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说,北京的秋天便是人间天堂,是人与自然最和谐安宁的季节。而在著名雕塑艺术家向京眼里,这样的季节却隐藏着内心汹涌的不安。这些不安,一次次将她送进雕塑的艺术殿堂,散发出动人心魄的璀璨光芒。2016年秋天,向京大型回顾展“唯不安者得安宁”和新作个展“S”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启幕,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狂热追捧。向京说,一切的发生,都由不安起源。
不安是生来的宿命
在母亲的记忆中,自向京呱呱落地,哭就几乎贯穿了女儿的整个童年。作为《人民文学》杂志社的一名编辑,母亲的文艺气息里难免裹挟着丝丝多愁善感的情绪,不想这股基因在向京身上爆发了。“我生下来就是一颗多愁善感的种子,小时候便会莫名其妙地陷入难过的状态。”向京从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
向京爱哭,在那个聚集音乐协会、作家协会、舞蹈协会等文化机构的家属住宅区是出了名的。与生俱来的不安感,让向京非常粘母亲。每每母亲抱着向京在小区散步,望着掉落的树叶、受伤的小猫,哪怕是一只被无意踩死的蚂蚁,向京都会哀啕半天。
两年后弟弟出生。母亲本担心弟弟的来临,会让向来缺乏安全感的向京无法接受。可在母亲坐月子期间,年幼的向京总是时不时趴在弟弟的床旁,怜爱地望着他出神,还时不时伸出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弟弟的小手。“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我们家始终非常和睦相爱。我从未缺爱,我是个极其幸运的人。”向京说。在向京的原生家庭,她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姐弟俩更是相亲相爱。不仅如此,向京从小便可随自己的意愿选择爱好和学习。5岁时,向京已是这个“艺术住宅区”的小画家。她从来没有考学和承载所谓“望女成凤”的压力,虽然她的成绩一直都不错。
13岁,向京考入中央美院附中,选择了喜欢的版画专业。这是个梦幻般的特殊中学,没有中国大部分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带来的枯燥学习,还集合了很多中国文化界名人的后代。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学习,对向京来说,是极大的幸运。无奈在一群人的狂欢中,不安和孤独感,总是肆意侵袭着向京的内心。
在本该充满朝气的少年时光,这种不安和孤独感,是向京难以承受之重。她曾试图与之抗争。彼时,西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开始传入中国,向京知道了披头士,穿起了牛仔裤,疯狂地出没在学校的通宵舞会中。“顶着波澜壮阔的青春痘,整夜整夜地跳着迪斯科,直到把鞋底蹦掉了,才拎着鞋回家。”向京说。她想,也许可以用这种几近疯狂的方式摆脱这莫名其妙、又挥之不去的不安和悲伤。但还未等到成效,初潮的到来,彻底击碎了她的幻想。
随之而来的痛经,让向京痛得打滚: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恶心呕吐,甚至到了昏厥的程度。她拉着母亲的衣角问:“男孩也这样吗?”母亲不知如何回答,向京本能地察觉到性别不同带来的不安,恐怕要在她原本的不安上雪上加霜了。
直到有一天,向京无意中看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著作《恐惧与颤栗》中的一句话:“唯劳作者才得食,唯不安者才得安宁……”向京才真真正正接受了自己不安的宿命,学会了在每个不安的时刻挤出足够的水分,滋润心灵。
稀奇的安宁伴侣
或许,正是如诗人般多愁、敏感与不安,塑造了向京独特的思维方式:追逐问题,并把这种不安的状态转化成作品。
在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时,向京选择了雕塑专业。很多人不解她为什么不选择自己擅长的绘画专业。向京回答:“因为不了解雕塑,心中便生出很多问题,于是就想一探究竟。”为此,向京即使两次落榜,也从未退缩。
1990年,向京第三次参加高考,以第一的成绩如愿考上了雕塑专业。这一届,学校千挑万选,只选出六名学生,由三位教师轮流教学。向京第一次感受到了成为“一小撮”的骄傲和快感。
可学校古板的教学模式,渐渐消磨了向京对雕塑的热情。她开始不断怀疑自己的选择,对未来充满了不安和恐惧。此时,很多标榜现代艺术的声音,公然排斥雕塑列入现代艺术。
