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盲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对于激发视障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视障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和引导,学生在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技能和人格发展的教学方法。
1,平等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彼此接纳。因此,在盲校语文课堂上,,对话教学需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基础上,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2,交流是对话教学的主要途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对话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前提:一是双方平等,二是双方都有交流的兴趣。
(二)对话教学的意义
对话教学不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范畴内复兴或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既是教学认识上的革命,又是教学实践上的革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改变了盲校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在盲校,师生间的交流是以声音作为媒介,老师既能通过视障学生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了解他们,又能通过言语了解他们,但视障学生却只能通过声音了解老师,这种感官上的差异造成了师生间的“不平等”。而对话教学能使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互相激励、学习,使每个人都能不断自省,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对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并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这也正是盲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2,改变盲校语文原有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不反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把学生、文本、教师看做对话的三个方面。如果视障学生借助文本与教师进行对话,就能用心灵去感知自然、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最终培养丰富的情感、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感,从而让视障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因此,对话教学对视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实施对话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在盲校教学中,老师通常以讲授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法的弊端体现为,师生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师生之间缺少对话和交流,这种教学是一种垂直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变成教师“填塞”的“容器”。
目前,盲校语文教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视障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视障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是“以听代看”“以手代目”,长时间地依赖听觉获取知识容易造成听觉疲劳,易对学习产生厌倦。目前,盲文书籍价格较为昂贵,一些视障学生无力购买词典等工具书,造成学生独立理解词语能力较差。盲文是拼音文字,小学中高年级后,多数课文不标声调,因此视障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要依靠老师,即没有老师的帮助,多数学生较难朗读和理解课文,同时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基本仅限于课堂之内。另外,视力功能的缺陷剥夺了视障学生直接观察生活进行学习的权利,因而缺少写作素材,害怕写作文成了视障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便没有了兴趣。
二是多数视障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较少。以我校为例,有些视障学生的家长羞于让别人知道或看见自己的孩子,直到十岁或十多岁后才让孩子入学。入学前,视障学生只能和家里人对话、交流,导致他们害怕陌生人、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入学后,他们对陌生的、有“权威”的老师心怀畏惧,不敢或不愿和老师多讲话,造成师生间的交流较少。
三是视障学生间语文知识水平悬殊。在一个班级里,视障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差悬殊的情况表现为有残余视力的学生和全盲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均衡;有些重视早期教育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及时进行早期的语言和行走的教育,这部分视障学生知识面广,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交流较少,交流的语言又多为方言,造成孩子入学后词汇贫乏。在理解能力上。有的视障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有的还只能停留在句子表面,这就造成了课堂上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唱主角,能力弱的则羞于表现的局面。
三、实施对话教学的方法
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授课方式上,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如在教学《读(伊索寓言)》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暂时抛开课文,而给学生讲述课文中所引用的9个故事,要求学生在听完每个故事后,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创新的见解。
其次,动员全体学生参与,促进视障学生的共同发展。对话教学认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学生只有个性之分,没有优劣之别。以教学《读(伊索寓言)》为例,老师可以把易引发争议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引导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在讲“天文家仰头看星象,结果失足掉在井里”的故事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这个故事里天文学家用讽刺的语言回答农夫,‘只有不看星象,不思考的人才不会掉到井里’。你们同意天文学家的说法吗?天文学家这么说有没有错?错在哪里?”一个学生说道:“农夫走路时只会看地面,不会看天象,当然不会掉到井里了。”我问其他学生:“有反对意见吗?”班里顿时一片寂静,有学生小声地说:“农夫的工作又不是看天象!”“是呀!天文学家走路时关注的是天象,不是路。”在师生对话中。课堂的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起来,也达到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最后,在对话教学中培养视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进行着多种思想的碰撞、沟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思想,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随着对话的深入,又往往会产生出更深邃、新颖,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普通学生困难些。因此,盲校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对话的创造和生成功能,让对话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
四、实施对话教学的尝试
(一)课前要精心设计对话的问题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设计问题。每个视障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他们有自己对问题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设计对话问题时要认真思考如何让学生进行创新。
(二)善于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
由于个性差异,有些视障学生喜欢表达和语言模仿,有些则机械记忆力较强而实践经验较少。视障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等较为薄弱,他们常用想象替代直观感受。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本对话的情境。
对于情感深厚的课文,如《我的母亲》《散步》,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哪里最让你感动?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与文本展开对话。
对于科普课文,教师可以做一做实验,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达到与文本进行对话的目的。
对于写景课文,如《苏州园林》,教师可以用朗读导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以当小导游、解说员等形式促进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使他们接受美的熏陶。
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的伙伴,还是一位表演者。教师要以敞开沟通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进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捕蛇者说》,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对话情境:柳宗元心情愉快地去体察民情,碰到以捕蛇为生的蒋氏,一番对话后,柳宗元悲哀、惆怅地离开了。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扮演柳宗元,让学生扮演蒋氏进行对话表演。
对话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学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情感,进而体会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的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如在教授课文《背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我对话,在自我对话中,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意义的唤起和人格的塑造。
需要指出的是,创设对话教学的氛围要因题材而异,因人而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视障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动态,要控制好对话的时间,否则实施对话教学的课堂就容易演变成无主题、杂乱无章的课堂。
