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制度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模式构建的实践与建议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hen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我国《人民陪审员法》实施后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如何进行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分离作出了概念上的分析并提出了围绕事实审与法律审概念上的混合地带如何进行实务制度构建的几点建议.在司法事务中本文提出了应结合事实审与法律审的混合问题进行贴合性的制度设计,从而避免因该问题产生的司法不公现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N分期和M分期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3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且经病理学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的114例患者资料,AJCC分期Ⅱ~Ⅳ期,分别研究PET/CT、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N分期及M分期中的诊断价值。将PET/CT、PET、CT显像结果分别作两两比较,数
2021年最高院发布了知识产权案件惩罚性赔偿的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以及部分省市在实际审判中陆续适用了惩罚性赔偿的司法判例,引发了学界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及讨论.随着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将是必要举措,在未来的司法案件适用中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新形势下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催生了行政约谈制度.行政约谈制度在各国的发展轨迹及制度支撑不尽相同,在我国,行政约谈制度始于税收监管领域,进而延伸到金融、经济、环境、卫生、消费等多领域.分析我国当前立法现状,行政约谈作为一项新型行政方式,现下反映出诸多问题.立足于现存问题完善行政约谈制度体系,一是要逐级逐步丰富上位立法,构建“规范在中央,突破在地方”的立法模式;进而要明确法律性质,将行政约谈定性为类似行政指导行为的行政事实行为;在此基础上完善行政约谈的司法救济,赋予部分行政约谈行为可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