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讲计划 低年级 数学课堂 策略解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81-02
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得进去”和“讲得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自主、质疑、合作”是关键词。虽然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有很多教师认为低年级数学课堂不能实施“学讲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年级儿童识字少、理解能力差,看不懂课本,没办法自学;二是低年级儿童纪律性差,不能紧紧围绕学习问题讨论;三是低年级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讲不出来,更谈不上教别人。
上面这几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的确是低年级学讲课堂上的难题,那是不是低年级数学课堂就真的无法推行“学讲计划”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低年级的“学讲计划”:一,“学讲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灵活选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并非有些教师理解的每节课都是固定的学讲模式,都要用“自学法、合作法、质疑法”,都要让学生“讲出来、教别人”;二,“学讲方式”的实施原则之一就是学情原则,就是要遵循教育学的规律展开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较薄弱,那课堂上也就要有与其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相对应的“学讲方式”。三,“学讲方式”的主要目标是打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发展不同学生的潜能。难道低年级不需要这些吗?如果不从低年级推行“学讲方式”,那高年级的“学讲方式”不就成为“空中楼阁”了吗?基于以上的理解,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学讲方式”的理解。
一、关于低年级儿童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低年级儿童可以在家长、教师的协助下自学
很多人理解自学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其实,学生根据别人的引导,自主探索知识也是一种自学。笔者认为,后者更适合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动手操作能力差,有时需要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展开自学。
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为例,上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两个自学作业:一是准备面值为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并自己认识它们;二是到商店去买一种价格在1元左右的物品并记下自己买东西的过程。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自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感知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很显然,这两个小活动都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孩子才能顺利完成。
(二)要确定适合低年级儿童自学的内容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的形象材料更感兴趣,脱离现实情境的数学知识很难引发他们的注意力。“图形与几何”部分中大多数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学,例如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等。而算理知识很强的“数与代数”部分就不适合学生自学,因为他们往往只关注计算结果,而不知其原因。当然,针对不同的情况还要通过学情研究来具体对待。比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一课就不适合先让学生自学,因为教材呈现的方法会影响教师的引导;但有了这一节课的加法知识作为铺垫,下一节课的《8、7加几的进位加法》就可以让学生先自学。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很难自己抓住学习的重点,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是低年级数学教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5、4、3、2加几》一课时,教师可在导学单上设计以下问题:你从情境图上看懂了什么?怎样列式?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结果?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觉进行算法的优化。
(四)要关注不同层次儿童的自学能力
儿童的自学能力会有差异,教师一方面要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又不能强求一致。因此,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自学任务,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以《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为例,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他们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而对自学能力偏弱的学生可以布置家长与他们共同完成相关的测量。
二、关于低年级儿童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给孩子质疑的机会
低年级儿童的脑海里会有很多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并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讲解清楚,不能不了了之,否则他们就失去了提出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时,有比水果轻重的这样一类题:如一个菠萝和三个苹果一样重,让学生通过推理说出一个菠萝比一个苹果重。教学时,笔者发现小文同学看都不看这个情境图,直接就写下了对、错号。笔者问他:“你看了没有?”他回答道:“老师,我知道菠萝重,苹果轻。”他的话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原来很多孩子是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的,很显然这并不是这道题目所要训练的目的。于是,笔者把实际的物品改成了用几何图形来让低年级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其中的推理、比较的方法。
(二)限制条件,提升儿童质疑的价值
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若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但是他们年龄小、见识面小,难免会提出一些无边际的问题,如果任他们“自由发挥”,就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限制提问的条件,提升低年级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 年级数学 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出示相关的情境图,再提问:“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从而达到有针对性训练的目的。
三、关于低年级儿童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纪律的组织,让学生懂得小组合作也是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时,有很多学生会趁机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有的讲话,有的做游戏,还有的开小差、走神。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好分工。首先要加强学习纪律的教育,让学生知道讨论的是数学知识,明确讨论的目的;其次要给每一个学生分配好任务,尽量不让他们有做小动作、开小差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通过对学习结果的检查,了解合作的效果,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不断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二)由简单的合作向复杂的合作慢慢过渡
由两人小组到三人小组、再到多人小组,由简单的告知到描述,再到讨论交流或分组操作,这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简单的合作向复杂的合作慢慢过渡。一年级上学期,可以让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同时使用同一组学具,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下学期就可以两人一组互相讲题目、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逐渐尝试多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讲计划”的推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不断地摸索探究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这需要教师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讲计划”的实效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81-02
