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悲怆的黎明》中女性角色塑造演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dejing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及审美原则的差异,中国歌剧的发展走的是与西方不同的道路。尽管中国歌剧发展到今天仅仅只有近百年,然而女性角色却在这百年历史洪流中一直独领风骚。本文立足于新世纪中国歌剧的发展轨迹,探讨了新世纪较具代表性的歌剧《悲怆的黎明》中的女性角色的演唱表演艺术及其所体现的美学文化内涵。
  关键词:歌剧《悲怆的黎明》 女性角色 塑造演绎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歌剧是从20世纪20-40年代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伊始,到今天也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近百年的歌剧“本土化”历程中,中国的一代代艺术家们深入民间、 实践探索,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借鉴和吸收西方及本土成功的经验,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歌剧艺术作品。中国歌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其中的经典唱段经久不衰,歌剧中塑造的民族形象也被世代传诵。
  纵观20世纪中国歌剧艺术的历史轨迹,实际上女性声乐文化是一部以女性角色塑造为主线的历史,从前面提及的《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我们已经不难发现女性角色出现的“萌芽”,到1945年《白毛女》的诞生,确立了中国歌剧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主流派风格;五、六十年代《洪湖赤卫队》、《江姐》两部歌剧体现了那个时期我国歌剧创作的最高水平;80年代的《伤逝》、90年代的《党的女儿》这些歌剧中的女性角色都在中国的歌剧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女性角色的塑造已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它成为了一种现象、一种审美、一种中西方歌剧文化的美学差异。
  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舞台上,发现中国歌剧也已发展得更加成熟,跃步世界舞台。中国一批批歌剧创作者和表演艺术家留洋归来,他们带着先进的创作及演唱技法,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世纪的歌剧创作演出中。中国歌剧正朝着多元化发展,男性主人公角色也开始粉墨登场,这无不显示出中国歌剧正一步步走向全面、成熟。然而,相比之下,男性角色虽然也同女性角色一起部分占据着中国歌剧舞台,或者部分扮演着主要角色,但就男性角色的音乐塑造以及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影响而言,也许还是远不及女性。
  一《悲怆的黎明》概述
  《悲怆的黎明》是新世纪中国第一部新创歌剧,是一部抒情悲剧风格的民族歌剧,是建党80周年和新世纪第一个国庆献礼演出活动中的重头戏。《光明日报》曾评论它的横空出世填补了中国民族歌剧界“10年来没有优秀歌剧的空白”。该剧采用了全新的运作模式,聚集了当代国内最精锐的策划班子、主创班底和最当红的演出阵容,这足以显示出中国的歌剧艺术家们为新世纪歌剧发展所具备的魄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悲怆的黎明》一经上演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中获得好评。原因大致有两点:这部歌剧不仅以其动人的故事、成功的音乐、精湛的演唱和完美的舞台表现形式打动了人,而且还有创作人员对中国歌剧的全新理解与实践,他们以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作出了许多全新的尝试。
  故事讲述的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那段难忘的迎接胜利的岁月中,一群在东北解放区某公学学习的青年学生,面对在望的曙光,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遐想,相约一起建设新的家园。但是最后,战斗的炮火仍在硝烟中弥漫,他们深深地懂得,祖国更需要他们作为一名战士去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小伙伴们毅然地穿上了军装,奔赴前线。在残酷的战斗中,他们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战争胜利了,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却长眠在黎明时刻,没有看到胜利,更没有享得今天,活着的人将永远怀念他们。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五人:林梅、田原、思明、白云、于薇,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女性主人公就是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塑造的林梅。
  二女性主人公林梅的性格角色
