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出《诸子徙信 燕赵玺印》和《秦封泥集存》两书,部分文字整理者未释,其中有不少未释字照片较为清楚,将其与同时代其他字形相比即可释出,如“叚阴”“成颠”“临汉丞印”“耤阳丞印”“寺宁丞印”“豸父乡印”等。
关键词:古玺;封泥;战国文字;叚
近出《诸子徙信 燕赵玺印—吴振文 胡立鹏藏战国玺印选》(以下简称《印选》)一书,①收录126枚戰国古玺,照片精美,印面清晰。刘瑞编著的《秦封泥集存》②(以下简称《集存》),收罗翔实,内容完备,拓本较清晰。两书释文基本可信,但仍有一些释文值得商榷,笔者读后有一些看法,特记于此,敬祈方家指正。
1 叚阴
《印选》第94页有印作,整理者释“陰”,第二字拓本不甚清晰,但照片较为清楚,字形可摹写作。
第二字《印选》盖依原篆严格隶定,但将该字下部隶定为“止”,则可商榷。三晋玺印文字中的止旁多作,其下部曲笔从来没有与上部斜画连接的,故该字所从绝不是“止”。试看:
,《玺汇》3327
,《玺汇》1755
可知该字从“刃”。
想要解决该字的释读,需要先将“段”与“叚”字分清。先来看“段”字古文写法:
(《玺汇》2945)
(八年相邦铍,《集成》11681)
(段金盖,《集成》3587)
(段金尊,《集成》5863)
《说文·殳部》:“段,椎物也。从殳,端省声。”许慎误认“段”为形声字,其古文字字形应分析为从“攴”,从“石”,会于石上锻打之义。③
再来看“叚”字:
(《玺汇》604)
(克钟,《集成》207)
(禹鼎,《集成》2833)
(师?簋,《集成》4313)
(上博三《周易》54)
(清华一《皇门》6)
(上博七《吴》7)
(清华三《琴舞》4)
《说文·又部》:“叚,借也。阙。古文叚。谭长说:叚如此。”《说文》对“叚”字的形体无说,其古文形体可分析为从“”“石”声,战国文字“”所从之“爪”形或又讹成“刀”和“刃”形,④或省“又”旁,颇多异体。
《印选》第二字将“段”之上部“”与“叚”所从之“刃”旁杂糅在一起,以致难以区别。窃疑此字即“叚”,其左旁所从为“石”,右上所从“”应为“攴”旁之省。战国文字中从“攴”“又”常无别,故“”可看作“又”旁,其所从“刃”旁应为前述“爪”旁之讹。故印文此字应是将“”形所从“爪”与“又”上下颠倒,又将“爪”形讹为“刃”形所致。
印文应读“叚阴”,应为姓名私玺。“叚”,《说文》段注:“古多借瑕为叚。晋士文伯名匃字伯瑕。楚阳匃,郑驷乞皆字子瑕。古名字相应。则瑕即叚也。《礼记》公肩假,《古今人表》作公肩瑕。《左传》瑕嘉平戎于王。《周礼》注作叚嘉。皆同音叚借。”《集韵·麻韵》:“叚,姓也。”知“叚”为“瑕”之借字,古有其姓。
值得注意的是,“段”与“叚”字形或有讹混。三晋玺印货币中有如下文字:
A.① B.② C.③
整理者释A为“葭阳都”,B为“家阳司寇”,C为“家阳”三孔布。学者曾将B、C的“家”读为“葭”或“瑕”,并与战国时的“葭水”或“宁葭”联系起来。④
据上文字形分析,A所谓的“葭”字下部实从“段”。若释“葮”字,于字形合,与文意却殊。我们将上述“葭阳”与“家阳”联系起来考虑,A类写法释“葭”应无误,只是其所从之“叚”被讹写成了“段”旁。
2 成
第164页有印作,《印选》释“成”,右字盖依原篆严格隶定,不知何字。
《玺汇》2618有字作,与《印选》右字所从盖为一字。《玺汇》该字董珊先生认为从“首”,⑤何琳仪先生释为“”,并举《玺汇》中“”字作(2265)为证。⑥
细审《印选》该印照片,该字下部似乎从“土”,实应是“止”旁之讹。上部应释“眞”。《说文·匕部》:“眞,僊人变形而登天也。从从目从。”其本从“鼎”“”声,因“”旁与“匕”旁相似,所以“”旁在战国文字中往往又演变为类似“匕”形,或进一步讹为“止”形,如:
(《先秦编》137)
(《货系》342)
(清华五《厚父》6)
(清华五《啻门》18)
清华七《越公其事》简37有字作“”,整理者释作“”,读为“对”,认为“疑从绌声,读为‘对’,皆舌音物部”。石小力先生举《上博三·周易》简25“颠”作“”,认为简文该字与此类似,故改释为“缜”,⑦可从。
战国文字中“鼎”旁常作“贝”旁,如:
则:(《陶录》6·372·1)
(上博一《缁衣》6)
贞:(中山王鼎,《集成》2840)
(《玺汇》363)
诚如上,则《印选》该字可释“”,字可分析为从“辵”“眞”声,疑读“颠”,应是姓名私玺。
3 临汉丞印
《集存》1100页有封泥作,原载《中国封泥
大系》⑧(以下简称《大系》)157页,《集存》释“□汉丞印”。首字应释“临”,其在秦文字中的写法如:
《印典》一290
《征存》384
临,《说文·卧部》:“监临也。从卧品声。”秦汉文字中的“临”字上部所从人形常又省简作“亼”旁,如:
