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桂花雨

来源 :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wq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在大力倡导有效教学、生本课堂的今天,文本解读是否扎实有效更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关键。
   自知其重要性,素日备课时绝不敢怠慢,细读文本、翻阅教参、查阅资料、课前预习、信息反馈、教后反思……每个环节都细心安排,精心设计,认真落实,自感对文本解读有着较深地理解和有效地践行。直至有一次在教学《桂花雨》后,方感对文本解读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还需要有再深一层的认识。下面,笔者来具体谈一谈:
   纷纷桂花雨,悠悠思乡情
   学校举办的一次骨干教师引领示范课上,我选择了执教琦君的一篇散文《桂花雨》。因为要面对学校的老同事,更要给新入职的语文教师以引领,我思想上倍感这节课责任重大,因此在备课时更是下足了力气,网上查各种教案、课件设计,观看有关视频,可谓煞费苦心。在执教研讨课时,我引导学生以“品味桂花香——感受摇花乐——体会爱花意——感悟思乡情”为主线,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整节课一气呵成,可以说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与训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因此在教学研讨时自然也好评连连。
   时日不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给外地的一个教学朋友看,赞赏之余言说“情未了”,那是“悠悠思乡情”。我深知言之有理却不太甚解其意,事后朋友留言让我去读一读琦君的作品。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真正地走进琦君,是缘于那场“桂花雨”。
   在朋友言辞的诱惑下,我周日跑书店、图书馆,几本厚厚的琦君作品堆积案头。及至走近琦君,才发觉自己是那么不可遏制地喜欢她,欣赏她那流畅的文笔,流连她那纯朴的文风,感怀她那坎坷多变的人生历程,更唏嘘自己的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自己极度痴迷的《橘子红了》原来也是她的作品!
   喜欢是最大的推动力。闲暇时,静夜里,书香弥漫,手不释卷,完全沉浸在琦君的文字里,我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琦君那缤纷的童年往事和曲折的漂泊之旅,似乎看到了一个坎途漫漫、多愁善感、眷恋故土、才思敏捷的琦君形象,进而感受到了她那颗淡泊而宁静的心。细读慢品之中,一种情怀油然而生,我惊奇地发现,在琦君的散文和小说中,竟然有相当多的篇幅在述说着她的一种情绪——“思乡情怀”和“母亲情结”。
   散文《髻》从年幼时的记忆写起,追忆了母亲与姨娘从韶华俏丽到年老色衰最终作古的人生历程,将旧社会女人一辈子的沧海桑田凝聚在两个女人的发髻变迁之中。怎能忘姨娘那时变换的什么凤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怎能忘姨娘那轻柔的发丝飘散开来,抹上发油,香风四溢,惹得我也看呆了的场景?但应该说对于这个让母亲失宠、落寞地度过一生的姨娘,这个使母亲一生郁郁不乐的人,在母亲去世后也和她相依为命。“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文章结尾作者似问却答的方式,正是昭示了她的宽容、淡泊。哀与怨、爱与恨、悲与喜,情与理,在她那浓重的故乡情缘和厚重的母亲情结中散淡成了一个多情的“髻”。
   在《烟愁》里,她说:“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也散开了。那不象征虚无缥缈,更不象征幻灭,却给我一种踏踏实实的,永恒的美的感受。”正因怀着这份美的感受,她写下许多童年的故事,写下对亲人、师友的怀念,写下在台湾的生活感想。正如《烟愁》后记中所说:“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琦君是在用心、用情、用她的人生历程述说着相同基调的古老故事,于温馨中透出幽幽怆痛,一如张张泛黄的照片承载着如许厚重的记忆与怀念,那就是故乡情、思乡情!
