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大部分山地属丘陵地貌,海拔低、坡度缓,这种地貌非常适宜发展油茶产业。兴国县历来有油茶种植的传统,因油茶管理具有相对粗放、成活率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优势,一直以来是该县群众最喜爱种植的油料作物之一,因此发展油茶产业在兴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统计,2014年底,全县共有油茶面积62.3万亩,其中老油茶林面积52.3万亩、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10万余亩。为做大做强兴国油茶产业,县委、县政府紧抓苏区振兴发展和精准扶贫重大机遇,按照“紧扣一个目标、创新三种模式、做好四个保障”的思路,着力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全县“红土地上的绿色银行和深山区的脱贫高铁”。
一、紧扣一个目标
为实现全县油茶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提水平”的目标,打造“兴国油茶”这一产业品牌,该县按照“三个十万”的要求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即:计划每年改造油茶残次林10万亩、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发展林农10万户(其中贫困林农达到20%以上)。为加强油茶产品的精深加工,该县先后引进、扶持了山村油脂公司、百丈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兴国红天下山茶油公司、兴国县红土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油茶龙头企业,通过政府扶助,力争5年内建设具有1.5 万吨毛油提炼、3万吨茶壳、3万吨茶粕综合利用的加工体系。
二、创新三种模式
1、“公司+基地”模式(主要运用于新植林)
引导、鼓励公司和能人大户流转农户林地集中连片的开发,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一是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油茶示范基地。公司利用自身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从农户手中流转林地进行开发,建设起集油茶种植、育苗、新品种研制和推广、新技术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示范基地。如兴国县红土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该县茶园乡建设的4860亩“红土地”高产油茶示范基地。二是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协议。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农户林地进行集中开发管理,规模一般在几十亩到上千亩不等,主要以油茶的开发种植为主。公司通过发挥自身油茶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优势,通过和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协议,对收购来的木桃、茶籽和简单加工的油茶进行深加工,既解决了种植户的销路问题,又解决了公司加工原料不足的问题,有效激发了油茶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带动了一批油茶基地的种植开发。
2、“反租倒包”模式(主要运用于新植林)
目前,该县有许多贫困农户自己有山地、林地,也想通过发展油茶产业脱贫致富,但由于缺少资金和缺乏技术指导,无力发展。针对这种情况,该县开创了“反租倒包”的模式,降低门槛,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油茶产业中来。首先,集中流转。通过公司、大户将农户手中的山地、林地集中连片的流转过来。其次,统一管理。公司、大户用手中的资金、技术对流转过来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并对流转山林的农户进行油茶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最后,反包到户。公司、大户投资对流转的山林开发种植成型后,按照原山林的地块、面积返包给农户进行管理,农户只需要投入劳力,其余投入均有公司负责,公司按照1000元/月的标准给农户发放管理费。油茶挂果以后,公司、大户除了付给农户管理费之外,还按市场价将农户所承包油茶林纯收益的20%返还给农户作为分红,极大的促进了农户参与油茶产业的积极性。
3、“合作社+农户”模式(主要运用于低产林改造)
龙头企业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参与到油茶产业的开发中来。一是实施“135”工程。即:“一请”、“三送”、“五收”。“一请”是农户自主申请加入合作社;“三送”是合作社免费送油茶苗(每亩按40株补植),送有机肥(每株1斤,连续送5年),送技术(专门派技术人员免费指导打穴、垦覆、补种、施肥、整枝、病虫防治等);“五收”是在市场同等价格下,合作社成员必须优先把鲜果(木桃)、茶籽、茶油、茶枯、茶籽壳卖给公司。二是综合开发形成循环产业链。木桃采摘榨油后,社员可用茶籽壳(农户一般当做燃料)向合作社换取食用菌菌包(6斤茶籽壳或者3元可换1个菌包);农户培育出来的食用菌,合作社以2.5元/斤的价格进行收购(农户也可自己食用或在市场出售);长完菌的菌包,合作社按5个菌包换一斤有机肥的方式负责回收;公司利用长完菌的菌包制成有机肥,除用于油茶基地的施肥外,还可以出售。按照这种模式进行低改,公司和农户实现了双赢,即:农户基本可以实现“零投入”、高回报;公司通过销售优质茶油、食用菌、有机肥盈利。
三、做好四个保障