《汇考》700
《印典》二797
综合整理读序和我们对“临”字的释读,印文可读为“临汉丞印”,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秦印文字字样常有作对角式,牛济普先生称之为“交错文”⑨;其二,秦时地名傍水者多有作“临+水名”之结构,如毗邻菑水的“临淄”、济水边的“临济”、洮河边的“临洮”、湘水边的“临湘”、黄河边的“临河”等。⑩ 秦时设有“汉中郡”,其因汉水而名。《史记·秦本纪》:“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汉书·地理志》:“汉中郡,秦置。莽曰新成。属益州。”故“临汉”亦有可能是临靠汉水的一个地名,唐时有临汉县,属襄阳郡,亦临汉水。
4 耤阳丞印
《集存》1101有封泥作,原载《印风》149页,①《集存》释“□阳丞印”。首字左侧从“昔”,右侧似从耒,应为“耤”,其在秦文字中的写法如:
《里耶》8-782
《秦印编》78
印文此字偏旁左右互换而已,古文字常见,此不赘述。
印文“耤阳”疑读“昔阳”,春秋鼓国都,在今河北晋州市西。《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孔疏引刘炫说:“肥、鼓并在巨鹿昔阳,即是鼓都,在鲜虞之东南。”
5 寺宁丞印
《集存》1096页有一揭封泥,此封泥原载《大系》241页,《集存》第二字未释。第二字上部从“宀”,底部残泐但笔画仍可辨,应是“宁”字。秦汉文字中的“宁”字作:
《征存》603·B
《集林》84.4
《秦汉印典》337
秦封泥中常见“寺某丞印”,如“寺工”“寺从”“寺车”等,皆为秦官署名称。②寺工是指“秦时设立的制造兵器和国君或皇帝所用器物的工官机构”,③考古发掘的铭文多见,如五年相邦吕不韦戈(《集成》11380)、廿年寺工矛(《集成》11548)等。《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寺互”即“寺工”之讹。④寺从亦官署名,王辉先生认为寺从即《周礼》中的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官戒令,“为宫中侍御小臣”。寺车或为主造车辆的官署,或为侍从皇帝后车舆出行的官吏。寺某丞即寺某之副官。②
宁,《说文》作“寍”,谓“安也。从宀,心在皿上。皿,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也”。段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左传》桓公十八年,“不敢宁居。”封泥寺宁应属秦时中央官署,具体职责待考。
6 豸父乡印
《集存》1099页有封泥作,此封泥原载《大系》411页,《集存》释“□父乡印”。首字右侧笔画漫漶不清,但上下部笔画仍可识别,字形或可处理作,应为“豸”。试看秦文字中的如下形体:
狸:《睡·日乙》61 《张·算》35
豹:《岳一·占》38 《秦印编》190
豸,说文将其列为部首,谓“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段注:“古多叚豸为解廌之廌,以二字古同音也。廌与解古音同部。是以廌训解。《方言》曰:‘廌、解也。’《左传》:‘庶有豸乎。’《释文》作廌。引《方言》:‘廌、解也。’《正义》作豸。引《方言》:‘豸、解也。’今本《釋文》廌讹为鸠。今本《方言》廌讹为瘛。”“豸父”疑是地名,待考。
附录:引书简称
《玺汇》—《古玺汇编》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
《先秦编》—《中国钱币大辞典·第一卷·先秦编》
上博—《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清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货系》—《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一卷·先秦货币》
《里耶》—《里耶秦简》
《陶录》—《陶文图录》
《征存》—《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
《汇考》—《古玺汇考》
《秦印编》—《秦印文字汇编》
《集林》—《玺印集林》
《湘印》—《湖南古代玺印》
《补遗》—《汉印文字征补遗》
《睡·日乙》—《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
