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构建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各种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制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然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驱动力,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必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着重探讨对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希望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增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使得在信息技术数字化时代中,高层次创新人才能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改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 计算机专业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s-0218-02
前言
信息的重要性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主要表现在经济上。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会使得企业相关负责人及行政管理人员难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正确的判断。信息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必将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极度渴望。然而随着市场化的驱动,人才培养体系往往着眼于短期绩效,难以应对经济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尤其明显的是在一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的建构及课时的安排上,教育的培养方式上往往限制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最终导致社会需求与培养的人才相脱节,尽管花费了很大成本培养的人才却不能够担负起信息技术下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因此要重视对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重视人才培养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来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各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人才的培养也多汇聚在几个比较热门的基础学科,同时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上有较大的联系,所以对比其他学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渠道较广。在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历史发展经验,加上国家的投资,社会的重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上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发展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
(一)强调书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院化教学注重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班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教学注重的是相对客观的知识问题探索,很少有机会与各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实践中的问题,尽管在学科理论上会有一些进步,但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是受不到重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的因素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有效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同时教师可能只局限在学校环境中,不能够及时跟上计算机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这就给学生造成了知识的落后性,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反过来就会造成学生工作后遇到种种的实践难题,对新的技术开发及应用不能创造性的解决。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各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是比较大的。而人才的培养最终也是为了供应市场的需求,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很缺乏的。企业的发展受阻于人才的短缺,特别是那种能够研发相关前沿创新性的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学院培养的人才受到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同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理论方面较强却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在问题的解决上更是固守旧思维旧习惯,不能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使用的多是一些较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够根据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时的更改并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实践环节缺失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较注重教学方面,不是很注重研发和创造的能力开发,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并不能有效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及时的将学生的新思维新思路转变到实践研究中。再加上,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课堂上都采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真正主动提升能力。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有增无减,而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的要求有相当一段距离。计算机专业注重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培养体系中缺乏落实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只是一种形式化的活动,不能帮助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经济价值。
二、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性
在上世纪进入信息化革命时代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重视计算机教育,并将计算机教育纳入科学研究的体系中,通过创新的信息技术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在人才培养中加大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发展。
(一)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其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但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的问题是创造性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缺乏,同时没有前沿的知识储备,对职业的生涯规划不够明确。这些问题出现在新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注重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赢得优势的法宝,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改革,在于一個能发挥创新精神的教育体系。
(二)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又有着促进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教育受众范围极大地满足了一些求知的学生,但规模的扩大难免会带来一些实际的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将受到限制。加快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也是因材施教,有重点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鼓励一些在创新性不是很突出的人才重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能力建设。 (三)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释放出没有在学生身上发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突出自己独特于别人的一部分,在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中将可能给自己带来有利的竞争优势。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能力局限在专门的某个领域,在面对就业时就不能实现自由的选择,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选择上高校的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开发出自己的独特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技术或资本,这本身对学生是有好处的。
三、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平台进行对话沟通,学习先进的培养模式,在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下有机的实现与企业的互动同时国家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保护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具体的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宽口径计算机专业教育,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在培养体系建设中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建立教学体系,在高校课程中要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有重点的突出宽口径计算机专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学科的融会贯通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以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 发挥高校优势,推进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平时的学习中,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及时的对知识进行反省,更不可能注重对自己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校中有较多的学术资源,高校老师都对本专业知识有系统性的把握,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注重高校的优势。要建立导师联系制度,一个导师要承担几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将有意义的课题申报给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引进优秀的导师或者导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和相关产品的研发。
(三) 强化因材施教,为计算机专业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在高校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而个别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首先,高校可以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兼顾到不同学生之间学习基础的差异。其次,还可以把握计算机应用的层次性区分,兼顾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别;最后,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比如,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从而打造出高度综合的学习资料库。因此,通过这三方面的有效融合和实践,高校一定可以在基于因材施教理念的基础上,为计算机专业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四)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实践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方面,学生接受理论知识主要来自高校的课堂,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去,就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用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校应主动的和企业相互合作,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在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创新提供各种有利的信息,在对科研问题的分析及解决上,要帮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舞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创新性课题,攻克重大的实践难题,这个过程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窗口。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的,模式的选择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以及市场的需要这两个方面。通过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到进步,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分析问题时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高校在对体系的建设中要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并积极地探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模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
參考文献
[1] 周兴社,樊晓桠.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05:10-11.
[2] 童志祥,孟晓辉,庞东贺,徐启东.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J]. 计算机教育,2013,11:19-23.
[3] 俞鹤伟,牟艳华.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2:1-5.
[4] 钱诚.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3:54.
[5] 冯华. 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探讨[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06:92-94.
[6] 刘浩,贺文华. 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03:103-105.
[7] 张中伟.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06,04:10-11.
[8] 何晓剑. 创新型计算机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J]. 科技致富向导,2014,33:261.
[9] 何丽,华斌,刘军. 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4,02:5-9.