  剧中的女性主人公林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她从一个年轻活泼的女中学生成长为一个为新中国诞生甘洒热血的革命战士,再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后一位白发苍苍的凭吊者。她在剧中的感情由始至终都是最细腻的,也是创作者竭力刻画的。正是她和两位男主角的感情线索穿插在时间线索中成为了剧情发展的主线。她曾经年轻、活泼、积极、热情,对未来充满着梦想,而面对祖国最后的危难时刻,却毅然放弃了到苏联深造的机会,与相恋的人携手参军,为新中国而战。面对自己的恋人壮烈牺牲,在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后,她把刻骨铭心的爱情深埋在心底。在剧尾时,林梅作为幸存者,在五十年后来到恋人墓前,倾诉对往年的追忆和对恋人多年的脉脉深情。
  三女性主人公林梅的音乐塑造
  《悲怆的黎明》中女性主人公林梅在音乐的体裁上,是由歌剧本身的悲剧原则构成。在音乐的美学范畴内,把东方少有的崇高之美融进了人物的精神层面和心灵深处,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在剧词上,作者将叙事和抒情的手法相结合,以诗化的语言风格来表述,其清新和美丽是过去的歌剧剧词中所少见的。而在音乐形式上,该剧综合了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加入了舞蹈场面,让角色一边唱一边跳,歌之舞、舞之歌的创作理念勾画和凸显出歌剧创作多元化的层面,更加丰富和拓宽了歌剧的表现力。在创作的音乐语言手法上,作者关峡没有选择走前人走过的路,他“并未使用某种具有明确地域性和风格性的民间音调素材,也没有把‘民族歌剧’所常用的戏曲板腔体结构当做全剧音乐戏剧性展开的基础”,而是把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洋歌剧的音乐思维融会贯通,用独特的东方旋律极尽西洋歌剧的各种音乐形式,如乐队的交响性,声乐的宣叙调、咏叹调、抒情短歌、对唱、重唱、合唱等,歌剧体裁也囊括了进行曲、摇篮曲、浪漫曲等,赋予演员塑造角色更多的表现空间,使角色更加丰富、更有感染力,大大增强了亲和力和震撼力,但从其行腔走句的深层结构中仍然可以听出我国民族民间旋律旋法的若干独有特色,“关峡的音乐是流畅的,优美的,也较有个性;更重要的是,它雅俗共赏——在歌剧音乐创作中,这是一个不易获得的品格”。在演唱方法上,该剧结合民族和美声两种歌唱方法,以抒情悲剧的音乐风格,为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做出大胆的实践,力图使女性主人公达到形象神似的最佳境界。
  四彭丽媛简介及饰演林梅的演唱艺术
  饰演《悲怆的黎明》一剧女性主人公的演员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歌唱家、声乐表演艺术家彭丽媛。彭丽媛是我国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文职将军,现任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政府津贴”。她演唱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白发亲娘》、《珠穆朗玛》、《父老乡亲》、《江山》等等。1985年,为纪念歌剧《白毛女》诞生40周年,彭丽媛出演第三代“喜儿”,获得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最高奖——梅花奖;1992年,她又成功出演了歌剧《党的女儿》中的女性主人公田玉梅,获得国家级奖项文华奖;加上《悲怆的黎明》,这几部歌剧的成功演出,使彭丽媛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歌剧表演艺术家。
  彭丽媛的音质非常明亮、甜美、朴实和圆润,舞台形象也质朴而大气,端庄又高贵,加之经过多年系统、科学的声乐训练,能驾驭多种演唱风格,让彭丽媛在整个剧目演唱及表演中表现得自然、得体、大方,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和美的享受。
  彭丽媛在塑造林梅时的表现是不同凡响的。她的声音触及了人物的灵魂深处,抓住了人物的心理,特别在与其他人物情感交流或自己情绪独白时,“予以浓墨重彩的书写和强调,从而营造出一派悲怆浓烈的抒情氛围,抒咏出一曲人性之花美如朝霞的悲怆恋歌,在革命热忱和青春朝气的充盈表达和彼此竞奏中,弥漫着令人怅然若失的隐痛和淡淡的忧伤”,她抓住了人性中最细腻的感情——“恋”、“悲”、“美”,从而也让她的演唱如一股清泉流入了人心里,温暖也滋润了观众们的心田。
  彭丽媛在演唱时声音流畅自如、吐字准确清晰、语气真挚,保持着自身声音的明亮圆润、位置统一;音色的高低强弱运用得自如、具有穿透力,增强了人物塑造的表现力,听起来亲切、轻松,拉进了演员、角色和观众们的距离。另外,在保持演唱民族唱法的前提下,她还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增强了声音的张力和威力。彭丽媛在谈到此点上说:“我如果用原来演《白毛女》和《党的女儿》的演唱方法来唱林梅这一角色肯定是唱不下来的,人物也不对,必须使用我原来在上课时用过的艺术歌曲和外国歌剧的唱法,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好这部歌剧的所有唱段。”“通过演林梅这一角色,我才深深体会到,全面素质学习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剧中的其他角色也是如此,她们无论原来唱美声还是民族的,或是戏曲的,都要根据歌剧角色的需要,尤其是音乐唱段的要求来适应和调整,使其达到在演唱方法的相对统一情况下体现各个角色的特色。”
  由于《悲怆的黎明》的乐谱尚未在国内公开发表,多方求谱不得,所以笔者只能基于音像资料,试着就彭丽媛在《悲怆的黎明》中部分唱段的演唱特色做一些肤浅的分析研究,如有不妥之处,望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在《悲怆的黎明》中,林梅的经典唱段有很多,本文仅试举出两个唱段。在这两个唱段中,彭丽媛把林梅的心理刻画得最为细腻生动。一个是第二幕《黎明》中,林梅在自己的战友白云牺牲时所演唱的“白云啊白云”,这段唱段非常抒情,音域跨度不算太大,舒缓,且具有摇篮曲风格,琅琅上口,感情柔和却又隐含着女性角色的坚贞不屈。“白云啊白云”的旋律是本段的主题动机,在唱段中不停地重复,彭丽媛在演唱时基本用的全是弱声,带着悲切感,把“白云”的善良、单纯、坚强以及牺牲的悲壮全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段唱段也体现出中国歌剧宣叙调和咏叹调互相渗透的特点。
