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于我有何“用”?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dya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进曾经向我提起,想要研究美国的汉学—特别是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情况,问我的意见,我颇为犹豫,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呢?然而他提醒我,对于中国大陆的学者而言,海外汉学是绝对值得借镜的,至少它提出了不少新的话题、方法和理论,值得国内同行参照。我一向主张学术无国界,只有语言的隔阂,应该多鼓励互相交流,最好超越国界。我被他说服了。如今读季进、余夏云写的《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真是获益良多。
  经夏志清、刘绍铭等先生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海外起步,可谓筚路蓝缕。本书“绪论”的总标题是“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言下之意似乎已经把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海外汉学的一部分,其实不然,因为这个学科的成熟,或曰“理论转向”,是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同步的。这一新的学科,几乎把文学、视觉媒体、性别、种族等议题合在一起,并以源自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理论”为其理论基础,但很快地就扩展到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新一波的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理论的范畴。而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者不能像传统汉学一样,闭关自守,其背后原因是,美国学院的现当代中国研究,本属于“地区研究”(Area Studies)的一部分,而它却是冷战时期设立的研究项目,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所谓“中国专家”(China Expert / China Watcher)者,大多如此。如今时过境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就有学界人士提倡废除“地区研究”,因为它没有专业学术训练的基础,如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所以在严格的专业学科上站不住脚。因此,“地区研究”的学者需要在另一个专业中找到栖身之处。这个现象在社会科学方面最为明显,譬如不少研究当代中國经济的专家,也必须得到经济系的认可才行。那么中国文学呢?古典文学的教授有的也在比较文学系授课,如哈佛的宇文所安;有的则置之不理。但现代文学不可能自闭,所以很快地就和“文化研究”挂上钩,开始了“理论转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也做了一点“理论转向”,然而转得不够全面,因为我至今对西方文化理论的“适用性”有所保留,因此我对理论的态度也十分暧昧。当时没有想到,“文化研究”这个新的学科(一开始就是一个“跨学科”)如今几乎凌驾文学研究本身了,经过各种理论的洗礼以后,它已经从一种“方法”变成一个学科,甚至是一个专业。而文化研究的趋势一向紧跟当代,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如今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学术界也难免受到影响,因此“文化研究”学科本身也要跟着转型,变得越来越“当代化”,几乎不理会任何历史传统。甚至有人认为“后现代”理论本身已经过时,要被各种全球化理论取代。生活变化日新月异的当下,不少人文学科的学者已经再度转向。他们认为由于电脑、网络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人文学科都要作废了,“人文”的理论论述被“去人化”之后,只能变成“后人文”了,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所谓“后人类”(post-human)的世界。据闻美国理论界的著名学者米勒(J. Hillis Miller)在中国演讲时已经提出“Digital Humanities”(數码人文)这个新学科的概念。
  这些新的世界潮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究竟有何影响?我至今很难肯定。本书的“结语”提出“世界文学语境下的海外汉学研究”的问题,很有前瞻性。然而到底“世界文学”的发展将会如何,目前言之尚早。我认为它显然是传统西方比较文学的扩展和再生,特别看重翻译和传播的重要性。而文学文本和写作语言的地位又将如何?这也是在华文语境生长和受教育、从没有出洋留学的学者的焦虑:如果一切都经过翻译的话,中文著作的终极价值又何在?是否比得上翻译过来的海外汉学?对于有双语基础的学者,如果学术诠释的主流语言完全变成英文的话,又何必用中文写作呢?我在台湾和香港屡次听到中文系研究生的困惑:“老师,我们学习中国文学,必须套用西方理论吗?”这个困惑的背后隐含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中国文学和语言的“主体性”何在?二是为什么理论都是西方来的,难道中国文学就没有自己的理论吗?
  我个人永远徘徊在中西两种语境,乃至两种学院文化之中。我同情第一个立场,因为我认为在如今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反而加重了西方学术的地位和其专业语言,而用中文写出来的学术论著却被视为“二等货”。目前香港各大学竞相提倡用英语教学和写作,甚至连中国文学也要用英文教。既然要“国际化”,为什么不可以中西并用,一视同仁?这个“国际化”的压力,使得亚洲各地的华人学者(不只是中国大陆)不知所从,于是竞相“媚外”,忘记了自己文化本身的资源。中国现代文学也有它自己的学术传统,我认为这种学术传统是从五四新文化时期开始建立的,只是没有完成。近年来王德威关于中国美学的抒情传统和它与现代的相关性,就是从这个方向有感而发的。
