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是造成帕金森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阻断突触后多巴胺受体和(或)消耗突触前多巴胺的药物,均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有研究资料显示,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占帕金森综合征总患病率的39.36%左右,显著高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14.87%)。近年来随着新药的开发及应用,其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笔者在此列举一些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望读者朋友们在临床选用时引起重视。
多巴胺受體阻滞剂 是引起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黑质通路来发挥抗精神病作用;通过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来减退多巴胺功能,进而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1.吩噻嗪类药物,为吩噻嗪的衍生物,按侧链结构不同,又可分为脂肪族(如氯丙嗪)、哌啶类(如甲硫达嗪)、哌嗪类(如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其中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丙嗪、三氟拉嗪等药物较易引起帕金森综合征。虽然氯丙嗪和甲硫达嗪等药物的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弱,但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仍有约28.98%的患者会出现帕金森综合征 。
2.丁酰苯类药物,如氟哌啶醇、三氟哌啶醇较易引起帕金森综合征,但相比吩噻嗪类药物作用较弱。
3.苯甲酰胺衍生物,此类药物应用广泛且使用较为方便,如舒必利作为缓和抗精神药物能够被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胃复安和吗丁啉等药物具有中枢性效果,不断阻断肠胃平滑肌多巴胺受体作用,继而产生改善消化道功能的效果。但这类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长期大量应用易出现帕金森综合征,故建议小量、短期应用。
抗抑郁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四环类抗抑郁药物作用于多巴胺系统,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其中8-羟异戊噻平对多巴胺受体作用较为显著,作用类似于氟哌啶醇。
多巴胺枯竭药物 代表药物利血平是一种生物碱,具有降压效果;降压平是一种总生物碱制剂,降压效果相比起利血平较弱。二者结构作用基本相似,它们通过阻止囊泡摄取多巴胺而耗竭囊泡中的多巴胺,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第Ⅲ类钙拮抗剂 如西比灵、脑益嗪等药物均会选择性阻断钙离子过量内流。当它们用于脑血管收缩患者时,对内源性多巴胺具有显著阻止效果,在用药数周之后便会出现帕金森综合征。此外,氟桂利嗪所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占全部服用此类药物的19.96%左右。
抗心律失常药物 如乙胺碘呋酮会引起肌强直,由此推断出乙胺碘呋酮具有损害大脑基底节的不良反应。
临床为了避免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生,用药应有以下注意:1.避免同时使用抗抑郁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药物;2.尽可能避免使用引发帕金森综合征药物,必须使用时需注意从小剂量开始且不宜过长时间应用,用药后严密观察其表现;3.妇女和老年人群需谨慎用药。
总之,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症状与帕金森病类似,一般在给药后的120~180天出现症状,服药12个月以上者差异显著。但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预后总体良好,停用该药物之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继续应用则会使得临床症状加重。因此,早期正确识别并正确处置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部分恢复效果较慢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帕金森药物,但应尽量避免使用左旋多巴。
多巴胺受體阻滞剂 是引起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黑质通路来发挥抗精神病作用;通过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来减退多巴胺功能,进而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1.吩噻嗪类药物,为吩噻嗪的衍生物,按侧链结构不同,又可分为脂肪族(如氯丙嗪)、哌啶类(如甲硫达嗪)、哌嗪类(如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其中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丙嗪、三氟拉嗪等药物较易引起帕金森综合征。虽然氯丙嗪和甲硫达嗪等药物的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弱,但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仍有约28.98%的患者会出现帕金森综合征 。
2.丁酰苯类药物,如氟哌啶醇、三氟哌啶醇较易引起帕金森综合征,但相比吩噻嗪类药物作用较弱。
3.苯甲酰胺衍生物,此类药物应用广泛且使用较为方便,如舒必利作为缓和抗精神药物能够被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胃复安和吗丁啉等药物具有中枢性效果,不断阻断肠胃平滑肌多巴胺受体作用,继而产生改善消化道功能的效果。但这类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长期大量应用易出现帕金森综合征,故建议小量、短期应用。
抗抑郁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四环类抗抑郁药物作用于多巴胺系统,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其中8-羟异戊噻平对多巴胺受体作用较为显著,作用类似于氟哌啶醇。
多巴胺枯竭药物 代表药物利血平是一种生物碱,具有降压效果;降压平是一种总生物碱制剂,降压效果相比起利血平较弱。二者结构作用基本相似,它们通过阻止囊泡摄取多巴胺而耗竭囊泡中的多巴胺,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第Ⅲ类钙拮抗剂 如西比灵、脑益嗪等药物均会选择性阻断钙离子过量内流。当它们用于脑血管收缩患者时,对内源性多巴胺具有显著阻止效果,在用药数周之后便会出现帕金森综合征。此外,氟桂利嗪所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占全部服用此类药物的19.96%左右。
抗心律失常药物 如乙胺碘呋酮会引起肌强直,由此推断出乙胺碘呋酮具有损害大脑基底节的不良反应。
临床为了避免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生,用药应有以下注意:1.避免同时使用抗抑郁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药物;2.尽可能避免使用引发帕金森综合征药物,必须使用时需注意从小剂量开始且不宜过长时间应用,用药后严密观察其表现;3.妇女和老年人群需谨慎用药。
总之,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症状与帕金森病类似,一般在给药后的120~180天出现症状,服药12个月以上者差异显著。但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预后总体良好,停用该药物之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继续应用则会使得临床症状加重。因此,早期正确识别并正确处置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部分恢复效果较慢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帕金森药物,但应尽量避免使用左旋多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