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普普通通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一直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努力着,探索着,也深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通过有效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个性化的人才。那么,怎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强化语文性质,践行教育理念
1、强化学科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语言承载着人文,人文渗透于语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片面地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
2、转变教师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创造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和营造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景和氛围;作为指导者,教师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对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作为参与者,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会观察、倾听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构建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作为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要努力构建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运用于教学实际,以凸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形式上的关注学习方式的变化。
二、强化语言实践,建设训练策略
语言实践主要是指语言的使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为了实现与人交流,传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课堂上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现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以达成学习目的。为了使这种交流更为有效,教师要努力建设语言训练策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
1、创设语言互动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就是一种倾诉,主要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听说双方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倾诉和聆听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践。在这样一种师生合作互动、生生合作互动的情境下,课堂就会充满轻松愉悦、平等和谐的气氛,就能真正实现语言实践的意义。
2、创设语言表演情境。表演是深受学生特别是高中以下学生喜爱的一种语言实践方式。饶有兴致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热情,使他们的语言更具个性化特征。因此,教师因文、因人而异,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课堂表演,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创设语言生活情境。语言实践应设计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實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感知和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能做到得体、适用、有效。如假如我是售货员,假如我是市长,等等。
三、强化探究意识,形成阅读模式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针对教师包办分析的一个概念。探究性阅读,教师要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作为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思辨能力,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独立或合作阅读。这种阅读过程,是学生自觉能动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创造阅读的环境,促成阅读的习惯,点拨阅读的方式方法上。这种阅读由于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身要求和求知动机,其产生的阅读感悟更深刻,阅读效能更强烈。学生独立阅读的自悟自得,自然会远远超过他们被动接受老师课文分析所获得的知识。
四、强化问题意识,重视提问技巧
新课程的“问题性”是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问题性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课堂教学来讲,发现问题往往是由教师的提问来实现,或者说教师的提问完善和补充了课堂问题的发现。而为了能够有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要遵循的原则和讲究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问的原则。“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奇闻轶事等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原动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求解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更加旺盛。
2、提问的技巧。首先,提纲挈领,以纲带目。阅读的中期目标应该是全文的整体理解和评价,因此,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应该站在宏观的层面,要用一两个大问题统领起全文的思想。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就可以提出“作者是怎样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怕’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其次,层层剥笋,理清思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问要体现作者的思路,这就是“遵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勾勒出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结构图。例如教学《背影》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写人往往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的描写来达到目的,写肖像往往是从正面着笔。但是本文为什么偏重在写人物的‘背影’,却还能写得那么感人至深?最后,把握方向,调控课堂。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不能失去主导课堂的责任。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一旦放开,就有可能信马由缰,答非所问。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话题巧设提问,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点吸引他们,这样纳入正题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面对取得的成绩,能冷静思考存在的问题,能出谋划策、身体力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首要的工作任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历了新的课程改革洗礼的语文课堂,必将描绘出繁花似锦的今天而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
一、强化语文性质,践行教育理念
1、强化学科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语言承载着人文,人文渗透于语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片面地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
2、转变教师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创造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和营造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景和氛围;作为指导者,教师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对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作为参与者,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会观察、倾听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构建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作为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要努力构建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运用于教学实际,以凸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形式上的关注学习方式的变化。
二、强化语言实践,建设训练策略
语言实践主要是指语言的使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为了实现与人交流,传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课堂上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现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以达成学习目的。为了使这种交流更为有效,教师要努力建设语言训练策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
1、创设语言互动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就是一种倾诉,主要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听说双方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倾诉和聆听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践。在这样一种师生合作互动、生生合作互动的情境下,课堂就会充满轻松愉悦、平等和谐的气氛,就能真正实现语言实践的意义。
2、创设语言表演情境。表演是深受学生特别是高中以下学生喜爱的一种语言实践方式。饶有兴致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热情,使他们的语言更具个性化特征。因此,教师因文、因人而异,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课堂表演,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创设语言生活情境。语言实践应设计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實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感知和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能做到得体、适用、有效。如假如我是售货员,假如我是市长,等等。
三、强化探究意识,形成阅读模式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针对教师包办分析的一个概念。探究性阅读,教师要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作为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思辨能力,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独立或合作阅读。这种阅读过程,是学生自觉能动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创造阅读的环境,促成阅读的习惯,点拨阅读的方式方法上。这种阅读由于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身要求和求知动机,其产生的阅读感悟更深刻,阅读效能更强烈。学生独立阅读的自悟自得,自然会远远超过他们被动接受老师课文分析所获得的知识。
四、强化问题意识,重视提问技巧
新课程的“问题性”是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问题性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课堂教学来讲,发现问题往往是由教师的提问来实现,或者说教师的提问完善和补充了课堂问题的发现。而为了能够有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要遵循的原则和讲究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问的原则。“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奇闻轶事等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原动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求解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更加旺盛。
2、提问的技巧。首先,提纲挈领,以纲带目。阅读的中期目标应该是全文的整体理解和评价,因此,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应该站在宏观的层面,要用一两个大问题统领起全文的思想。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就可以提出“作者是怎样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怕’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其次,层层剥笋,理清思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问要体现作者的思路,这就是“遵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勾勒出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结构图。例如教学《背影》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写人往往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的描写来达到目的,写肖像往往是从正面着笔。但是本文为什么偏重在写人物的‘背影’,却还能写得那么感人至深?最后,把握方向,调控课堂。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不能失去主导课堂的责任。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一旦放开,就有可能信马由缰,答非所问。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话题巧设提问,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点吸引他们,这样纳入正题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面对取得的成绩,能冷静思考存在的问题,能出谋划策、身体力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首要的工作任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历了新的课程改革洗礼的语文课堂,必将描绘出繁花似锦的今天而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