《张·算》—《张家山汉简·算数书》
《岳一·占》—《岳麓书院藏秦简(一)·占梦书》
关键词:古玺;封泥;战国文字;叚
近出《诸子徙信 燕赵玺印—吴振文 胡立鹏藏战国玺印选》(以下简称《印选》)一书,①收录126枚戰国古玺,照片精美,印面清晰。刘瑞编著的《秦封泥集存》②(以下简称《集存》),收罗翔实,内容完备,拓本较清晰。两书释文基本可信,但仍有一些释文值得商榷,笔者读后有一些看法,特记于此,敬祈方家指正。
1 叚阴
《印选》第94页有印作,整理者释“陰”,第二字拓本不甚清晰,但照片较为清楚,字形可摹写作。
第二字《印选》盖依原篆严格隶定,但将该字下部隶定为“止”,则可商榷。三晋玺印文字中的止旁多作,其下部曲笔从来没有与上部斜画连接的,故该字所从绝不是“止”。试看:
,《玺汇》3327
,《玺汇》1755
可知该字从“刃”。
想要解决该字的释读,需要先将“段”与“叚”字分清。先来看“段”字古文写法:
(《玺汇》2945)
(八年相邦铍,《集成》11681)
(段金盖,《集成》3587)
(段金尊,《集成》5863)
《说文·殳部》:“段,椎物也。从殳,端省声。”许慎误认“段”为形声字,其古文字字形应分析为从“攴”,从“石”,会于石上锻打之义。③
再来看“叚”字:
(《玺汇》604)
(克钟,《集成》207)
(禹鼎,《集成》2833)
(师?簋,《集成》4313)
(上博三《周易》54)
(清华一《皇门》6)
(上博七《吴》7)
(清华三《琴舞》4)
《说文·又部》:“叚,借也。阙。古文叚。谭长说:叚如此。”《说文》对“叚”字的形体无说,其古文形体可分析为从“”“石”声,战国文字“”所从之“爪”形或又讹成“刀”和“刃”形,④或省“又”旁,颇多异体。
《印选》第二字将“段”之上部“”与“叚”所从之“刃”旁杂糅在一起,以致难以区别。窃疑此字即“叚”,其左旁所从为“石”,右上所从“”应为“攴”旁之省。战国文字中从“攴”“又”常无别,故“”可看作“又”旁,其所从“刃”旁应为前述“爪”旁之讹。故印文此字应是将“”形所从“爪”与“又”上下颠倒,又将“爪”形讹为“刃”形所致。
印文应读“叚阴”,应为姓名私玺。“叚”,《说文》段注:“古多借瑕为叚。晋士文伯名匃字伯瑕。楚阳匃,郑驷乞皆字子瑕。古名字相应。则瑕即叚也。《礼记》公肩假,《古今人表》作公肩瑕。《左传》瑕嘉平戎于王。《周礼》注作叚嘉。皆同音叚借。”《集韵·麻韵》:“叚,姓也。”知“叚”为“瑕”之借字,古有其姓。
值得注意的是,“段”与“叚”字形或有讹混。三晋玺印货币中有如下文字:
A.① B.② C.③
整理者释A为“葭阳都”,B为“家阳司寇”,C为“家阳”三孔布。学者曾将B、C的“家”读为“葭”或“瑕”,并与战国时的“葭水”或“宁葭”联系起来。④
据上文字形分析,A所谓的“葭”字下部实从“段”。若释“葮”字,于字形合,与文意却殊。我们将上述“葭阳”与“家阳”联系起来考虑,A类写法释“葭”应无误,只是其所从之“叚”被讹写成了“段”旁。
2 成
第164页有印作,《印选》释“成”,右字盖依原篆严格隶定,不知何字。
《玺汇》2618有字作,与《印选》右字所从盖为一字。《玺汇》该字董珊先生认为从“首”,⑤何琳仪先生释为“”,并举《玺汇》中“”字作(2265)为证。⑥
细审《印选》该印照片,该字下部似乎从“土”,实应是“止”旁之讹。上部应释“眞”。《说文·匕部》:“眞,僊人变形而登天也。从从目从。”其本从“鼎”“”声,因“”旁与“匕”旁相似,所以“”旁在战国文字中往往又演变为类似“匕”形,或进一步讹为“止”形,如:
(《先秦编》137)
(《货系》342)
(清华五《厚父》6)
(清华五《啻门》18)
清华七《越公其事》简37有字作“”,整理者释作“”,读为“对”,认为“疑从绌声,读为‘对’,皆舌音物部”。石小力先生举《上博三·周易》简25“颠”作“”,认为简文该字与此类似,故改释为“缜”,⑦可从。
战国文字中“鼎”旁常作“贝”旁,如:
则:(《陶录》6·372·1)
(上博一《缁衣》6)
贞:(中山王鼎,《集成》2840)
(《玺汇》363)
诚如上,则《印选》该字可释“”,字可分析为从“辵”“眞”声,疑读“颠”,应是姓名私玺。
3 临汉丞印
《集存》1100页有封泥作,原载《中国封泥
大系》⑧(以下简称《大系》)157页,《集存》释“□汉丞印”。首字应释“临”,其在秦文字中的写法如:
《印典》一290
《征存》384
临,《说文·卧部》:“监临也。从卧品声。”秦汉文字中的“临”字上部所从人形常又省简作“亼”旁,如:
《汇考》700
《印典》二797
