造,而将重大的哲学问题弃之不顾,在这一意义上,它实在是不足取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分析哲学在方法上、技术上确实获致了相当的成果,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重大的成果,这不能不说是哲学上的一大突破。可是若要把这当作哲学的全部内容,这种论点却是有疑问的。《变革》的作者们头脑是清醒的。他们不时地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常持批判眼光来看待自己以前走过的路,但在这个根本点上,却仍然缺乏认识。
  
  (《哲学中的变革》,〔英〕艾耶尔编,陈少鸣、王石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月第一版,0.66元)
其他文献
2019年11月10日晚,天猫为“双11”而举办的晚会增加了脱贫攻坚直播时段,当红主播为2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特产品带货。  10个月前,俞峰开始负责淘宝直播时,一些朋友打趣道:“以后你可以天天见‘网红’了。”这是很多人对直播带货的第一印象——网络红人通过直播的方式推荐商品。但10个月过去,俞峰并没有见几个“网红”。他是淘宝内容电商事业部总经理,花名玄德,今年火爆到“出圈”的直播商业模式正是由他所
张镜,以明察称。于僚属,皆以本官之言行绳之,有一言一行不合,即予重处。  尝谓僚属日:“人之立身,以忠信孝悌为本。无本,即行同禽兽矣。”有教谕即晓谕诸生,日:“孝悌忠信,立身之本。人之异于禽兽者,端在此。”  镜闻之,召教谕,责之曰:“吾言忠信孝悌,尔何言孝悌忠信?以忠信置孝悌之后,是导人先家后国、先父后君也。”斥逐之。  又尝偕僚属踏雪寻梅,赋诗曰:“雪里精神真堪敬,令人一见一陶然。”僚属忖镜喜
出国前常听到一些学者发感慨,说依靠中文书籍搞研究工作,要比外文书更难一层,因为几乎所有的中文書籍后面都是不加索引的。当时对此并没有多想,满以为人家是拼音文字,把书稿往计算机里一送,一份索引就编排出来了。  现在到美国来念书,这才发现事情并不象我想的那么“神”。许多工作还需要人去做。近日里我帮一位教授编一部书的索引,由此想到这项工作在中文书籍的印制过程中同样可以完成。  在一部书稿印出校样并基本改定
王世襄和他的《髹饰录解说》    《髹饰录解说》,精装一册,仿“黑光漆”的书衣,朱色题签,笔意厚拙凝重,朱桂辛(启钤)先生所书。这就是王世襄同志于一九四九年开始编写,一九五八年初稿完成,后又多次修改补充,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才得正式出版的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专著。  我和世襄是总角之交。他的母亲画家陶陶女史金章,以擅长花卉鱼藻名世,与我的母亲是画中二友,十分相契,有通家之谊。抗战期间,我和世襄都客居四
〔摘要〕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一直致力于打造系统化网络模式,走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了“开发潜能,促进发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培养幸福人生、开发心理潜能和完善积极人格为目标,通过学生、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网络模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全人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验;系统化网络模式;积极心理学;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去年,一场以现代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与成功教育为主题的论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儿童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当年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的孙云晓先生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孙先生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三个方面讲解了现代青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近千名学生家长和学生参加了活动。记者对孙先生就青少年如何成才进行了专
摘要:《成本会计》课程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会计专业课中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的比较难学的专业课程,在成本计算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表格和计算公式,现有的教学手段使得该课程的教和学都很累且效果差。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及体会,阐述了如何用T型账户帮助《成本会计》中关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教学,并引申说明《成本会计》教学中很多相关内容都能借助T型账户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成本会计;辅助生产费用
系统论、控制论可以成为历史研究者的工具    我和刘青峰在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及其长期停滞原因的研究中深深感到,把控制论、系统论的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来,是很有意义的。  过去历史研究的方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运用“单纯因果分析”和“归纳法”的阶段。这种方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在进行整体研究,特别是剖析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为因果的历史现象时,就会发生困难。  就拿中国封建社会停滞原因分析为例。
〔摘要〕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受欺凌者年龄层次不断降低,欺凌性质不断恶性发展。初中是校园欺凌的高发阶段,调查了解特区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特质,主要欺凌行为以及初中生对欺凌的认识、态度等,有助于建立防范机制,预防和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为此,对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关键词〕校园欺凌;初中生;特区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
一、适当的文理分科有其必要性   高中文理分科由来已久,它与高校招生分科考试密切相关。自清末引入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开始接受西方知识分类系统,将其纳入系统化、学科化的教学之中,逐渐形成高校分科招生考试及中学文理分科制度。文理分科是高中课程分科教学的典型代表,它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与客观需要。适当的文理分科,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权。这里的“适当”,一是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