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玺印封泥文字零释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f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出《诸子徙信 燕赵玺印》和《秦封泥集存》两书,部分文字整理者未释,其中有不少未释字照片较为清楚,将其与同时代其他字形相比即可释出,如“叚阴”“成颠”“临汉丞印”“耤阳丞印”“寺宁丞印”“豸父乡印”等。
  关键词:古玺;封泥;战国文字;叚
  近出《诸子徙信 燕赵玺印—吴振文 胡立鹏藏战国玺印选》(以下简称《印选》)一书,①收录126枚戰国古玺,照片精美,印面清晰。刘瑞编著的《秦封泥集存》②(以下简称《集存》),收罗翔实,内容完备,拓本较清晰。两书释文基本可信,但仍有一些释文值得商榷,笔者读后有一些看法,特记于此,敬祈方家指正。
  1 叚阴
  《印选》第94页有印作,整理者释“陰”,第二字拓本不甚清晰,但照片较为清楚,字形可摹写作。
  第二字《印选》盖依原篆严格隶定,但将该字下部隶定为“止”,则可商榷。三晋玺印文字中的止旁多作,其下部曲笔从来没有与上部斜画连接的,故该字所从绝不是“止”。试看:
  ,《玺汇》3327
  ,《玺汇》1755
  可知该字从“刃”。
  想要解决该字的释读,需要先将“段”与“叚”字分清。先来看“段”字古文写法:
  (《玺汇》2945)
  (八年相邦铍,《集成》11681)
  (段金盖,《集成》3587)
  (段金尊,《集成》5863)
  《说文·殳部》:“段,椎物也。从殳,端省声。”许慎误认“段”为形声字,其古文字字形应分析为从“攴”,从“石”,会于石上锻打之义。③
  再来看“叚”字:
  (《玺汇》604)
  (克钟,《集成》207)
  (禹鼎,《集成》2833)
  (师?簋,《集成》4313)
  (上博三《周易》54)
  (清华一《皇门》6)
  (上博七《吴》7)
  (清华三《琴舞》4)
  《说文·又部》:“叚,借也。阙。古文叚。谭长说:叚如此。”《说文》对“叚”字的形体无说,其古文形体可分析为从“”“石”声,战国文字“”所从之“爪”形或又讹成“刀”和“刃”形,④或省“又”旁,颇多异体。
  《印选》第二字将“段”之上部“”与“叚”所从之“刃”旁杂糅在一起,以致难以区别。窃疑此字即“叚”,其左旁所从为“石”,右上所从“”应为“攴”旁之省。战国文字中从“攴”“又”常无别,故“”可看作“又”旁,其所从“刃”旁应为前述“爪”旁之讹。故印文此字应是将“”形所从“爪”与“又”上下颠倒,又将“爪”形讹为“刃”形所致。
  印文应读“叚阴”,应为姓名私玺。“叚”,《说文》段注:“古多借瑕为叚。晋士文伯名匃字伯瑕。楚阳匃,郑驷乞皆字子瑕。古名字相应。则瑕即叚也。《礼记》公肩假,《古今人表》作公肩瑕。《左传》瑕嘉平戎于王。《周礼》注作叚嘉。皆同音叚借。”《集韵·麻韵》:“叚,姓也。”知“叚”为“瑕”之借字,古有其姓。
  值得注意的是,“段”与“叚”字形或有讹混。三晋玺印货币中有如下文字:
  A.① B.② C.③
  整理者释A为“葭阳都”,B为“家阳司寇”,C为“家阳”三孔布。学者曾将B、C的“家”读为“葭”或“瑕”,并与战国时的“葭水”或“宁葭”联系起来。④
  据上文字形分析,A所谓的“葭”字下部实从“段”。若释“葮”字,于字形合,与文意却殊。我们将上述“葭阳”与“家阳”联系起来考虑,A类写法释“葭”应无误,只是其所从之“叚”被讹写成了“段”旁。
  2 成
  第164页有印作,《印选》释“成”,右字盖依原篆严格隶定,不知何字。
  《玺汇》2618有字作,与《印选》右字所从盖为一字。《玺汇》该字董珊先生认为从“首”,⑤何琳仪先生释为“”,并举《玺汇》中“”字作(2265)为证。⑥
  细审《印选》该印照片,该字下部似乎从“土”,实应是“止”旁之讹。上部应释“眞”。《说文·匕部》:“眞,僊人变形而登天也。从从目从。”其本从“鼎”“”声,因“”旁与“匕”旁相似,所以“”旁在战国文字中往往又演变为类似“匕”形,或进一步讹为“止”形,如:
  (《先秦编》137)
  (《货系》342)
  (清华五《厚父》6)
  (清华五《啻门》18)
  清华七《越公其事》简37有字作“”,整理者释作“”,读为“对”,认为“疑从绌声,读为‘对’,皆舌音物部”。石小力先生举《上博三·周易》简25“颠”作“”,认为简文该字与此类似,故改释为“缜”,⑦可从。
  战国文字中“鼎”旁常作“贝”旁,如:
  则:(《陶录》6·372·1)
   (上博一《缁衣》6)
  贞:(中山王鼎,《集成》2840)
   (《玺汇》363)
  诚如上,则《印选》该字可释“”,字可分析为从“辵”“眞”声,疑读“颠”,应是姓名私玺。
  3 临汉丞印
  《集存》1100页有封泥作,原载《中国封泥
  大系》⑧(以下简称《大系》)157页,《集存》释“□汉丞印”。首字应释“临”,其在秦文字中的写法如:
  《印典》一290
  《征存》384
  临,《说文·卧部》:“监临也。从卧品声。”秦汉文字中的“临”字上部所从人形常又省简作“亼”旁,如:
  《汇考》700
  《印典》二797
  综合整理读序和我们对“临”字的释读,印文可读为“临汉丞印”,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秦印文字字样常有作对角式,牛济普先生称之为“交错文”⑨;其二,秦时地名傍水者多有作“临+水名”之结构,如毗邻菑水的“临淄”、济水边的“临济”、洮河边的“临洮”、湘水边的“临湘”、黄河边的“临河”等。⑩   秦时设有“汉中郡”,其因汉水而名。《史记·秦本纪》:“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汉书·地理志》:“汉中郡,秦置。莽曰新成。属益州。”故“临汉”亦有可能是临靠汉水的一个地名,唐时有临汉县,属襄阳郡,亦临汉水。