[10] 龙青云,胡巧多.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165-168.
基金项目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4ZLZLZF0005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 计算机专业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s-0218-02
前言
信息的重要性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主要表现在经济上。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会使得企业相关负责人及行政管理人员难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正确的判断。信息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必将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极度渴望。然而随着市场化的驱动,人才培养体系往往着眼于短期绩效,难以应对经济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尤其明显的是在一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的建构及课时的安排上,教育的培养方式上往往限制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最终导致社会需求与培养的人才相脱节,尽管花费了很大成本培养的人才却不能够担负起信息技术下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因此要重视对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重视人才培养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来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各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人才的培养也多汇聚在几个比较热门的基础学科,同时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上有较大的联系,所以对比其他学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渠道较广。在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历史发展经验,加上国家的投资,社会的重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上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发展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
(一)强调书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院化教学注重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班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教学注重的是相对客观的知识问题探索,很少有机会与各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实践中的问题,尽管在学科理论上会有一些进步,但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是受不到重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的因素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有效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同时教师可能只局限在学校环境中,不能够及时跟上计算机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这就给学生造成了知识的落后性,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反过来就会造成学生工作后遇到种种的实践难题,对新的技术开发及应用不能创造性的解决。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各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是比较大的。而人才的培养最终也是为了供应市场的需求,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很缺乏的。企业的发展受阻于人才的短缺,特别是那种能够研发相关前沿创新性的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学院培养的人才受到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同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理论方面较强却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在问题的解决上更是固守旧思维旧习惯,不能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使用的多是一些较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够根据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时的更改并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实践环节缺失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较注重教学方面,不是很注重研发和创造的能力开发,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并不能有效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及时的将学生的新思维新思路转变到实践研究中。再加上,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课堂上都采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真正主动提升能力。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有增无减,而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的要求有相当一段距离。计算机专业注重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培养体系中缺乏落实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只是一种形式化的活动,不能帮助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经济价值。
二、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性
在上世纪进入信息化革命时代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重视计算机教育,并将计算机教育纳入科学研究的体系中,通过创新的信息技术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在人才培养中加大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发展。
(一)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其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但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的问题是创造性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缺乏,同时没有前沿的知识储备,对职业的生涯规划不够明确。这些问题出现在新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注重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赢得优势的法宝,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改革,在于一個能发挥创新精神的教育体系。
(二)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又有着促进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教育受众范围极大地满足了一些求知的学生,但规模的扩大难免会带来一些实际的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将受到限制。加快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也是因材施教,有重点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鼓励一些在创新性不是很突出的人才重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能力建设。 (三)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释放出没有在学生身上发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突出自己独特于别人的一部分,在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中将可能给自己带来有利的竞争优势。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能力局限在专门的某个领域,在面对就业时就不能实现自由的选择,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选择上高校的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开发出自己的独特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技术或资本,这本身对学生是有好处的。
三、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平台进行对话沟通,学习先进的培养模式,在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下有机的实现与企业的互动同时国家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保护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具体的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宽口径计算机专业教育,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在培养体系建设中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建立教学体系,在高校课程中要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有重点的突出宽口径计算机专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学科的融会贯通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以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 发挥高校优势,推进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平时的学习中,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及时的对知识进行反省,更不可能注重对自己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校中有较多的学术资源,高校老师都对本专业知识有系统性的把握,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注重高校的优势。要建立导师联系制度,一个导师要承担几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将有意义的课题申报给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引进优秀的导师或者导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和相关产品的研发。
(三) 强化因材施教,为计算机专业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在高校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而个别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首先,高校可以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兼顾到不同学生之间学习基础的差异。其次,还可以把握计算机应用的层次性区分,兼顾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别;最后,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比如,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从而打造出高度综合的学习资料库。因此,通过这三方面的有效融合和实践,高校一定可以在基于因材施教理念的基础上,为计算机专业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四)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实践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方面,学生接受理论知识主要来自高校的课堂,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去,就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用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校应主动的和企业相互合作,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在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创新提供各种有利的信息,在对科研问题的分析及解决上,要帮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舞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创新性课题,攻克重大的实践难题,这个过程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窗口。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的,模式的选择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以及市场的需要这两个方面。通过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到进步,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分析问题时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高校在对体系的建设中要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并积极地探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模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
參考文献
[1] 周兴社,樊晓桠.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05:10-11.
[2] 童志祥,孟晓辉,庞东贺,徐启东.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J]. 计算机教育,2013,11:19-23.
[3] 俞鹤伟,牟艳华.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2:1-5.
[4] 钱诚.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3:54.
[5] 冯华. 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探讨[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06:92-94.
[6] 刘浩,贺文华. 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03:103-105.
[7] 张中伟.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06,04:10-11.
[8] 何晓剑. 创新型计算机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J]. 科技致富向导,2014,33:261.
[9] 何丽,华斌,刘军. 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4,02:5-9.
[10] 龙青云,胡巧多.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165-168.
基金项目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4ZLZLZF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