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发展哲理

来源 :电子产品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npfi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录音整理)
  半导体技术极其丰富多彩,身陷其景,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触。为此,既要“近赏细微”,又要“临空浏览”,以期从中领悟到一些哲理。
  本演讲根据半导体技术“由简入繁”、又“化繁为简”的螺旋式发展史事,探讨主流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哲理,供大家参考讨论。
  
  发展历程
  
  根据IC Knowledge的归纳,可以把集成电路(IC)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奠定基础、激情创新、昂首阔步和走向成熟,每阶段大约20年。
  “奠定基础”发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此阶段发明或提出了晶体管、集成电路、平面工艺以及Si材料、CMOS等涉及器件“物理基础”、“基本结构”、“制造工艺”和“集成方法”等一系列基础技术和方法。
  “激情创新”发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产业技术扩散阶段。诞生了EPKOM、DSP、DRAM、MPU等。当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一个是等比例缩小,推动器件小型化;另一个是摩尔定律,推动器件集成化;这两个堪称是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引擎。这时候制造装备(可视为晶圆制造的“基因”)业开始兴起,设计工具也涌现了出来。
  “昂首阔步”发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此之前,大方向都已经定了,这时晶圆尺寸、集成规模、产业规模…等等只是顺续扩大,而产业技术则按“路线图”发展,即在已知规律下推测未来的发展,是一种逻辑的延伸。这里要指出的是,虽然第一代CMOS DRAM是在1983~1984年间推出的,但是CMOs罩在奠定基础阶段就已经“发明”了。
  “走向成熟”阶段大致从2000年开始到CMOs技术的“终结”。近年来,在认识上大多共识到硅技术寿限大约在2020年前:而在实践中则从“拜速度论”向“应用为王”思路转移,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例如出现了“双核年”,Fabless(无生产线的公司)模式由怀疑到肯定并成为产业亮点等等。
  
  发展哲理
  
  从发展的前两个历程,我们可以看到IC产业“确定了器件缩小(等缩比)、集成做大(摩尔定律)两大引擎,即如何做到又小又好!”而后两个历程则“全部基于冯·诺依曼范式和固体能带论”,“抬头拉车”,阔步向前,“即如何化繁为简,做得规则、标准!”
  因此,从纯产业技术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个产业的“发展哲理”归纳为:“小”就是美(目标),崇尚“简约”(使命),倚重“左脑”(思路)三大特点。
  
  “小”就是美
  
  可从机制、性能、成本、功能、融合等五个角度来看。机制是比例缩小,体现了“小(尺寸)与大(规模)螺旋式前进,低(价格)与高(性能)辩证统一”。成本无论从每MIPS成本,或每个晶体管的成本看,都在大幅度下降。芯片功能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现在的移动多功能装置,具有通信以外、越来越多的功能。融合的前景巨大,现在是硬件与软件融合,今后将是产业的融合。
  
  崇尚“简约”
  
  体现在材料、结构、制程、设计和应用五个方面。大自然恩赐了人类一种奇异的材料,它既便宜又丰富,既简单又复杂。在MOS结构中,“两点一线”构成了一个有源器件,并兼具“低进高出”的优异特性:而CMOS结构则具有“功”尽其用,“耗”节其尽的特点。制程采用基于平台的“印刷”。产品则是基于平台的设计,即把数以万计的以“实”元件为基础的系统设计,简化为按某些约束条件下的“虚”元件的“即插即用”“堆积”。应用方面,由于IC集成的深度、广度与成熟度的演进,使得终端产品和应用本身都大大地“简约化”了,例如手机集成度越来越高,并把“方案”都“集成”进去,不仅仅做手机简单一出现了“山寨”现象,而且使用也“傻瓜”化了。
  
  倚重“左脑”
  