   毋庸多言,我在一次次地怦然心跳中走近了琦君,在一次次地心灵激荡中读懂了琦君。原来我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淡化甚至迷失了这个“思乡情怀”和“母親情结”。
   桂花雨纷纷,课堂情浓浓
   真正地走近琦君,方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教学中“情未了”的缺失。
   一种遗憾,一种不甘使然,我在又一次的公开教学中借班重上了《桂花雨》。以“姿态笨拙喜心间——香味迷人沁心脾——无穷趣味摇花乐——涓涓思绪铭乡情”为教学设计主线,教学流程中突出“形”“香”“乐”“情”四个字,并补充了佛堂前“父亲”在檀香炉烟袅袅中即兴而赋的“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句和琦君旅居海外的生平,以“喜爱情、故乡情、思乡情”融通全文、激荡课堂。
   本次教学,让我真正地感觉到了什么叫“如沐春风”,什么叫“如愿以偿”。
   这次对文本解读的“失而复得”让我深受启发,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一个想让自己的课堂扎实高效,让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的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仅仅是以“本”为本,甚至“浅尝辄止”是很难有所成就的。与此相反,教师用心拓展文本,积极进行链接阅读,才能将教科书读得更加厚重,师生教学活动才能有品有味,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其他文献
奏响民族團结和谐新乐章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侯日孟居住的里排屯是壮族聚居区,父亲侯正荣是壮族,而她已故的母亲是苗族,丈夫王成建是侗族。因为爱情,1983年王成建从平等侗乡来到里排“倒插门”,开始他们的幸福生活。婚后二十多年来,夫妻俩相互照顾、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王成建老实、勤劳、孝顺,侯正荣老人把上门女婿当亲儿子看,里里外外都由他做主。2006年,大儿子侯光祖在全县民族团
期刊
宁津县柴胡店镇中心幼儿园是2013年全县启动建设的社会事业项目之一。该幼儿园为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绿化面积1990平方米,工程投资500多万元。2014年12月前完成室内外装修以及各种儿童玩具、体育器材、音乐器材设备购置并投入使用,配套设施及相关功能室齐全。2015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一类幼儿园,2016年10月幼儿园厨房被评为“山东省百佳厨房”称号,201
期刊
为全面提高育人水平,遵循教育规律,不忘教育初心,结合工作实际,经过支部大会、全体教师大会的酝酿、讨论、征求意见,平邑县第七实验小学确立了“守正为心,质量立身”的育人品牌,明确了“1+1234”的育人思路,一是做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二是坚持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两个体系;三是立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阵地;四是推动“美丽校园”“书香校园”“温馨中队”“优秀社团”四项创建活动,引领学校全面工作的开展
期刊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正在我国澎湃展开。2020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巨大冲击,也催生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诸多变革,产生了很多新的热点话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转眼间,2020也快接近尾声,让我们共同回顾今年以来大家关注的教育热点,对新的一年的教育发展做出一些展望和期许。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是在今年新冠
期刊
每接过一个班级,我都会把《最后一片绿叶》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是: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一棵树,在秋风中,树上的叶子一片片地掉下来。病人望着萧萧落叶,身体也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他说:“当树叶全部落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知道后,用彩笔画上了一片叶脉清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这片叶子始终没有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是的,人生总要面
期刊
科学启智 乐在探索  ——济南市历下区第一实验幼教集团科学主题教研   载去秋的美好和温润,迎来冬的宁静与沉淀。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陪伴孩子更好的游戏,2020年11月24日,历下区第一实验幼教集团开展科学主题教研活动。   一、 实地观摩,感受交流   教师集体参观了文东园的科技主题环创,一个又一个有趣有意的墙面游戏,蕴含着大智慧。教师们悉心聆听,在观摩中学习,在交流中提升。   二
期刊
研究发现那些能够获得成功的人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拥有很强的“生命内力”。所谓“生命内力”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也就是从生存欲望中逐步分化产生出来的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和专注力等良性的心理特质。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的孩子爱上学习,主动学习,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生命内力”。有的家长对孩子多是要求、指责、訓斥,很少有心对心的、放松的平等相处。有的家长为孩子放弃了很多,一心一意给孩子自认为最
期刊
随着幼儿园自主游戏化的改革进程,以及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的意识已经在幼儿园中确立,而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充分有效地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幼儿园教育会更加贴切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一、 乡土教育资源概念及其作用    (一) 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   乡土教育资源是指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
期刊
2020年9月13日,夏日的暑热还未褪去,一大早小鸟就唧唧地叫个不停。   暑假开学后,我像往常一样点名后直奔教室,班长正在领读每日一诗——岳飞的《满江红》,孩子们读得高亢有力。刚选出来的班长薛玉静成绩出类拔萃,组织管理能力出众,其他孩子心服口服。我来到讲桌前坐下,习惯性地检查八个“排长”收齐的昨晚作业。   一个人影从我们教室门前一閃而过,我继续埋下头来,“莫等闲……”班长的领读戛然而止。 
期刊
我们应该向花学习。   一朵花鲜艳的开了,它美丽了世界,世界也赠给它一枚甘甜的果实。花是智慧的,善良的,美丽的。   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也是一种智慧。   然而,这个理很多人不懂,很多人很难做到。   陶制存钱罐的学名叫作“扑满”。《西京杂记》卷五记载:“以之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这就是说,存满了钱,它就该被打碎了。著名诗僧齐已有《扑满子》诗曰:“只爱满我腹,争如满害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