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外公家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9岁以前,外婆家还是外婆家。9岁以后,外婆家变成了外公家。原因很简单,外婆走了。每一个人都努力地在口头禅中抹去“去外婆家”的痕迹,于是变成了“去外公家吃西瓜吧”“今晚到外公家聚聚啊”。外婆刚走那两年,大家时不时还会顺嘴说错,就像每次跨年后在日记本上打开新的一页时,我总是习惯性地写成上一年的日期,又马上反应过来划掉。
  “外婆”成了生活里的过去式,也被划掉了。
  我不敢提起外婆,怕妈妈伤心;妈妈不敢提起外婆,怕外公和姨妈们伤心。每一年我们都需要辞旧迎新,但总有一些“旧”,我希望它一直在那儿。
  有一段时间我总在想,对大多数人而言,当外公和外婆都健在时,为什么我们还是更喜欢用“外婆家”来指代?叶佳修写的是《外婆的澎湖湾》,周杰伦的《简单爱》里唱的词是“我想带你回我的外婆家看看”,大学时我很爱吃的那家连锁杭帮菜,也叫“外婆家”。
  后来我明白了,“外婆家”和“外公家”是不一样的。虽然在物理空间上,两者指向同一处地域、同一栋老宅,但是“外婆家”就是不一样。
  外婆家到了饭点,总有人喊我们:“小猴子们快下楼来吃饭啦!”外公家到了饭点,舅妈喊我们:“快去辉叔家把你们外公喊回来,他打牌打得又忘记吃饭了。”
  外婆家的客厅永远有充足的花生、瓜子和新鲜的小柑橘,我爱吃的山楂片和凤梨酥;外公家的茶几上有抽不完的水烟烟草,泡不完的铁观音茶叶。
  外婆家的柴房顶上总有白猫跳过,柴门后放着外婆留给它和小猫们的晚餐;外公家不再有大猫或小猫光顾,外公举着大扫帚喊:“昨晚我在杂物房里看见好肥一只大老鼠!”
  外婆家的出行工具是三轮车,外婆蹬着它,带我和小板凳一起去市场,又载着我、小板凳和买的菜一起回家,一边蹬车一边说:“今晚吃溪妹妹最爱的鱼丸。”外公家的出行工具是“哼哧哼哧”的老式摩托车,前面装着大大的油瓶,刚好还能放下外公的脚,后面的座位大概只有一块砖头那么大,还是硬硬的金属板。我们嫌它太硌屁股,外公不好意思地,露出缺了一颗牙的笑容。
  外婆家的枕头有香香的阳光味,蓝色碎花枕套里装着每年新鲜采下的“阳光叶”。细细长长的树叶子,被晒得松脆又清香。夜里睡得闷热时翻个身,耳畔便响起风摇动树叶般的声音,沙沙沙沙,叶子们唱起晒太阳时的歌。
  外公家的枕头是硬邦邦的竹枕,蜂蜜色的小方块棋盘般排列好,像整齐的牙齿。等你睡着时,它便悄悄张开嘴咬牙切齿,一口夹住你的头发丝,所以每次起床时都必须向它上缴几根头发。
  外婆的照片,被高高地摆放在大门正对着的八仙桌上方,和挂钟一样高。
  外公从来没说过想念外婆。但他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搬来木梯,爬上去,在神龛里点上三炷香,稳稳地插在照片前,再轻轻擦去镜框上的灰尘。
  那时候的我觉得外公就像动画片里的机械表。一到早上起床的时候,他就像那只一到整点便从挂钟里准时弹出的小鸟一样,敬业而忠诚地搬来木梯,完成他一天的仪式。只是,外公和久未保养的机械表一样,渐渐变慢。外公的腰越来越弯,爬上去再爬下来所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后来,大家不让外公上去了。听完女儿们的决定,外公站在一旁沉着脸,不说话。满满弟弟突然说:“以后我上去吧。”外公的眼睛亮了起来,满满弟弟就这么接替了外公的“职位”。外婆走的那年,满满弟弟才6岁。今年他18岁了,长得比外公、比舅舅都高。
  老宅也迎来了新的脚步声、哭声和笑声。外婆走后的第6年,小姨又怀孕了,在我中考完的那个暑假,诞下了一位哭声响亮、眼睛大大的糖妹妹。老宅的客厅里不再只有抗日剧的寂寞声音,糖妹妹在沙發上爬着,在茶几前跳舞,挥摆着肉肉的小手。她坐在外公腿上摸他硬硬的灰色胡子,把外公逗得哈哈大笑。
  我们都舍不得把目光从糖妹妹身上移走。她走到哪里,我们一大群人就像跟屁虫一样跟到哪里。外公把他那辆已经老得喘不上气的“硌屁股”摩托车,换成了平稳舒服的小电驴,每天去幼儿园接糖妹妹放学。
  糖妹妹没有见过外婆,但她一定知道外婆很爱她。因为她最爱来外公家;因为外公家的每一个人,都很爱她;因为在很久以前,外公家也是我们最爱的外婆家。
  (李金锋摘自微信公众号“三明治”,李小光图)
其他文献
师父只教他洒扫、泡茶、接待宾客,闲暇的时光就让他用来静心,并观看这个世界。弟子过几天就会问师父:“师父,您什么时候才能教导我人生的真相呢?”  又过了一阵子,弟子更着急了,问师父:“师父,您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告诉我人生的真相呢?”  师父被问烦了,拿起一块石头交给他,对他说:“你拿这块石头去菜市场估个价,只需要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到了菜市场,有两个人想买这块石头。有一个人出价十元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一位编辑约萧乾写一篇关于巴金的回忆文章。萧乾首先想到巴金的一桩感人事迹。  1947年,巴金的一位老友在上海一所大学任教。当时,学生正在开展“反饥饿”运动,校领导竟然纵容国民党军警开进校园,野蛮地将十几名学生从宿舍抓走。在校务会议上,巴金的这位老友拍案怒斥,因而遭到解聘。1949年,这位朋友在人民政权建立的前夕不幸与世长辞,而他的夫人早在1938年就已去世,这个家只留下了两个孩子