(责编 郝勋)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和引导,学生在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技能和人格发展的教学方法。
1,平等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彼此接纳。因此,在盲校语文课堂上,,对话教学需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基础上,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2,交流是对话教学的主要途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对话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前提:一是双方平等,二是双方都有交流的兴趣。
(二)对话教学的意义
对话教学不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范畴内复兴或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既是教学认识上的革命,又是教学实践上的革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改变了盲校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在盲校,师生间的交流是以声音作为媒介,老师既能通过视障学生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了解他们,又能通过言语了解他们,但视障学生却只能通过声音了解老师,这种感官上的差异造成了师生间的“不平等”。而对话教学能使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互相激励、学习,使每个人都能不断自省,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对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并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这也正是盲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2,改变盲校语文原有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不反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把学生、文本、教师看做对话的三个方面。如果视障学生借助文本与教师进行对话,就能用心灵去感知自然、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最终培养丰富的情感、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感,从而让视障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因此,对话教学对视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实施对话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在盲校教学中,老师通常以讲授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法的弊端体现为,师生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师生之间缺少对话和交流,这种教学是一种垂直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变成教师“填塞”的“容器”。
目前,盲校语文教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视障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视障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是“以听代看”“以手代目”,长时间地依赖听觉获取知识容易造成听觉疲劳,易对学习产生厌倦。目前,盲文书籍价格较为昂贵,一些视障学生无力购买词典等工具书,造成学生独立理解词语能力较差。盲文是拼音文字,小学中高年级后,多数课文不标声调,因此视障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要依靠老师,即没有老师的帮助,多数学生较难朗读和理解课文,同时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基本仅限于课堂之内。另外,视力功能的缺陷剥夺了视障学生直接观察生活进行学习的权利,因而缺少写作素材,害怕写作文成了视障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便没有了兴趣。
二是多数视障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较少。以我校为例,有些视障学生的家长羞于让别人知道或看见自己的孩子,直到十岁或十多岁后才让孩子入学。入学前,视障学生只能和家里人对话、交流,导致他们害怕陌生人、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入学后,他们对陌生的、有“权威”的老师心怀畏惧,不敢或不愿和老师多讲话,造成师生间的交流较少。
三是视障学生间语文知识水平悬殊。在一个班级里,视障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差悬殊的情况表现为有残余视力的学生和全盲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均衡;有些重视早期教育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及时进行早期的语言和行走的教育,这部分视障学生知识面广,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交流较少,交流的语言又多为方言,造成孩子入学后词汇贫乏。在理解能力上。有的视障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有的还只能停留在句子表面,这就造成了课堂上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唱主角,能力弱的则羞于表现的局面。
三、实施对话教学的方法
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授课方式上,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如在教学《读(伊索寓言)》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暂时抛开课文,而给学生讲述课文中所引用的9个故事,要求学生在听完每个故事后,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创新的见解。
其次,动员全体学生参与,促进视障学生的共同发展。对话教学认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学生只有个性之分,没有优劣之别。以教学《读(伊索寓言)》为例,老师可以把易引发争议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引导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在讲“天文家仰头看星象,结果失足掉在井里”的故事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这个故事里天文学家用讽刺的语言回答农夫,‘只有不看星象,不思考的人才不会掉到井里’。你们同意天文学家的说法吗?天文学家这么说有没有错?错在哪里?”一个学生说道:“农夫走路时只会看地面,不会看天象,当然不会掉到井里了。”我问其他学生:“有反对意见吗?”班里顿时一片寂静,有学生小声地说:“农夫的工作又不是看天象!”“是呀!天文学家走路时关注的是天象,不是路。”在师生对话中。课堂的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起来,也达到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最后,在对话教学中培养视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进行着多种思想的碰撞、沟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思想,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随着对话的深入,又往往会产生出更深邃、新颖,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普通学生困难些。因此,盲校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对话的创造和生成功能,让对话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
四、实施对话教学的尝试
(一)课前要精心设计对话的问题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设计问题。每个视障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他们有自己对问题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设计对话问题时要认真思考如何让学生进行创新。
(二)善于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
由于个性差异,有些视障学生喜欢表达和语言模仿,有些则机械记忆力较强而实践经验较少。视障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等较为薄弱,他们常用想象替代直观感受。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本对话的情境。
对于情感深厚的课文,如《我的母亲》《散步》,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哪里最让你感动?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与文本展开对话。
对于科普课文,教师可以做一做实验,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达到与文本进行对话的目的。
对于写景课文,如《苏州园林》,教师可以用朗读导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以当小导游、解说员等形式促进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使他们接受美的熏陶。
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的伙伴,还是一位表演者。教师要以敞开沟通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进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捕蛇者说》,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对话情境:柳宗元心情愉快地去体察民情,碰到以捕蛇为生的蒋氏,一番对话后,柳宗元悲哀、惆怅地离开了。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扮演柳宗元,让学生扮演蒋氏进行对话表演。
对话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学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情感,进而体会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的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如在教授课文《背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我对话,在自我对话中,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意义的唤起和人格的塑造。
需要指出的是,创设对话教学的氛围要因题材而异,因人而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视障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动态,要控制好对话的时间,否则实施对话教学的课堂就容易演变成无主题、杂乱无章的课堂。
(责编 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