  4 耤阳丞印
  《集存》1101有封泥作,原载《印风》149页,①《集存》释“□阳丞印”。首字左侧从“昔”,右侧似从耒,应为“耤”,其在秦文字中的写法如:
  《里耶》8-782
  《秦印编》78
  印文此字偏旁左右互换而已,古文字常见,此不赘述。
  印文“耤阳”疑读“昔阳”,春秋鼓国都,在今河北晋州市西。《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孔疏引刘炫说:“肥、鼓并在巨鹿昔阳,即是鼓都,在鲜虞之东南。”
  5 寺宁丞印
  《集存》1096页有一揭封泥,此封泥原载《大系》241页,《集存》第二字未释。第二字上部从“宀”,底部残泐但笔画仍可辨,应是“宁”字。秦汉文字中的“宁”字作:
  《征存》603·B
  《集林》84.4
  《秦汉印典》337
  秦封泥中常见“寺某丞印”,如“寺工”“寺从”“寺车”等,皆为秦官署名称。②寺工是指“秦时设立的制造兵器和国君或皇帝所用器物的工官机构”,③考古发掘的铭文多见,如五年相邦吕不韦戈(《集成》11380)、廿年寺工矛(《集成》11548)等。《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寺互”即“寺工”之讹。④寺从亦官署名,王辉先生认为寺从即《周礼》中的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官戒令,“为宫中侍御小臣”。寺车或为主造车辆的官署,或为侍从皇帝后车舆出行的官吏。寺某丞即寺某之副官。②
  宁,《说文》作“寍”,谓“安也。从宀,心在皿上。皿,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也”。段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左传》桓公十八年,“不敢宁居。”封泥寺宁应属秦时中央官署,具体职责待考。
  6 豸父乡印
  《集存》1099页有封泥作,此封泥原载《大系》411页,《集存》释“□父乡印”。首字右侧笔画漫漶不清,但上下部笔画仍可识别,字形或可处理作,应为“豸”。试看秦文字中的如下形体:
  狸:《睡·日乙》61 《张·算》35
  豹:《岳一·占》38 《秦印编》190
  豸,说文将其列为部首,谓“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段注:“古多叚豸为解廌之廌,以二字古同音也。廌与解古音同部。是以廌训解。《方言》曰:‘廌、解也。’《左传》:‘庶有豸乎。’《释文》作廌。引《方言》:‘廌、解也。’《正义》作豸。引《方言》:‘豸、解也。’今本《釋文》廌讹为鸠。今本《方言》廌讹为瘛。”“豸父”疑是地名,待考。
  附录:引书简称
  《玺汇》—《古玺汇编》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
  《先秦编》—《中国钱币大辞典·第一卷·先秦编》
  上博—《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清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货系》—《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一卷·先秦货币》
  《里耶》—《里耶秦简》
  《陶录》—《陶文图录》
  《征存》—《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
  《汇考》—《古玺汇考》
  《秦印编》—《秦印文字汇编》
  《集林》—《玺印集林》
  《湘印》—《湖南古代玺印》
  《补遗》—《汉印文字征补遗》
  《睡·日乙》—《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
  《张·算》—《张家山汉简·算数书》
  《岳一·占》—《岳麓书院藏秦简(一)·占梦书》
其他文献
摘 要:宋代瓷枕作为我国古代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文学等价值。宋金时期是山西瓷窑发展的鼎盛时期,近年来山西地区出土大量宋辽金时期瓷枕,形制多样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载体,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馆藏;瓷枕;赏析  枕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早在新石
摘 要:似山之形的博山炉在西汉中期横空出世。文章通过解构组成博山炉的祥瑞元素以及其他汉代建筑中的神秘色彩,可知星象构造与仙境模拟在两汉时期成为绝对主角。合乎星象即表现为受命于天,以彰显皇权神圣性和正统性;仙境再现,以期羽化成仙。这种追求是战国时期的神仙学说与两汉时期的图谶祥瑞引发的,表现为“炉镜即仙境”,即通过意象载体的预演一定会达到某种结果的迷信思想。  关键词:两汉时期;博山炉;仙境;星象;图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美术艺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文章将以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的菊花纹为例,阐述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样的象征意义,详细介绍明代官窑瓷器上菊花纹和清代官窑瓷器上菊花纹的细节内涵,从而对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的文化意义做出探究。  关键词:明清时期;官窑瓷器;菊花纹样  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便被赋予淡泊名利、坦荡无私