  左脑负责理性推理,属于普通脑;右脑负责感性跳跃,是天才脑。IC发展倚重的是“左脑”,按照逻辑推理思路发展,可以体现在核心结构、核心工具和核心应用(计算模式)三部分。核心结构就是如何把晶体管的特征尺寸做小,原来认为32nm是一个坎,但IBM在E22nm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平面栅结构;而把晶体管尺寸缩小的核心工具(图形转移工具)依然依赖于光学方法,遵循简单的瑞利公式:至于核心应用则涉及到计算模式问题,由于冯,诺依曼范式积累了太多的人类知识,不会被轻易抛弃,所以一定会继续延用。
  当然,技术革新仍然没有停止,只是这些革新都是在原有“基本模式”中的螺旋前进。例如核心结构没有突破MOS结构,过去是金属铝栅,现在是金属铪栅,是一种在原有模式上的螺旋式上升。其他也类似,都是基于旧原理上的逻辑延伸和传承更新。
  
  几点启示
  
  从发展哲理中看成功的诀窍。即基于最普通的材料、最完美的匹配:采用最巧妙的“缩扩”实现了最辨证的技术与经济“轮回”。
  从发展哲理中思考颠覆性突破。Si-CMOS由于本身的物理限制。当它在缩小进程中变得愈来愈繁而又不能“化简”时,就意味着基于CMOs结构在逻辑上不能延伸了,这时就要发挥天才脑(右脑)的作用,寻找颠覆性突破。但是,目前已涌现的“新兴器件”既不成熟又难与Si-CMOS性/价全面匹敌,短时期内还看不到全面替代Si-CMOS的可能。而冯·诺依曼范式也仍将主导SoC设计,这就是说,我们现在还要尽力延伸并充分运用硅技术。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第一,嵌入设计成为延伸创新主流。长期以来,设计业的增速是整个IDM(集成设备制造商)的4倍,整个半导体业的3倍。即使在半导体业非常箫条时期,设计业仍然是正增长,这就使得Fabless成了2008年半导体产业的最大亮点,有3家Fabless公司进入了半导体的前20名,高通则进入了前8名。
  几年前有人认为,CPU和DSP作为一个标准产品将要死亡,而实际上从数量上看,CPUSgDSP等通用产品确实比嵌入式芯片的数量少得非常多。因此有人大胆预测,到2028年,整个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的芯片将用于嵌入式系统。
  第二,“嵌入”应用离不开SiP/3D封装。就电子装置小型化而言,包括我们现在的手机,IC/SoC只占整个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其他的大多数零件(如传感器件、光学元件等)的小型化都要靠封装来解决。因此,2005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在“More Moore(延伸摩尔定,律)”的同时,要关注“More than Moore(超越摩尔定律)”即SiP(系统封装)/3D(三维封装)的发展。
  
  小结
  
  硅技术将在延伸中寻找突破:现在,我们正面临着“MorethanMoore”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要把“More Moore”和“More than Moore”的价值体现出来,设计创新就成为关键的关键。注:本文源自“嵌入式系统联谊会集成电路主题研讨会”的发言(2009年3月)。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和DSP的多功能高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该系统的数据采集速度最高可达到105Msps,运算能力强,通过更改软件可适用于大部分的高速数据处理场合,具有较强
通过电话访谈发现,家庭仍然是绝大多数公众养老场所的首选。公众注重政府在服务提供方面的作用和职责,肯定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业绩,对于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障预期较为自信。
在嵌入式设计领域,系统设计被视为运用高层次算法建模技术和软件语言来描述可编程设备中的电子系统。传统上,系统设计通过片上系统(SoC)设计(包含ASIC及PPGA)来实现,特别是FPGA越来越普遍。这种方法论面向软件工程师,可以规避晦涩难懂的硬件描述语言(HDL),同时驾轻就熟地管理复杂的SoC系统。  在设计过程中,每个设计人员各司其职,所完成的各个设计部分最后被归拢起来,构成完整的产品设计。负责
媒介化社会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促使主体在虚拟社区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信息交流趋向个性化和情感化,无形中也在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使生活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社交网络
设计了基于无线通信芯片nRF2401的无线火灾监控系统,对系统的数据采集控制节点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设计,并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对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融合判断。实验证明该系统具
学生作为未来创新创业群体主力军,其创业学习效果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将创业学习效果分为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能力两方面,探讨分析家庭环境对这两者的深刻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