期刊
一次与先生拌嘴,事后仍愤愤不平。女儿在旁边可怜巴巴地问:“你真的不喜欢我爸爸?”我余怒未消:“对,很讨厌,不喜欢。”女儿认真地看着我,想了好一阵,给了一个严肃的建议:“你可以假装对他好。”我觉得很有趣。但依然用生氣的口吻说:“不行,假的就是假的,装不像。”女儿热忱地安慰我:“不怕的,装一装就变成真的了。我们小朋友就是这样,本来不喜欢一个小朋友,假装和她玩,玩着玩着,就真的喜欢她了。”假装的时间一长
期刊
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扰:这件事我必须做,但是我真的没有天赋把它做好,怎么办?两个字解决这个问题——“有常”。简单地说,就是坚持,没天赋也能活,甚至能活得挺好。  举一个曾国藩的例子,他说:“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人生的第一美德,是你能坚持做一件事。他拿自己写毛笔字做例子,“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他在写毛笔字这件事上,非常努力地去思考和尝试,结果呢,什么变化都没发生。 
期刊
如果你问一个人,在恋爱中最想要的是什么,小孩子的回答不外乎“想要很多很多的爱”,而成年人——要是他整明白了——必定会说,“想要有更多的控制感”。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情感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情感各有各的不幸。那些不幸的来源,便在于失控,通常由一方的失控慢慢演变成双方的失控。  不管我们多么想掩饰或者淡化这一点,浪漫关系就是一种权力关系,我们可以在广义上把这种权力定义为伴侣各自影响对方和指导
期刊
8年前,2013年1月,郑哲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有记者问他:“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开玩笑说:“我已经做好随时走人的打算了。”如今,他真的走了。  2021年8月25日,中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与世长辞,享年97岁。  郑哲敏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提起爆炸,人们往往想到它的威力和破坏性,郑哲敏却用简洁优雅的数学语言概括出爆炸的
期刊
梁永安,这位“50后”复旦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在2020年10月注册了自己的“B站”账号。  “如何成为精致的打工人?”“为什么我说‘90后’和‘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一条条短视频直击年轻人的神经,许多金句流传于微博、豆瓣和朋友圈中。  “城市鸡娃vs小镇做题家,他们的人生差别有多大?”最近更新的一条视频中,UP主梁永安又发出了“每期一问”:“如果你觉得差别大,请扣1;如果觉得差别
期刊
在网上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提问:突然冒出的亲生父母,我该怎么面对?  大意是好端端跟父母生活了二十多年,突然冒出来一对夫妇说是她的亲生爹妈,血浓于水,想要相认,吓得小姑娘无所适从。  这让我想起我们医院一位曾经的“常客”。  “常客”有六七十岁了吧,估计就住在附近,他每周会有两次,颤巍巍地来到医院,跟医生说些不痛不痒的不舒服——头晕、头疼、肚子疼。医生便给他量个血压,测个脉搏,再问要不要开点儿板蓝根之
期刊
1985年,我6岁。  一个夏日午后,我爸给我讲项羽的故事。说到项羽打了败仗,将乌骓马托付给划船来救他的老翁,而后,项羽在江边拔剑自刎,乌骓马已经在江心,但还是长嘶一声,跃入乌江殉主。  我哭了。等我哭完,我爸问:“这个故事好吗?”我点头:“好。”  我爸又问:“这个故事是一个叫司马迁的人写的,你以后想不想做一个写故事让人哭、让人笑的人?”我再点头:“想。”我爸说:“那你要努力啊,这种职业叫作家。
期刊
有时会被问:下剧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大的感受是,跟剧组实在辛苦。跟拍战争戏的剧组尤其苦,不仅苦,还危险。  有一次,我轮上一回爆炸戏的采访。去探班,拍摄地设在某闲置景区,一棵树也没有,我站了几分钟就被晒得眼冒金星。导演端坐棚中,面前摆放着监视器、饮料、瓜子、薯片、葡萄干、山楂条。所有工作人员一人一帽,且都用各种布料(海盗骷髅图案的头巾、旅馆的白毛巾、枕巾)把眼睛以下的部位包起来,远远看去,这伙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