  另一段是第三幕《思念》开篇,林梅来到田原的墓前演唱的一段咏叹调“我拥抱清晨的阳光”,彭丽媛用纯净婉转、深厚抒情的嗓音诠释了对田原的怀念。这段咏叹调被她演绎得声声入情,被列为新世纪我国歌剧音乐创作演唱的上品。
  在咏叹调的前几句中,彭丽媛用宣叙的口吻,倾诉着自己对田原的思念。借“飘荡的微风”、“小草”,感激于从前的美好时光。其感情真挚动人,仿佛在回忆着从前美好的时光;声音有张有弛,旋律清新自然。
  中间的高潮部分,两个“我在等你”的音色有着明显的变化,代表着一层层感情的深入,林梅对田原的思念、眷恋,无比复杂的感情和心态在这特定的戏剧情境下被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光晕”和“挂记”两处演唱时气息悠长,充满着戏剧性张力,彭丽媛凭借着自己声乐技巧的娴熟和强烈的表现力把声音唱到了观众心里,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最后旋律和歌词重新回到第一段,给观众以前后呼应之感。这一段咏叹调成为了全剧刻画音乐形象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全剧最赋予重托的唱段。
  彭丽媛出演林梅这个角色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这当然离不开她声乐演唱及表演上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另外,对剧本的熟识和对每一个音符的认真斟酌,在演唱时不放松对每一字的表现表达,也是她完美诠释林梅这一角色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悲怆的黎明》中彭丽媛饰演的林梅这个角色可以看出,中国歌剧发展到新世纪,对演员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高。一个好的歌剧演员要掌握不同风格、不同唱法,以适应歌剧中角色的不同需要。而女性主人公尤其如此。林梅在剧中是一个跨度五十年的角色,要表现她还需要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一代,需要从这些歌剧艺术家们身上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 金铁林、邹爱舒:《金铁林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3]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顾娜,女,1984—,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内地电影市场开始在二三线城市的活跃和向县一级城镇的渗透也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巨大的前景。《建国大业》和《风声》等电影的出现其实是全球电影格局和华语电影格局转
一、中国弹拨乐    弹拨,既指一个乐器种类,又指演奏方法及技巧,弹拨音乐则是指以各种不同的弹拨乐器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弹拨音乐是中国音乐的组成部分,或可称之为国乐之中的弹拨一族。  经过漫长的岁月与无数次的交融,最终形成了当今中国音乐的“弹拨一族”:琵琶、三弦、月琴、阮、古琴、古筝、柳琴,以及其他形式多样、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弹拨乐器。中国的弹拨乐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同类乐器相比,无论在品种的多样
陈凯歌,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从执导电影《黄土地》开始陈凯歌就以其凝重深沉的电影语言呈现着自己独有的镜头世界,直至《霸王别姬》的
从成功申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到政府官员从大连(上一届举办城市)接过会旗;从征集电影节吉祥物、电影节LOGO,到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一系列的活动,无不表示着南昌正在有条不
教学过程:情境一:穿什么衣服。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吧!这次,我从内蒙古来郑州也想穿得漂亮一些。可是在选衣服的过程中,我却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
由于一张普通的CD-ROM光盘的容量有将近650MB,因此我们可以利用CD-ROM的这个容量优势来对硬盘数据进行备份工作,从而在由于意外情况(如误删文件、误格式化等)而导致数据丢失
报告文学是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文学体裁,它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其自身所独具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使它在诞生之初便成为了
在电影人内部争论不休的同时,普普通通的观众依旧要看人,看故事,也看影像。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当人类的生产劳动开始之时,伴生了一些属于文明范畴的“副产品”——音乐、 In
真艺术父亲唱京剧,我自己唱川剧。按照父亲当初的愿望,是希望我继承其志唱京剧的,所以借李铁梅—角得“铁梅”之名。只因当年报考艺校时没有京剧专业故而转学川剧。虽是误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