“为什么雕塑不可以去对应现代的表达?”舆论再次激起向京的叛逆。她下决心要为雕塑正名。于是,她把二十六年光阴,投入到印证这个决定中,白天创作,晚上阅读和写作,雷打不动。
也是在这时,向京认识了雕塑系师哥瞿广慈,志同道合的两个人陷入爱情。一毕业,两人就结婚了,没有任何仪式,手牵手去领了结婚证,然后就迅速投身到苦行僧般的创作中。
后虽因生存所迫,向京和瞿广慈在上海漂泊多年,只能在闲暇时光做着跟雕塑有关的事。但在瞿广慈的建议下,夫妇俩成立了雕塑工作室,取名“稀奇”。向京说:“我是丈夫的铁杆粉丝。我是个对生活很不安的人,却有一个很会给我安宁生活的丈夫。”
如今,向京的作品出现在全世界顶尖的展览会上,作品价格达上百万元。在这背后,是向京二十六年来从未停歇的创作,以及她那独具风格的鲜明个性和色彩。丈夫无私安宁的爱,是她最坚强的后盾。
唯不安者得安宁
很多人不解,今天的向京,凭借在现代艺术中的成就和地位,还在不安什么呢?“当你向我提出问题后,你就安宁了吗?”向京反问道,“显然没有。我们每天都要面临新的问题,对我来说,就因无法摆脱创作的瓶颈而不得安宁嘛。”想要突破瓶颈,需要时间,时间不够,是向京最大的焦虑和不安。其次,就是办展。就像演员登场前会不安与亢奋,向京也在努力地让自己的作品在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光芒万丈。
向京说,无论多少年过去,回想起人生中的第一次办展,那种不安与兴奋,足以让她怀念一辈子。向京从中央美院临近毕业前,办了一次展览。当时她的作品有限,便试图邀请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参加。但她们的反应并未如向京期待的那样兴奋,而是一致怀疑,理由是在中央美院的历史上,从未有未毕业的学生办展览,甚至有些美院的老师,终其一生都没能实现办展的愿望。 向京有点沮丧,在她的多次劝说下,同学终于答应。对于展品的内容,向京早已胸有成竹,她一口气便完成了十件关于女孩醉酒、年轻女人百无聊赖的小型雕塑作品。模型出来后,向京和同学都非常兴奋。无奈那时经费有限,向京只能选择价格便宜的材料——玻璃钢来完成最后的创作。不想这种完全没有性格的材料,反倒给了向京无限的塑造空间,且稍微一上色,就像极了真人的皮肤。向京对玻璃钢的偏爱就此开始。
向京把这次雕塑展命名为《三月四人展》。后来有人抨击向京的女性题材作品太过灰色、不健康。向京静静地回道:“我表现的只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而已。”对于自己的坚持,她从未妥协。
其实,向京从创作的最初,就试图用雕塑这个媒介,去印证不同性别活着的理由和证据。性别差异从小在她心中就是个无法解开的心结。此时的向京,并未料到,她坚持用女性的身体来说话,会成为她立足现代艺术的资本和强大力量。
此后,向京全身心投入雕塑的创作,几乎每年都会办一次个展。2003年的一天,天光正好,打在向京正在创作的雕塑上。她不禁一喜,那些过往的作品如电影镜头般,在脑中迅速快闪。她猛然悟到,那些作品全都藏着小孩的视角,她在本能地抗拒成年,以及成人规则的世界。
“似乎在瞬间,我那无法收尾的青春期终于结束,迅速跨进成人的部分。”向京笑着说。很快,一个近三米高、身无寸缕、茫然失神的女子坐在椅子上,右侧腹部有一道手术后的伤疤。释放掉这股冲动力量后,向京突然感觉有点傻了,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索性随手将这个未完成的作品搁置在门口,一晾就是一个夏天。
一天,当向京进门,无意间一瞥,竟重新找回了创作的冲动。她迅速冲回房间,拿了两罐颜料,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爬到“女人”的腿上,把她黑色的眼珠和瞳孔,一气呵成画了出来。果然,比那裸露的身体更让人震撼的,是那双大而无神、充满哀怨的眼睛。
2005年,这幅命名为《你的身体》的作品展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这样评价向京:“她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还是一个雕塑大师。”后来这个作品分别被英国收藏家萨奇和美国杜克大学Nasher美术馆收藏。
此后,向京在“全裸”(2006-2008)以及“这个世界会好吗?”(2009-2011)两个阶段性的个展系列里,一直在身份、心理情境、身体这些线索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作。2016年9月,她的大型回顾展“唯不安者得安宁”+新作个展“S”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启幕,再次在海内外吸引眼球。
