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常见持续性发热,,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心肌梗塞还有动脉瘤破裂及心肌炎可致死亡。我科2010年7月~2014年7月共收治川崎病40例,经治疗后全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川崎病 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中,男30例,女10例,男女比例3∶1;年龄1~6岁,其中4岁以下25例,占75%;病程6~8周。
1.2 临床表现 入院40例均有发热,双眼球结膜充血,口腔咽部黏膜充血,唇红干燥有皲裂;淋巴结肿大。[1]10例指趾端肿胀;10例皮疹。
1.3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2 护理
2.1 发热的观察与护理 患儿多以发热起病,体温39℃~40℃,可持续7~10天,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这一阶段尽量让患儿卧床休息,以减少或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减少能量的消耗。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每4h测量1次并记录,体温>38.5℃进行物理降温,给予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者,使用药物降温,以防高热惊厥。对出汗较多者随时更换内衣裤,保持皮肤干燥,以免受凉。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本组中无一例出现热性惊厥。
2.2 口腔黏膜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患儿都有口腔咽部黏膜充血、口唇皲裂,使用生理盐水每日清洗口腔2~3次,口唇干裂给甘油涂擦。[1]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注意防止发生出血和疼痛。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及其演变情况。进食前后协助患儿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促使创面愈合。本组中无一例发生感染。
2.3皮肤护理
本组中10例患儿出现皮疹,8例出现指(趾)端脱皮,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被褥衣裤轻软。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对半脱痂皮者,用清洁剪刀剪除,并嘱家长及患儿避免人力撕脱,应待其自然脱落,以免引起感染。经护理,无一例发生皮肤感染。
2.4用药护理
本组患儿在10d内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同时加服大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丙种球蛋白为血液制品,输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阿司匹林为环氧酶抑制剂,其酸性可直接导致胃粘膜损伤,故应在饭后服用本药,并服用制酸剂或胃粘膜保护剂。服药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大便的色、量及性质,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
2.5心理护理
2.5.1本病由于病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以及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告知使用丙球的重要性,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2.5.2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镰田之川子,陈淑英.新编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50
[2]王慕逖.儿科学[M].笫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7188
【摘要】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常见持续性发热,,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心肌梗塞还有动脉瘤破裂及心肌炎可致死亡。我科2010年7月~2014年7月共收治川崎病40例,经治疗后全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川崎病 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中,男30例,女10例,男女比例3∶1;年龄1~6岁,其中4岁以下25例,占75%;病程6~8周。
1.2 临床表现 入院40例均有发热,双眼球结膜充血,口腔咽部黏膜充血,唇红干燥有皲裂;淋巴结肿大。[1]10例指趾端肿胀;10例皮疹。
1.3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2 护理
2.1 发热的观察与护理 患儿多以发热起病,体温39℃~40℃,可持续7~10天,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这一阶段尽量让患儿卧床休息,以减少或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减少能量的消耗。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每4h测量1次并记录,体温>38.5℃进行物理降温,给予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者,使用药物降温,以防高热惊厥。对出汗较多者随时更换内衣裤,保持皮肤干燥,以免受凉。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本组中无一例出现热性惊厥。
2.2 口腔黏膜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患儿都有口腔咽部黏膜充血、口唇皲裂,使用生理盐水每日清洗口腔2~3次,口唇干裂给甘油涂擦。[1]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注意防止发生出血和疼痛。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及其演变情况。进食前后协助患儿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促使创面愈合。本组中无一例发生感染。
2.3皮肤护理
本组中10例患儿出现皮疹,8例出现指(趾)端脱皮,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被褥衣裤轻软。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对半脱痂皮者,用清洁剪刀剪除,并嘱家长及患儿避免人力撕脱,应待其自然脱落,以免引起感染。经护理,无一例发生皮肤感染。
2.4用药护理
本组患儿在10d内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同时加服大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丙种球蛋白为血液制品,输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阿司匹林为环氧酶抑制剂,其酸性可直接导致胃粘膜损伤,故应在饭后服用本药,并服用制酸剂或胃粘膜保护剂。服药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大便的色、量及性质,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
2.5心理护理
2.5.1本病由于病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以及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告知使用丙球的重要性,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2.5.2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镰田之川子,陈淑英.新编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50
[2]王慕逖.儿科学[M].笫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