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得进去”和“讲得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自主、质疑、合作”是关键词。虽然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有很多教师认为低年级数学课堂不能实施“学讲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年级儿童识字少、理解能力差,看不懂课本,没办法自学;二是低年级儿童纪律性差,不能紧紧围绕学习问题讨论;三是低年级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讲不出来,更谈不上教别人。
上面这几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的确是低年级学讲课堂上的难题,那是不是低年级数学课堂就真的无法推行“学讲计划”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低年级的“学讲计划”:一,“学讲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灵活选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并非有些教师理解的每节课都是固定的学讲模式,都要用“自学法、合作法、质疑法”,都要让学生“讲出来、教别人”;二,“学讲方式”的实施原则之一就是学情原则,就是要遵循教育学的规律展开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较薄弱,那课堂上也就要有与其认知能力、情感体验相对应的“学讲方式”。三,“学讲方式”的主要目标是打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发展不同学生的潜能。难道低年级不需要这些吗?如果不从低年级推行“学讲方式”,那高年级的“学讲方式”不就成为“空中楼阁”了吗?基于以上的理解,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学讲方式”的理解。
一、关于低年级儿童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低年级儿童可以在家长、教师的协助下自学
很多人理解自学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其实,学生根据别人的引导,自主探索知识也是一种自学。笔者认为,后者更适合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动手操作能力差,有时需要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展开自学。
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为例,上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两个自学作业:一是准备面值为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并自己认识它们;二是到商店去买一种价格在1元左右的物品并记下自己买东西的过程。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自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感知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很显然,这两个小活动都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孩子才能顺利完成。
(二)要确定适合低年级儿童自学的内容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的形象材料更感兴趣,脱离现实情境的数学知识很难引发他们的注意力。“图形与几何”部分中大多数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学,例如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等。而算理知识很强的“数与代数”部分就不适合学生自学,因为他们往往只关注计算结果,而不知其原因。当然,针对不同的情况还要通过学情研究来具体对待。比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一课就不适合先让学生自学,因为教材呈现的方法会影响教师的引导;但有了这一节课的加法知识作为铺垫,下一节课的《8、7加几的进位加法》就可以让学生先自学。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很难自己抓住学习的重点,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是低年级数学教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5、4、3、2加几》一课时,教师可在导学单上设计以下问题:你从情境图上看懂了什么?怎样列式?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结果?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觉进行算法的优化。
(四)要关注不同层次儿童的自学能力
儿童的自学能力会有差异,教师一方面要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又不能强求一致。因此,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自学任务,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以《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为例,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他们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而对自学能力偏弱的学生可以布置家长与他们共同完成相关的测量。
二、关于低年级儿童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给孩子质疑的机会
低年级儿童的脑海里会有很多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并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讲解清楚,不能不了了之,否则他们就失去了提出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时,有比水果轻重的这样一类题:如一个菠萝和三个苹果一样重,让学生通过推理说出一个菠萝比一个苹果重。教学时,笔者发现小文同学看都不看这个情境图,直接就写下了对、错号。笔者问他:“你看了没有?”他回答道:“老师,我知道菠萝重,苹果轻。”他的话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原来很多孩子是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的,很显然这并不是这道题目所要训练的目的。于是,笔者把实际的物品改成了用几何图形来让低年级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其中的推理、比较的方法。
(二)限制条件,提升儿童质疑的价值
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若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增强;但是他们年龄小、见识面小,难免会提出一些无边际的问题,如果任他们“自由发挥”,就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限制提问的条件,提升低年级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 年级数学 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出示相关的情境图,再提问:“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从而达到有针对性训练的目的。
三、关于低年级儿童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纪律的组织,让学生懂得小组合作也是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时,有很多学生会趁机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有的讲话,有的做游戏,还有的开小差、走神。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好分工。首先要加强学习纪律的教育,让学生知道讨论的是数学知识,明确讨论的目的;其次要给每一个学生分配好任务,尽量不让他们有做小动作、开小差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通过对学习结果的检查,了解合作的效果,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不断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二)由简单的合作向复杂的合作慢慢过渡
由两人小组到三人小组、再到多人小组,由简单的告知到描述,再到讨论交流或分组操作,这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简单的合作向复杂的合作慢慢过渡。一年级上学期,可以让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同时使用同一组学具,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下学期就可以两人一组互相讲题目、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逐渐尝试多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讲计划”的推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不断地摸索探究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这需要教师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讲计划”的实效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