“艺术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做成是莫大的快乐,做不成是莫大的痛苦和不安。你要享受莫大快乐的前提是,必须学会承受莫大的痛苦和不安。”向京说。只要活着,问题还会有,不安依然会继续,只是她终于学会接受,让未知成为未知,把命运交给命运。
(请图片作者与本刊联系编辑 张秀格[email protected])
不安是生来的宿命
在母亲的记忆中,自向京呱呱落地,哭就几乎贯穿了女儿的整个童年。作为《人民文学》杂志社的一名编辑,母亲的文艺气息里难免裹挟着丝丝多愁善感的情绪,不想这股基因在向京身上爆发了。“我生下来就是一颗多愁善感的种子,小时候便会莫名其妙地陷入难过的状态。”向京从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
向京爱哭,在那个聚集音乐协会、作家协会、舞蹈协会等文化机构的家属住宅区是出了名的。与生俱来的不安感,让向京非常粘母亲。每每母亲抱着向京在小区散步,望着掉落的树叶、受伤的小猫,哪怕是一只被无意踩死的蚂蚁,向京都会哀啕半天。
两年后弟弟出生。母亲本担心弟弟的来临,会让向来缺乏安全感的向京无法接受。可在母亲坐月子期间,年幼的向京总是时不时趴在弟弟的床旁,怜爱地望着他出神,还时不时伸出稚嫩的小手,轻轻抚摸弟弟的小手。“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我们家始终非常和睦相爱。我从未缺爱,我是个极其幸运的人。”向京说。在向京的原生家庭,她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姐弟俩更是相亲相爱。不仅如此,向京从小便可随自己的意愿选择爱好和学习。5岁时,向京已是这个“艺术住宅区”的小画家。她从来没有考学和承载所谓“望女成凤”的压力,虽然她的成绩一直都不错。
13岁,向京考入中央美院附中,选择了喜欢的版画专业。这是个梦幻般的特殊中学,没有中国大部分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带来的枯燥学习,还集合了很多中国文化界名人的后代。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学习,对向京来说,是极大的幸运。无奈在一群人的狂欢中,不安和孤独感,总是肆意侵袭着向京的内心。
在本该充满朝气的少年时光,这种不安和孤独感,是向京难以承受之重。她曾试图与之抗争。彼时,西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开始传入中国,向京知道了披头士,穿起了牛仔裤,疯狂地出没在学校的通宵舞会中。“顶着波澜壮阔的青春痘,整夜整夜地跳着迪斯科,直到把鞋底蹦掉了,才拎着鞋回家。”向京说。她想,也许可以用这种几近疯狂的方式摆脱这莫名其妙、又挥之不去的不安和悲伤。但还未等到成效,初潮的到来,彻底击碎了她的幻想。
随之而来的痛经,让向京痛得打滚: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恶心呕吐,甚至到了昏厥的程度。她拉着母亲的衣角问:“男孩也这样吗?”母亲不知如何回答,向京本能地察觉到性别不同带来的不安,恐怕要在她原本的不安上雪上加霜了。
直到有一天,向京无意中看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著作《恐惧与颤栗》中的一句话:“唯劳作者才得食,唯不安者才得安宁……”向京才真真正正接受了自己不安的宿命,学会了在每个不安的时刻挤出足够的水分,滋润心灵。
稀奇的安宁伴侣
或许,正是如诗人般多愁、敏感与不安,塑造了向京独特的思维方式:追逐问题,并把这种不安的状态转化成作品。
在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时,向京选择了雕塑专业。很多人不解她为什么不选择自己擅长的绘画专业。向京回答:“因为不了解雕塑,心中便生出很多问题,于是就想一探究竟。”为此,向京即使两次落榜,也从未退缩。
1990年,向京第三次参加高考,以第一的成绩如愿考上了雕塑专业。这一届,学校千挑万选,只选出六名学生,由三位教师轮流教学。向京第一次感受到了成为“一小撮”的骄傲和快感。
可学校古板的教学模式,渐渐消磨了向京对雕塑的热情。她开始不断怀疑自己的选择,对未来充满了不安和恐惧。此时,很多标榜现代艺术的声音,公然排斥雕塑列入现代艺术。
“为什么雕塑不可以去对应现代的表达?”舆论再次激起向京的叛逆。她下决心要为雕塑正名。于是,她把二十六年光阴,投入到印证这个决定中,白天创作,晚上阅读和写作,雷打不动。
也是在这时,向京认识了雕塑系师哥瞿广慈,志同道合的两个人陷入爱情。一毕业,两人就结婚了,没有任何仪式,手牵手去领了结婚证,然后就迅速投身到苦行僧般的创作中。