  最近我开始对民国时代的学术史产生浓厚兴趣,这才发现我们这一代留过洋的学者对于外语的掌握,比他们那一代差远了!随便举几个例子:众所周知,鲁迅懂日文和德文,然而他讲中国小说史的时候,并没有用日本或德国的理论系统。胡适大谈科学的方法,但研究中国小说依然用传统考证—这种方法是“五四”时期“整理国故”的显学,而非欧洲的汉学(其实欧洲汉学的传统也奠基在语言—特别是古代语言—的掌握)。以介绍西方理论出名的朱光潜、梁宗岱、宗白华等人,更不用提钱锺书,他们不但精通外语,而且在自己的理论文章中处处不忘和中国传统比较。在比较文学这个学科于中国建立之前,他们已经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学术探讨了。如今比较文学在英美式微,似乎要被世界文学取代,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学术系谱何在?“五四”时期的作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对象?又如何与当代英语世界的理论“接枝”?在民国时代没有现代文学这个学科,也没有专门研究“现代性”的理论,只有“现代”这个名词。施蛰存编的《现代》杂志的外文名称是“Les Contemporains”,现代就是当代,几乎是同义词。因为那个时候还处于“现代”,尚没有“后现代”这个名词。当时也有各种西方理论(包括伯格森和克罗齐的理论),那一代人对于同时代和以前的西方理论都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的,用以建立新的学术典范,但没有随意套用到中国文学上面。即使是王国维受叔本华的启发而研究《红楼梦》,也没有把叔本华的理论强压在他深厚的国学根基上面。我读他们的视野广博又深入浅出的学术著作,不禁慨叹: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出不了什么大师了。
其他文献
夏衍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懒寻旧梦录》是一本畅销书,第一版一九八五年七月出版,因出版时有新闻报导,所以发行后即被抢购一空。第二版一九八六年十月印刷,印数仅一万册,比第一版还少,上市后也很快售完。由于物力财力所限,三联书店再印无力,以致书店已见不到此书了。一版我已有,二版却久觅不得。去年出版界一位老友赠我一册二版,十分高兴。二版与一版相较,在内容上没有增删,只是更正了一些漏校的错字,其中就有我关心的那
吕效祖主编的《吴宓诗及其诗话》(陕西人民出版社版)中“诗话部分”收录了吴芳吉《白屋吴生诗稿自叙》一篇,殊不可解。  吴芳吉,字碧柳,四川江津县人。二吴关系密切,情兼师友。吴宓誉芳吉“实今世少年中最伟大之诗人”;吴芳吉则称“雨僧者,吾良友而贤师也。”一九二五年前后,“友朋咸劝碧柳刊其诗集,恐其犹豫,乃并要约以予之诗合刊一册,题曰《两吴生集》”。(吴宓《编辑例言》)“予既自编其诗,题曰《泾阳吴生诗集》
这两天,性感漂亮、至今未婚的美国女星凯莉·华盛顿主演的电视系列剧《丑闻》正在美国播放。她在片中饰演一家危机公关公司的老板,与片中的“总统”格兰特保持多年的私情。  对这样虚构的艳情故事,谁都会一笑置之。但美国《国民问询报》不久前报道,凯莉可能真的和美国总统奥巴马有点眉来眼去。    黑名单上的“女一号”    《国民问询报》引述“白宫内部人士”的话说,现年48岁的米歇尔手里有一份秘密的“危险女性黑
在我们的近邻印度,和谐发展和民族腾飞的愿景与理念,是由一位举世闻名的学人所阐发的。他就是首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亚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一九八八年)阿马蒂亚·森。  森在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贡献,若以理论创新性为衡量标准,首要为其对社会选择理论的拓展,如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公告所说,“森澄清了使个人价值汇聚成集体选择的条件,以及使集体决策的规则与一系列个人权利相一致的条件”;其次是在福利经济学的框
二零一零年九月,张佛泉的文集《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终于在中国大陆面世。该书列入“汉语法学文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六百多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佛泉发表在《国闻周报》、《独立评论》杂志上的几乎所有文章,第二部分收录了张佛泉赴台后出版的两个集子《民主与选举》、《无法出让的权利》中的大部分文章,第三部分则是张佛泉的代表作、被视为中国自由主义经典文献的《自由与人
杰西卡·恩尼斯被视为当选BBC年度体育人物的头号热门。2013年,这位伦敦奥运女子七项全能冠军被授予英国司令勋章。同年,安迪·穆雷赢得温网冠军,并获授官佐勋章。英国的新科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泰森·弗里与恩尼斯和穆雷一样获得BBC年度体育人物提名,他在2013年的经历曲折得多。彼时,弗里籍籍无名。在职业生涯首次赴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比赛前,他告诉记者,如果妹妹滥交,自己会将她“绞死”。2013年3月,弗里
自西非非国家爆发埃博拉病毒以来,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攀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疫情已由几内亚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截至8月11日,1800人确诊或疑似感染,96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50%。  埃博拉号称“最致命的病毒”,首次爆发于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强调:“在该病情出现将近40年的历史上,这是迄今最大,最严重和最复杂的一次疫情爆发。由它引起的恐慌,也正在蔓延。  防
点燃火炬引热议  @Will Swenson:这个奥运火炬台大概是我见过的最酷的东西。  @Self Exile Perdesi:我本以为是个巴西足球运动员来点燃火炬的。  @PollyAnna DeTar:里约奥运会火炬台让人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哇哦”。太令人震撼了。  菲尔普斯23金历史封王  @H N:如果菲尔普斯是俄罗斯人的话,大家就要说他是吃药的骗子了。  @Rohan:我脑海里有一个画面
9月的一天,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的停车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这是第二届中国热气球巡回赛北京站的现场,也是10年来长城首次迎来热气球飞行队伍。在众多身穿墨绿色连体飞行服的身影中,有一个戴着宽大墨镜、梳着利落的马尾辫,身材高挑的女飞行员格外显眼。她就是傅学英,这次热气球飞跃长城比赛中20名主飞行员中唯一的女性。    “大红灯笼”吸引了我    目前我国300多名热气球飞行员中绝大多数是男飞行员。傅
拿到50分,罗斯仰天长啸。玫瑰奇迹万圣节之夜,德里克·罗斯扮回了最好的自己。11月1日,森林狼以128比125击退爵士,罗斯全场拿下50分,成为开赛以来第四位单场得到50 的球员,仅次于库里在2015年拿下53分的万圣节得分纪录。如果这还不够分量,罗斯在比赛仅剩2秒时盖掉了丹特·埃克萨姆可能追平比分的三分球。罗斯有过普通NBA球员难以企及的昨天,史上最年轻MVP,前四年三度入选全明星,他的名字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