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丑角的晨歌》是拉威尔钢琴组曲《镜子》中的第四首。曲中典型的印象派和声效果以及鲜明的西班牙音乐节奏是此曲大放异彩的重要之处。本文就风格特征、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诸方面进行了简略的探析。
关键词:《丑角的晨歌》 风格特征 曲式结构 演奏技巧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创作初期受到了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的影响,在创作风格上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与德彪西的相似性。德彪西追求以和声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印象主义绘画中朦胧的效果给拉威尔很大启发,他也开始在创作中表现视觉与听觉的贯通感受。但是,拉威尔早期创作并不能说是对德彪西印象主义的盲目模仿追随,在结构、旋律等方面,拉威尔坚持走自己的风格,他在结构上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在旋律上要求线条明确,主题旋律不同于德彪西的零碎的动机,主题较为完整;在速度处理上坚持准确按照节拍速度演奏,而非德彪西在速度上允许有范围内的伸缩变化以求表现出模糊朦胧的意境。斯特拉文斯基戏谑地称他是“瑞士的钟表匠”。
后期创作中,拉威尔更偏向完整的音乐旋律,抛弃零散的片段音乐旋律。除了走“拉威尔式”的创作特征,他还将大量传统音乐纳入囊中。肖邦、李斯特、韦伯、柏辽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人就成为了他的养分。同时,拉威尔的创作中,还对民间音乐的素材加以运用,印尼、印度的音调与节奏,希腊的民歌,吉普赛人狂放热情的音乐,还有他母亲的故乡西班牙的音乐,都借来丰富自己音乐的表现力。这些来自各方面的材料融成了拉威尔所特有的风格:将属于现代的自由的乐思糅合进古典规整的结构、捕捉瞬间色彩的音乐描绘加上异国民间音乐的素材,在他别具匠心的创作下所勾勒出的音乐线条,最终幻化成拉威尔的个人标志。
总的来说,拉威尔创作风格的建立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吸收多种民间音乐,加上他与众不同的创作力,形成如同瑞士钟表一样外型绚丽夺目机芯精细规整的音乐。
《丑角的晨歌》是拉威尔镜子组曲中的第四首,组曲中的五首作品标题都没有反映出与镜子的联系。笔者认为这是具有拉威尔特色的印象主义风格,即表现了“具象”的事物和“抽象”意境的结合。人们常常说“心如明镜”,那么这五首作品均可作为“心境”里的印象。《夜间飞蛾》和《忧郁鸟》是描写动物,《海上孤舟》和《幽谷钟声》是描写景象,《丑角的晨歌》则是描写人物。飞蛾寻找火焰,小鸟啼鸣,钟声,海水的千变万化等等都是对事物的瞬间描绘引伸出整体的意境,把“光线能表现音乐的明暗对比,色彩能表现音乐的瞬息万变”发挥的淋漓尽致。
《丑角的晨歌》曲中描写小丑步履蹒跚形象的首段具有明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音乐的风格,平行三度的刮奏表现小丑摸爬滚打的形象,小二度的音程表现小丑走路一蹦一跳的姿态;中段以朗诵般的音调着重表现了小丑哀伤的内心情感,感慨自己命运的悲哀,旋律中充满了哀伤叹息之情;最后音乐回到丑角幽默滑稽,充满活力的形象中,热烈的结束了全曲。
乐曲的整体结构是缩减的复三部曲式:
首部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单三部曲式”也称“三段体”,由三个结构大体相等、音乐内容同等重要的乐段组成,第三乐段再现或变化再现第一乐段,第二乐段有着程度不同的对比。曲式标记为 “A+B+A(A')”。三部曲式来自于对二部曲式的变化发展 ,是器乐作品中常用的曲式形式。1-42小节是A段,旋律具有西班牙风格,节奏上亦吸收了西班牙民间舞蹈的节奏创作而成,调性由d小调到降B大调再到降D大调,开始两小节,低音旋律是d为主音的弗里几亚调式以各种复合和弦的方式出现,这突出表现了西班牙狂放热烈的舞蹈特征。拉威尔把主旋律的重音标记成类似二拍子的节奏,描绘小丑走路时的状态,生动形象,画面感强烈。
43-57小节是B段,快速同音轮指表现拨弦效果,两个八度内的音阶上下跑动给曲子赋予动感,表现小丑多次摔倒翻滚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这一段的基本调性为E大调。
58-70小节则是再现段A1,对主题的再次强调说明小丑是马戏团演出的焦点人物,这里就好像小丑的再次出场,将首部的旋律线条推起来,同时表达首部将告一段落。
58-66小节中,拉威尔将九和弦与十一和弦运用于Ⅱ9-Ⅴ11-Ⅰ的和声进行,让高叠和旋具有了功能属性。简短的再次强调A段主部主题,调性为D大调。