1、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全县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指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农工部、林业局、扶贫办等单位为成员的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还专门成立了油茶产业办公室。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县林业局发挥主导作用,牵头协调,全程指导油茶开发工作;县财政局负责管理和监督帮扶资金的使用;县委组织部和“三送”办负责驻村工作队队员选派、帮扶成效考核结果运用;县水保局做好所涉及的相关水保项目实施;县水利局、县农发办整合相关项目支持做好油茶基地灌溉设施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其他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油茶产业发展工作。同时,建立了油茶产业“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本乡镇的油茶发展工作负总责。
2、力量保障
一是技术力量保障到村。该县将林业局、果茶局、农粮局等单位的油茶种植专业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分别安排到各乡镇的每个村,确保每个村都有一名技术员提供技术指导。二是帮扶力量保障到户。县委组织部、“三送”办按照贫困户意愿,对于想发展油茶产业的贫困户每户安排一名帮扶干部。一对一地负责帮助贫困户解决在发展油茶产业中遇到山林流转、资金、种苗、销路等问题。
3、政策保障
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兴国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发展油茶的积极性。一是延长林地流转期限。从30年延长至50年,延长了油茶投资回报期。二是优化林地流转。鼓励农户以山林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参与到油茶产业发展中来,借鉴“果园证”办理形式,破解林权交易难题;三是免费技术培训指导。依托县职校和农民培训学校,县、乡两级开设技术培训班,免费对农户进行油茶产业技术培训。
4、资金保障
油茶生长周期长,从种植到开始收益要4-5年的时间,前期只有投入,没有收益。为缓解和破解油茶种植户资金压力大、风险高的难题,该县筹集资金3000万元对油茶产业进行扶持,有效地引导了该县油茶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一是扶“龙头”。采用奖补的办法对全县油茶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在沿海和大中城市成立一配送中心补助5000元,获得“驰名品牌”、“绿色商标”、“有机认证”的奖励5万元。二是扶大户。每安排1户扶贫对象长期务工形式参与油茶产业的,给予合作社或大户200元/年的劳务补助,同时给予50元/亩的道路建设补助,200元/亩的滴管设施补助,以水保项目补助的方式对修建排水沟、竹节沟、蓄水池、拦沙坝等补助500元/亩的。三是扶贫困户。扶贫对象以林地入股合作社的,一次性补助扶贫对象5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贫困户新植的补助1300元/亩,低改的补助400元/亩;建立风险基金,为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贫困户发展的资金难题。
[作者简介]
李虞森、李世林,江西省兴国县扶贫和移民办。
责任编辑:上官涛
一、紧扣一个目标
为实现全县油茶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提水平”的目标,打造“兴国油茶”这一产业品牌,该县按照“三个十万”的要求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即:计划每年改造油茶残次林10万亩、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发展林农10万户(其中贫困林农达到20%以上)。为加强油茶产品的精深加工,该县先后引进、扶持了山村油脂公司、百丈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兴国红天下山茶油公司、兴国县红土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油茶龙头企业,通过政府扶助,力争5年内建设具有1.5 万吨毛油提炼、3万吨茶壳、3万吨茶粕综合利用的加工体系。
二、创新三种模式
1、“公司+基地”模式(主要运用于新植林)
引导、鼓励公司和能人大户流转农户林地集中连片的开发,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一是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油茶示范基地。公司利用自身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从农户手中流转林地进行开发,建设起集油茶种植、育苗、新品种研制和推广、新技术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示范基地。如兴国县红土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该县茶园乡建设的4860亩“红土地”高产油茶示范基地。二是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协议。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农户林地进行集中开发管理,规模一般在几十亩到上千亩不等,主要以油茶的开发种植为主。公司通过发挥自身油茶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优势,通过和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协议,对收购来的木桃、茶籽和简单加工的油茶进行深加工,既解决了种植户的销路问题,又解决了公司加工原料不足的问题,有效激发了油茶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带动了一批油茶基地的种植开发。
