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各地方的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作了较大的调整. 初高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在客观上又依赖于教师的引导. 要有效缩短初、高中数学衔接间的适应期,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加强衔接教学. 本文试图从背景和现状入手,探索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初高中 数学 衔接 对策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 为此,笔者结合高一实际,对初高中分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全面提高高一数学教学质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初高中数学差异的分析
1. 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刚踏进高中校园的高一新生来讲,眼前的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 学生由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然有些学生会产生松懈心理,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有高中数学难学的印象,其实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 初高中教学内涵存在两大差异
(1) 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由直观的到抽象的).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面几何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至于立体几何,也只能依靠要求较低的零散的立体几何知识来呈现,想象能力较差. 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 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与变换思想、划分与讨论思想. 这些虽然在初中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在高中教学中才能充分反映出来.
(2)知识体系的差异(初高中的跨度太大,人为造成的不衔接). 随着这几年新教材的改革,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了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使相当一部分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陷入了困境,认为数学高不可攀,不可接近.
3. 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 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 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的有效措施
1. 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 搞好入学教育. 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 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 了解学生数学基础,合理规划课堂教学.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3) 加强初高中教师的学术交流.加强学习高中新课标,深入研究教材,排查“盲区”要到位,作好学生知识衔接.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明确各知识点. 全面掌握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加强初高中教师的学术交流,为初高中教师提供相互听课、评课、座谈的机会. 加强学法指导的教学,并时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请初中参加过课改的老师就初中课改情况及初中学法特点进行专题讲座.
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1)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 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2)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知识衔接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 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 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 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积极培养. 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 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5) 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 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 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4. 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高中的良好衔接
(1) 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搞好初高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 我们在高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不好数学,少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 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的应用;讲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数学的专家学者;讲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学习经历. 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2)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作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
(3) 重视知识的反馈和落实. 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为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调整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 知识落实的思路为:以落实“三基”为中心,实行分层落实,做到提优补差. 主要措施是:平时练习层次化,单元结束考查制度化,做到章节会,单元清.
三、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任班大多数学生对数学都有浓厚的兴趣,改变了高一新生怕数学的局面. 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所任重点班的成绩居年级前列,普通班的成绩也有大幅度上升.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学教育实践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新课程 初高中 数学 衔接 对策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 为此,笔者结合高一实际,对初高中分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全面提高高一数学教学质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初高中数学差异的分析
1. 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刚踏进高中校园的高一新生来讲,眼前的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 学生由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然有些学生会产生松懈心理,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有高中数学难学的印象,其实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 初高中教学内涵存在两大差异
(1) 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由直观的到抽象的).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面几何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至于立体几何,也只能依靠要求较低的零散的立体几何知识来呈现,想象能力较差. 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 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与变换思想、划分与讨论思想. 这些虽然在初中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在高中教学中才能充分反映出来.
(2)知识体系的差异(初高中的跨度太大,人为造成的不衔接). 随着这几年新教材的改革,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了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使相当一部分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陷入了困境,认为数学高不可攀,不可接近.
3. 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 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 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的有效措施
1. 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 搞好入学教育. 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 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 了解学生数学基础,合理规划课堂教学.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3) 加强初高中教师的学术交流.加强学习高中新课标,深入研究教材,排查“盲区”要到位,作好学生知识衔接.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明确各知识点. 全面掌握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加强初高中教师的学术交流,为初高中教师提供相互听课、评课、座谈的机会. 加强学法指导的教学,并时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请初中参加过课改的老师就初中课改情况及初中学法特点进行专题讲座.
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1)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 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2)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知识衔接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 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 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 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积极培养. 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 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5) 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 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 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4. 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高中的良好衔接
(1) 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搞好初高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 我们在高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不好数学,少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 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的应用;讲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数学的专家学者;讲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学习经历. 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2)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作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
(3) 重视知识的反馈和落实. 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为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调整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 知识落实的思路为:以落实“三基”为中心,实行分层落实,做到提优补差. 主要措施是:平时练习层次化,单元结束考查制度化,做到章节会,单元清.
三、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任班大多数学生对数学都有浓厚的兴趣,改变了高一新生怕数学的局面. 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所任重点班的成绩居年级前列,普通班的成绩也有大幅度上升.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学教育实践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