首部结构规整,更偏向奏鸣曲式的结构,旋律突出,伴奏织体表现出舞蹈性,在印象派作曲家中较为少见。和声运用就表现出了作曲家的印象派风格,九度和弦等高叠和弦充斥全曲,听觉上缺少的和协感恰恰说明了小丑异于常人之处。
中部是一个结构较为自由的段落,是由三段组成的多段并列曲式,变化重复了后两个乐段。副部主题是旋律迂回向下进行的,整体表现出沮丧、哀伤、忧郁的感觉。小丑在舞台上虽是观众所喜爱的角色,但夸张的面具下是表演者真实的内心。在此段,拉威尔是通过对小丑内心的描写向他的好友表达某种相似的情感,同时表达上文中提到的“心境”效果。调性为b小调到a小调到G大调再到升F大调。
106-125小节里,低声部和声持续,上方不协和音响依然进行,给乐曲增添了神秘朦胧的效果。之后是抒情旋律与舞曲式的旋律交替重复进行,形成对比鲜明的两个材料,表现出小丑内心情绪的跌宕起伏;向上不断跳进的重复音型和逐渐模进向下的织体表达了光影交错的意境。
中部音乐在和声运用中充分发挥印象派的风格,丑角两次内心情绪的起伏的段落在和声上多次变化,将印象派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似乎都能看到出现了闪闪发光的画面。
再现部是首部的变化再现,175-180小节出现了三度的双音“刮奏”(gliss),给乐曲增添了华丽绚烂的效果。体现小丑又回到舞台上充满活力的状态。200小节左手带出柔和的旋律,201小节的左手旋律模仿男子深沉的歌声。在缩减的再现之后有一顿节奏清晰旋律分明的尾声,尾声的调式变化给人意外惊喜。基本调式为D大调。
最后的再现部无疑将全曲推至高潮,结构仍旧规整,和声运用更加激烈,表现出小丑或者说是作者想要抒发出的丰富内心情感 。最后用逐渐加速的节奏与爆发式的弹奏技巧辉煌结束全曲,情感表达更加充沛。与德彪西轻柔的触键相比,拉威尔的作品表达更具爆发性,触键力度较大。
《丑角的晨歌》是拉威尔后期的作品,通过分析可看出拉威尔继承了古典和浪漫派的传统曲式结构,要求精准不允许有任何节奏上的误差;打破了传统和声运用,将他丰富的情感加进具有强烈色彩的和弦中,这就是拉威尔的独特风格。乐曲中出现的三全音调式、高叠和弦的运用和二度和音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标志,但是曲式结构却使用复三部曲式,预示着拉威尔后期的风格发展。不单是《丑角的晨歌》、《镜子》组曲每一首都强烈的表现出了拉威尔的个人创作风格,表现出了拉威尔将印象主义与古典风格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万艳.自由羽翼下的印象之美——拉威尔《丑角的晨歌》赏析[J].歌海,2009,(03).
[2]陈明礼.三部曲式及其演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关键词:《丑角的晨歌》 风格特征 曲式结构 演奏技巧
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创作初期受到了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的影响,在创作风格上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与德彪西的相似性。德彪西追求以和声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印象主义绘画中朦胧的效果给拉威尔很大启发,他也开始在创作中表现视觉与听觉的贯通感受。但是,拉威尔早期创作并不能说是对德彪西印象主义的盲目模仿追随,在结构、旋律等方面,拉威尔坚持走自己的风格,他在结构上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在旋律上要求线条明确,主题旋律不同于德彪西的零碎的动机,主题较为完整;在速度处理上坚持准确按照节拍速度演奏,而非德彪西在速度上允许有范围内的伸缩变化以求表现出模糊朦胧的意境。斯特拉文斯基戏谑地称他是“瑞士的钟表匠”。
后期创作中,拉威尔更偏向完整的音乐旋律,抛弃零散的片段音乐旋律。除了走“拉威尔式”的创作特征,他还将大量传统音乐纳入囊中。肖邦、李斯特、韦伯、柏辽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人就成为了他的养分。同时,拉威尔的创作中,还对民间音乐的素材加以运用,印尼、印度的音调与节奏,希腊的民歌,吉普赛人狂放热情的音乐,还有他母亲的故乡西班牙的音乐,都借来丰富自己音乐的表现力。这些来自各方面的材料融成了拉威尔所特有的风格:将属于现代的自由的乐思糅合进古典规整的结构、捕捉瞬间色彩的音乐描绘加上异国民间音乐的素材,在他别具匠心的创作下所勾勒出的音乐线条,最终幻化成拉威尔的个人标志。
总的来说,拉威尔创作风格的建立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吸收多种民间音乐,加上他与众不同的创作力,形成如同瑞士钟表一样外型绚丽夺目机芯精细规整的音乐。