2、“反租倒包”模式(主要运用于新植林)
目前,该县有许多贫困农户自己有山地、林地,也想通过发展油茶产业脱贫致富,但由于缺少资金和缺乏技术指导,无力发展。针对这种情况,该县开创了“反租倒包”的模式,降低门槛,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油茶产业中来。首先,集中流转。通过公司、大户将农户手中的山地、林地集中连片的流转过来。其次,统一管理。公司、大户用手中的资金、技术对流转过来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并对流转山林的农户进行油茶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最后,反包到户。公司、大户投资对流转的山林开发种植成型后,按照原山林的地块、面积返包给农户进行管理,农户只需要投入劳力,其余投入均有公司负责,公司按照1000元/月的标准给农户发放管理费。油茶挂果以后,公司、大户除了付给农户管理费之外,还按市场价将农户所承包油茶林纯收益的20%返还给农户作为分红,极大的促进了农户参与油茶产业的积极性。
3、“合作社+农户”模式(主要运用于低产林改造)
龙头企业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参与到油茶产业的开发中来。一是实施“135”工程。即:“一请”、“三送”、“五收”。“一请”是农户自主申请加入合作社;“三送”是合作社免费送油茶苗(每亩按40株补植),送有机肥(每株1斤,连续送5年),送技术(专门派技术人员免费指导打穴、垦覆、补种、施肥、整枝、病虫防治等);“五收”是在市场同等价格下,合作社成员必须优先把鲜果(木桃)、茶籽、茶油、茶枯、茶籽壳卖给公司。二是综合开发形成循环产业链。木桃采摘榨油后,社员可用茶籽壳(农户一般当做燃料)向合作社换取食用菌菌包(6斤茶籽壳或者3元可换1个菌包);农户培育出来的食用菌,合作社以2.5元/斤的价格进行收购(农户也可自己食用或在市场出售);长完菌的菌包,合作社按5个菌包换一斤有机肥的方式负责回收;公司利用长完菌的菌包制成有机肥,除用于油茶基地的施肥外,还可以出售。按照这种模式进行低改,公司和农户实现了双赢,即:农户基本可以实现“零投入”、高回报;公司通过销售优质茶油、食用菌、有机肥盈利。
三、做好四个保障
1、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全县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指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农工部、林业局、扶贫办等单位为成员的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还专门成立了油茶产业办公室。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县林业局发挥主导作用,牵头协调,全程指导油茶开发工作;县财政局负责管理和监督帮扶资金的使用;县委组织部和“三送”办负责驻村工作队队员选派、帮扶成效考核结果运用;县水保局做好所涉及的相关水保项目实施;县水利局、县农发办整合相关项目支持做好油茶基地灌溉设施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其他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油茶产业发展工作。同时,建立了油茶产业“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本乡镇的油茶发展工作负总责。
2、力量保障
一是技术力量保障到村。该县将林业局、果茶局、农粮局等单位的油茶种植专业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分别安排到各乡镇的每个村,确保每个村都有一名技术员提供技术指导。二是帮扶力量保障到户。县委组织部、“三送”办按照贫困户意愿,对于想发展油茶产业的贫困户每户安排一名帮扶干部。一对一地负责帮助贫困户解决在发展油茶产业中遇到山林流转、资金、种苗、销路等问题。
3、政策保障
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兴国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发展油茶的积极性。一是延长林地流转期限。从30年延长至50年,延长了油茶投资回报期。二是优化林地流转。鼓励农户以山林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参与到油茶产业发展中来,借鉴“果园证”办理形式,破解林权交易难题;三是免费技术培训指导。依托县职校和农民培训学校,县、乡两级开设技术培训班,免费对农户进行油茶产业技术培训。
4、资金保障
油茶生长周期长,从种植到开始收益要4-5年的时间,前期只有投入,没有收益。为缓解和破解油茶种植户资金压力大、风险高的难题,该县筹集资金3000万元对油茶产业进行扶持,有效地引导了该县油茶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一是扶“龙头”。采用奖补的办法对全县油茶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在沿海和大中城市成立一配送中心补助5000元,获得“驰名品牌”、“绿色商标”、“有机认证”的奖励5万元。二是扶大户。每安排1户扶贫对象长期务工形式参与油茶产业的,给予合作社或大户200元/年的劳务补助,同时给予50元/亩的道路建设补助,200元/亩的滴管设施补助,以水保项目补助的方式对修建排水沟、竹节沟、蓄水池、拦沙坝等补助500元/亩的。三是扶贫困户。扶贫对象以林地入股合作社的,一次性补助扶贫对象5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贫困户新植的补助1300元/亩,低改的补助400元/亩;建立风险基金,为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贫困户发展的资金难题。
[作者简介]
李虞森、李世林,江西省兴国县扶贫和移民办。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