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连俊先生是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投身地质事业的老地质工作者之一。1937年他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便考入当时在南京的地质调查所,在祖国地质工作战线上工作了整整70年。
旧中国时期的野外调查十分艰苦,不但要忍受常年于人迹罕至的丛山峻岭中徒步跋涉的艰辛,而且社会状况也十分恶劣,盗匪肆虐,活动猖獗,野外调查工作遇匪被洗劫,甚至被杀害的事件并不罕见。但为了实现心中的强国梦,爱国科技工作者们从未停止过工作。
从1938年到1942年,葉连俊先后到湖南湘潭和水口山、四川龙门山区、云南北部、甘肃中南部、宁夏六盘山等一些渺无人烟的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为这些区域的中国早期地质勘查和研究填补了空白。
数十年来,叶连俊始终坚持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他先后提出了“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和“生物有机质成矿说”等理论新见解,他是我国沉积地质学和沉积矿床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研究对解决岩石或矿床的形成,成矿时代的成因,古地壳、古大气、古海洋的组成及演化,以及研究地球的发展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 来源|科学智慧火花官网
◎ 图片|中国科学院官网
旧中国时期的野外调查十分艰苦,不但要忍受常年于人迹罕至的丛山峻岭中徒步跋涉的艰辛,而且社会状况也十分恶劣,盗匪肆虐,活动猖獗,野外调查工作遇匪被洗劫,甚至被杀害的事件并不罕见。但为了实现心中的强国梦,爱国科技工作者们从未停止过工作。
从1938年到1942年,葉连俊先后到湖南湘潭和水口山、四川龙门山区、云南北部、甘肃中南部、宁夏六盘山等一些渺无人烟的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为这些区域的中国早期地质勘查和研究填补了空白。
数十年来,叶连俊始终坚持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他先后提出了“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和“生物有机质成矿说”等理论新见解,他是我国沉积地质学和沉积矿床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研究对解决岩石或矿床的形成,成矿时代的成因,古地壳、古大气、古海洋的组成及演化,以及研究地球的发展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 来源|科学智慧火花官网
◎ 图片|中国科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