《丑角的晨歌》是拉威尔镜子组曲中的第四首,组曲中的五首作品标题都没有反映出与镜子的联系。笔者认为这是具有拉威尔特色的印象主义风格,即表现了“具象”的事物和“抽象”意境的结合。人们常常说“心如明镜”,那么这五首作品均可作为“心境”里的印象。《夜间飞蛾》和《忧郁鸟》是描写动物,《海上孤舟》和《幽谷钟声》是描写景象,《丑角的晨歌》则是描写人物。飞蛾寻找火焰,小鸟啼鸣,钟声,海水的千变万化等等都是对事物的瞬间描绘引伸出整体的意境,把“光线能表现音乐的明暗对比,色彩能表现音乐的瞬息万变”发挥的淋漓尽致。
《丑角的晨歌》曲中描写小丑步履蹒跚形象的首段具有明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音乐的风格,平行三度的刮奏表现小丑摸爬滚打的形象,小二度的音程表现小丑走路一蹦一跳的姿态;中段以朗诵般的音调着重表现了小丑哀伤的内心情感,感慨自己命运的悲哀,旋律中充满了哀伤叹息之情;最后音乐回到丑角幽默滑稽,充满活力的形象中,热烈的结束了全曲。
乐曲的整体结构是缩减的复三部曲式:
首部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单三部曲式”也称“三段体”,由三个结构大体相等、音乐内容同等重要的乐段组成,第三乐段再现或变化再现第一乐段,第二乐段有着程度不同的对比。曲式标记为 “A+B+A(A')”。三部曲式来自于对二部曲式的变化发展 ,是器乐作品中常用的曲式形式。1-42小节是A段,旋律具有西班牙风格,节奏上亦吸收了西班牙民间舞蹈的节奏创作而成,调性由d小调到降B大调再到降D大调,开始两小节,低音旋律是d为主音的弗里几亚调式以各种复合和弦的方式出现,这突出表现了西班牙狂放热烈的舞蹈特征。拉威尔把主旋律的重音标记成类似二拍子的节奏,描绘小丑走路时的状态,生动形象,画面感强烈。
43-57小节是B段,快速同音轮指表现拨弦效果,两个八度内的音阶上下跑动给曲子赋予动感,表现小丑多次摔倒翻滚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这一段的基本调性为E大调。
58-70小节则是再现段A1,对主题的再次强调说明小丑是马戏团演出的焦点人物,这里就好像小丑的再次出场,将首部的旋律线条推起来,同时表达首部将告一段落。
58-66小节中,拉威尔将九和弦与十一和弦运用于Ⅱ9-Ⅴ11-Ⅰ的和声进行,让高叠和旋具有了功能属性。简短的再次强调A段主部主题,调性为D大调。
首部结构规整,更偏向奏鸣曲式的结构,旋律突出,伴奏织体表现出舞蹈性,在印象派作曲家中较为少见。和声运用就表现出了作曲家的印象派风格,九度和弦等高叠和弦充斥全曲,听觉上缺少的和协感恰恰说明了小丑异于常人之处。
中部是一个结构较为自由的段落,是由三段组成的多段并列曲式,变化重复了后两个乐段。副部主题是旋律迂回向下进行的,整体表现出沮丧、哀伤、忧郁的感觉。小丑在舞台上虽是观众所喜爱的角色,但夸张的面具下是表演者真实的内心。在此段,拉威尔是通过对小丑内心的描写向他的好友表达某种相似的情感,同时表达上文中提到的“心境”效果。调性为b小调到a小调到G大调再到升F大调。
106-125小节里,低声部和声持续,上方不协和音响依然进行,给乐曲增添了神秘朦胧的效果。之后是抒情旋律与舞曲式的旋律交替重复进行,形成对比鲜明的两个材料,表现出小丑内心情绪的跌宕起伏;向上不断跳进的重复音型和逐渐模进向下的织体表达了光影交错的意境。
中部音乐在和声运用中充分发挥印象派的风格,丑角两次内心情绪的起伏的段落在和声上多次变化,将印象派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似乎都能看到出现了闪闪发光的画面。
再现部是首部的变化再现,175-180小节出现了三度的双音“刮奏”(gliss),给乐曲增添了华丽绚烂的效果。体现小丑又回到舞台上充满活力的状态。200小节左手带出柔和的旋律,201小节的左手旋律模仿男子深沉的歌声。在缩减的再现之后有一顿节奏清晰旋律分明的尾声,尾声的调式变化给人意外惊喜。基本调式为D大调。
最后的再现部无疑将全曲推至高潮,结构仍旧规整,和声运用更加激烈,表现出小丑或者说是作者想要抒发出的丰富内心情感 。最后用逐渐加速的节奏与爆发式的弹奏技巧辉煌结束全曲,情感表达更加充沛。与德彪西轻柔的触键相比,拉威尔的作品表达更具爆发性,触键力度较大。
《丑角的晨歌》是拉威尔后期的作品,通过分析可看出拉威尔继承了古典和浪漫派的传统曲式结构,要求精准不允许有任何节奏上的误差;打破了传统和声运用,将他丰富的情感加进具有强烈色彩的和弦中,这就是拉威尔的独特风格。乐曲中出现的三全音调式、高叠和弦的运用和二度和音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标志,但是曲式结构却使用复三部曲式,预示着拉威尔后期的风格发展。不单是《丑角的晨歌》、《镜子》组曲每一首都强烈的表现出了拉威尔的个人创作风格,表现出了拉威尔将印象主义与古典风格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万艳.自由羽翼下的印象之美——拉威尔《丑角的晨歌》赏析[J].歌海,2009,(03).
[2]陈明礼.三部曲式及其演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