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在高中上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问题意识的概念和意义,并且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意识
1、研究背景
问题意识是指能够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接触到的难以解决的东西而在心理产生的一种质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路拓展和思维活跃,并不断的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进化和提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1]。
2、问题意识的概念
问题意识作为本文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界定对本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只是强弱不同而己,有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强,而有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弱。因此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怀疑、困惑、批判、好奇、焦虑、探究的思维状态,就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体现出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出个体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2]。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激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出: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的集中注意力,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可以让学生迸发学习兴趣,激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求异意识和创造意识,能帮助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问题意识是开展发现学习、强化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3.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就是让包括教的方式在内的整个学习方式发生一个质的的转变。让学习方式由填鸭式向自主式转变,让学生能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转变过来,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让学习成为学生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张扬个性和提升能力的过程,提高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发现、探究和探讨的主动的认知过程,让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者自我介入发现问题、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和自力更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体现“问题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3.2提高创新精神的需要
创新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习者获得自主的创新学习精神、主动的创新学习意识、大胆的创新学习思维、新颖的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会”转变成为主动的“会学”,最后达到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自我的“学”与“创”取代教师的“教”。问题是一切研究与发现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对答案的探究,只有问题的提出才能启动研究的进行,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提不出问题就不能够获得寻找答案和获得真理所必须的能力、方法和意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问题对于创新非常重要,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以及发明创新的萌发和发展,就没有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知识的出现,就不会有创新的可能。根本上说,教改所追求的“创新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倡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教育”。
4、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4.1强化基础学习,使之能问
问题是尚待解决或弄不明白的事,是知识结构自身矛后运动、知识结构和面临信息认知冲突的产物,即知识的储存量和知识结构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见,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疑问。反之,缺少相应的知识,问题意识必然贫乏。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基于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内容的变化,强化基础学习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是在没有通史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学习专题史。学生历史知识底子薄,教材涉及内容跨度大,教师的授课难度加大,要克服这一问题,除了教师要在口常授课过程中整合历史知识,适当补充外,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加强知识储备,广泛阅读历史书籍,扩大信息量,为敢问、会
问铺平道路。
4.2教会释疑方法,使之解问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作为教师该怎么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已是一个核心问题。只有把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真正进步。《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和他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释疑的敏捷性、灵活性。此外,联系实际、逻辑推理、追因求果、类比联想、逆向思考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释疑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5、结论
新的课程改革,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这就要求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迅速转变教学理念、角色和行为,创设以学生为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学科鲜明的学科特点,设法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释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确保高中历史课堂迅速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然而,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可能一蹦而就,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设多种条件,有意识地强化训练,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为高中历史课堂的一种常识,成为激发教育潜能的永恒动力。
参考文献:
[1]周德金.創新教育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 (7):176-177.
[2]李思民.问题意识的理论阐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 23 (1):75.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意识
1、研究背景
问题意识是指能够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意识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接触到的难以解决的东西而在心理产生的一种质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路拓展和思维活跃,并不断的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进化和提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1]。
2、问题意识的概念
问题意识作为本文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界定对本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只是强弱不同而己,有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强,而有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弱。因此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怀疑、困惑、批判、好奇、焦虑、探究的思维状态,就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体现出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出个体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2]。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激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出: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的集中注意力,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可以让学生迸发学习兴趣,激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求异意识和创造意识,能帮助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问题意识是开展发现学习、强化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3.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就是让包括教的方式在内的整个学习方式发生一个质的的转变。让学习方式由填鸭式向自主式转变,让学生能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转变过来,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让学习成为学生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张扬个性和提升能力的过程,提高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发现、探究和探讨的主动的认知过程,让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者自我介入发现问题、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和自力更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体现“问题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3.2提高创新精神的需要
创新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习者获得自主的创新学习精神、主动的创新学习意识、大胆的创新学习思维、新颖的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会”转变成为主动的“会学”,最后达到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自我的“学”与“创”取代教师的“教”。问题是一切研究与发现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对答案的探究,只有问题的提出才能启动研究的进行,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提不出问题就不能够获得寻找答案和获得真理所必须的能力、方法和意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问题对于创新非常重要,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以及发明创新的萌发和发展,就没有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知识的出现,就不会有创新的可能。根本上说,教改所追求的“创新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倡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教育”。
4、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4.1强化基础学习,使之能问
问题是尚待解决或弄不明白的事,是知识结构自身矛后运动、知识结构和面临信息认知冲突的产物,即知识的储存量和知识结构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见,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疑问。反之,缺少相应的知识,问题意识必然贫乏。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基于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内容的变化,强化基础学习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是在没有通史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学习专题史。学生历史知识底子薄,教材涉及内容跨度大,教师的授课难度加大,要克服这一问题,除了教师要在口常授课过程中整合历史知识,适当补充外,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加强知识储备,广泛阅读历史书籍,扩大信息量,为敢问、会
问铺平道路。
4.2教会释疑方法,使之解问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作为教师该怎么引导学生教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已是一个核心问题。只有把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真正进步。《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和他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释疑的敏捷性、灵活性。此外,联系实际、逻辑推理、追因求果、类比联想、逆向思考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释疑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5、结论
新的课程改革,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这就要求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迅速转变教学理念、角色和行为,创设以学生为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学科鲜明的学科特点,设法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释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确保高中历史课堂迅速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然而,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可能一蹦而就,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设多种条件,有意识地强化训练,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成为高中历史课堂的一种常识,成为激发教育潜能的永恒动力。
参考文献:
[1]周德金.創新教育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 (7):176-177.
[2]李思民.问题意识的理论阐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 23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