综合整理读序和我们对“临”字的释读,印文可读为“临汉丞印”,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秦印文字字样常有作对角式,牛济普先生称之为“交错文”⑨;其二,秦时地名傍水者多有作“临+水名”之结构,如毗邻菑水的“临淄”、济水边的“临济”、洮河边的“临洮”、湘水边的“临湘”、黄河边的“临河”等。⑩ 秦时设有“汉中郡”,其因汉水而名。《史记·秦本纪》:“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汉书·地理志》:“汉中郡,秦置。莽曰新成。属益州。”故“临汉”亦有可能是临靠汉水的一个地名,唐时有临汉县,属襄阳郡,亦临汉水。
4 耤阳丞印
《集存》1101有封泥作,原载《印风》149页,①《集存》释“□阳丞印”。首字左侧从“昔”,右侧似从耒,应为“耤”,其在秦文字中的写法如:
《里耶》8-782
《秦印编》78
印文此字偏旁左右互换而已,古文字常见,此不赘述。
印文“耤阳”疑读“昔阳”,春秋鼓国都,在今河北晋州市西。《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孔疏引刘炫说:“肥、鼓并在巨鹿昔阳,即是鼓都,在鲜虞之东南。”
5 寺宁丞印
《集存》1096页有一揭封泥,此封泥原载《大系》241页,《集存》第二字未释。第二字上部从“宀”,底部残泐但笔画仍可辨,应是“宁”字。秦汉文字中的“宁”字作:
《征存》603·B
《集林》84.4
《秦汉印典》337
秦封泥中常见“寺某丞印”,如“寺工”“寺从”“寺车”等,皆为秦官署名称。②寺工是指“秦时设立的制造兵器和国君或皇帝所用器物的工官机构”,③考古发掘的铭文多见,如五年相邦吕不韦戈(《集成》11380)、廿年寺工矛(《集成》11548)等。《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寺互”即“寺工”之讹。④寺从亦官署名,王辉先生认为寺从即《周礼》中的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官戒令,“为宫中侍御小臣”。寺车或为主造车辆的官署,或为侍从皇帝后车舆出行的官吏。寺某丞即寺某之副官。②
宁,《说文》作“寍”,谓“安也。从宀,心在皿上。皿,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也”。段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左传》桓公十八年,“不敢宁居。”封泥寺宁应属秦时中央官署,具体职责待考。
6 豸父乡印
《集存》1099页有封泥作,此封泥原载《大系》411页,《集存》释“□父乡印”。首字右侧笔画漫漶不清,但上下部笔画仍可识别,字形或可处理作,应为“豸”。试看秦文字中的如下形体:
狸:《睡·日乙》61 《张·算》35
豹:《岳一·占》38 《秦印编》190
豸,说文将其列为部首,谓“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段注:“古多叚豸为解廌之廌,以二字古同音也。廌与解古音同部。是以廌训解。《方言》曰:‘廌、解也。’《左传》:‘庶有豸乎。’《释文》作廌。引《方言》:‘廌、解也。’《正义》作豸。引《方言》:‘豸、解也。’今本《釋文》廌讹为鸠。今本《方言》廌讹为瘛。”“豸父”疑是地名,待考。
附录:引书简称
《玺汇》—《古玺汇编》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
《先秦编》—《中国钱币大辞典·第一卷·先秦编》
上博—《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清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货系》—《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一卷·先秦货币》
《里耶》—《里耶秦简》
《陶录》—《陶文图录》
《征存》—《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
《汇考》—《古玺汇考》
《秦印编》—《秦印文字汇编》
《集林》—《玺印集林》
《湘印》—《湖南古代玺印》
《补遗》—《汉印文字征补遗》
《睡·日乙》—《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
《张·算》—《张家山汉简·算数书》
《岳一·占》—《岳麓书院藏秦简(一)·占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