后虽因生存所迫,向京和瞿广慈在上海漂泊多年,只能在闲暇时光做着跟雕塑有关的事。但在瞿广慈的建议下,夫妇俩成立了雕塑工作室,取名“稀奇”。向京说:“我是丈夫的铁杆粉丝。我是个对生活很不安的人,却有一个很会给我安宁生活的丈夫。”
如今,向京的作品出现在全世界顶尖的展览会上,作品价格达上百万元。在这背后,是向京二十六年来从未停歇的创作,以及她那独具风格的鲜明个性和色彩。丈夫无私安宁的爱,是她最坚强的后盾。
唯不安者得安宁
很多人不解,今天的向京,凭借在现代艺术中的成就和地位,还在不安什么呢?“当你向我提出问题后,你就安宁了吗?”向京反问道,“显然没有。我们每天都要面临新的问题,对我来说,就因无法摆脱创作的瓶颈而不得安宁嘛。”想要突破瓶颈,需要时间,时间不够,是向京最大的焦虑和不安。其次,就是办展。就像演员登场前会不安与亢奋,向京也在努力地让自己的作品在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光芒万丈。
向京说,无论多少年过去,回想起人生中的第一次办展,那种不安与兴奋,足以让她怀念一辈子。向京从中央美院临近毕业前,办了一次展览。当时她的作品有限,便试图邀请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参加。但她们的反应并未如向京期待的那样兴奋,而是一致怀疑,理由是在中央美院的历史上,从未有未毕业的学生办展览,甚至有些美院的老师,终其一生都没能实现办展的愿望。 向京有点沮丧,在她的多次劝说下,同学终于答应。对于展品的内容,向京早已胸有成竹,她一口气便完成了十件关于女孩醉酒、年轻女人百无聊赖的小型雕塑作品。模型出来后,向京和同学都非常兴奋。无奈那时经费有限,向京只能选择价格便宜的材料——玻璃钢来完成最后的创作。不想这种完全没有性格的材料,反倒给了向京无限的塑造空间,且稍微一上色,就像极了真人的皮肤。向京对玻璃钢的偏爱就此开始。
向京把这次雕塑展命名为《三月四人展》。后来有人抨击向京的女性题材作品太过灰色、不健康。向京静静地回道:“我表现的只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而已。”对于自己的坚持,她从未妥协。
其实,向京从创作的最初,就试图用雕塑这个媒介,去印证不同性别活着的理由和证据。性别差异从小在她心中就是个无法解开的心结。此时的向京,并未料到,她坚持用女性的身体来说话,会成为她立足现代艺术的资本和强大力量。
此后,向京全身心投入雕塑的创作,几乎每年都会办一次个展。2003年的一天,天光正好,打在向京正在创作的雕塑上。她不禁一喜,那些过往的作品如电影镜头般,在脑中迅速快闪。她猛然悟到,那些作品全都藏着小孩的视角,她在本能地抗拒成年,以及成人规则的世界。
“似乎在瞬间,我那无法收尾的青春期终于结束,迅速跨进成人的部分。”向京笑着说。很快,一个近三米高、身无寸缕、茫然失神的女子坐在椅子上,右侧腹部有一道手术后的伤疤。释放掉这股冲动力量后,向京突然感觉有点傻了,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索性随手将这个未完成的作品搁置在门口,一晾就是一个夏天。
一天,当向京进门,无意间一瞥,竟重新找回了创作的冲动。她迅速冲回房间,拿了两罐颜料,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爬到“女人”的腿上,把她黑色的眼珠和瞳孔,一气呵成画了出来。果然,比那裸露的身体更让人震撼的,是那双大而无神、充满哀怨的眼睛。
2005年,这幅命名为《你的身体》的作品展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这样评价向京:“她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还是一个雕塑大师。”后来这个作品分别被英国收藏家萨奇和美国杜克大学Nasher美术馆收藏。
此后,向京在“全裸”(2006-2008)以及“这个世界会好吗?”(2009-2011)两个阶段性的个展系列里,一直在身份、心理情境、身体这些线索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作。2016年9月,她的大型回顾展“唯不安者得安宁”+新作个展“S”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启幕,再次在海内外吸引眼球。
“艺术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做成是莫大的快乐,做不成是莫大的痛苦和不安。你要享受莫大快乐的前提是,必须学会承受莫大的痛苦和不安。”向京说。只要活着,问题还会有,不安依然会继续,只是她终于学会接受,让未知成为未知,把命运交给命运。
(请图片作者与本刊联系编辑 张秀格[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