我的本科生老师们rn我是1993年从湖南考入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的,我们本科班一共24人,此外还有一个约旦留学生,本科班的导师是研究分类法的张燕飞.第一门课是袁琳老师讲读者工作,没有教材.第一学期开的必修课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黄宗忠老师的“图书馆学导论”,他的湖南娄底口音很重,虽然我是湖南人,仍然听着很费劲;不过只要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我基本能听懂.其他人就不确定了,有一个广东同学张凌,经常因为听不懂黄老师的课来问我,我也因此有点小得意.
期刊
摘 要:宋代金银器皿数量陡增、广布民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对南宋张同之墓出土的银扣金梅纹花口盏进行了年代考证,从器型、工艺、纹样等方面逐一研究,缩小年代范围,以期对其余出土窖藏金银器的断代提供佐证。  关键词:金银器;张同之;南宋;银扣金梅纹花口盏  通过对南宋银扣金梅纹花口盏的归纳分析和研究,从器型、工艺、纹样、题材等方面对此盏进行年代考证,以此扩展对南宋金银器器型、纹样、工艺、题材的理解
摘 要:文章以新发现的徽宗敕徐衡两道圣旨、汤修敬题《砚山徐氏宗谱》驸马衡公像赞、《砚山徐氏宗谱》《鸿庆居士集》以及《饶州府志》《江西通志》《乐平县志》《宋诗纪事补遗》等为佐证材料,从弃文从武丙戌科武举殿试武状元、东南大水赈救兴国奉法承令特授武翼郎、晋封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通报效法赈济经验、爱民之吏不惜爵赏两尚皇姬升帝眷、调广东提刑单人匹马降刘隆改提京西保甲、转康州防御使致仕高宗御赐仁者寿六个方面,深
摘 要:广元千佛崖造像在四川地区佛教造像中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肇始于魏晋时期,吸收隋朝遗风,在唐朝达至鼎盛状态,至唐中兴年间造像之风渐息。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并结合窟龛形制与佛像的风格样式、造型等特征,可将其风格的演变划分为贞观之治:遗风之下的“一枝独秀”;永徽之治:成长之中的“二卿佳人”;开元盛世:崖壁之上的“卓绝千古”;会昌中兴:劫难之后的“九九归一”共四个时期。  关键词:广元;千佛崖
摘 要:三国归晋后,司马氏称王于天下。然太康之治后,西晋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发生更不断动摇着西晋立国之根基。在王朝不可避免地由盛转衰之时,往往不乏忠义之士挺身而出以毁家纾难,嵇绍是竹林名士嵇康之子,虽然其父耻于与司马氏为伍,但他本人却在八王之乱中因护卫晋惠帝司马衷而亡。文章尝试探究嵇绍世系及其交际圈并力求尽可能还原嵇侍中之历史形象,以期从西晋末年家族和社会的联系之中获得一些感悟。
摘 要: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晏子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高密人,其智慧、品德、言行在高密这方土地上几千年来遗风犹存,影响了高密人的方方面面。高密人民对这位家乡先贤也是推崇备至,大力发展弘扬晏子文化,以晏子精神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晏子;高密;影响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史记·管晏列传》载:“晏平仲婴者,
摘 要:壁画是历史上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主要指的是描绘在各种建筑物的墙壁上或者天花板上的图画。山西省拥有丰富的壁画资源,而潜藏在山西壁画中的服饰元素也成了当今人们研究壁画风格特征和价值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这些壁画人物的服饰探究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来自历史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能感受到其折射出来的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时代内涵。文章针对多福寺、公主寺内明代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对其形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