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什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文集》一书,讲述了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内容蕴含丰富。
  陶行知的著述,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代表他“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我要就一个字不写;如果写的话,必是我思想里产生出来的和谐的系统”。
  读《陶行知文集》,可谓感慨良多,受益匪浅。先生在《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等篇章中的阐述,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疑团——“教学”是什么?先生说:“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他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在当下,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被称为教师,我们的课堂教育行为被称为教学。然而,事实上,我们有更多的课堂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虽少,仍然还是有的。少数课改中的小组合作仅流于形式。一言以蔽之,“重教太过”,当下课堂教学之诟病。
  一、教生会学——“教学即教学生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光绪皇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学校猛增,而教学“苦于善策”“素重背诵而不讲解”,这便是原初的“教授”,教师只管教书,不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生哪来的学习兴趣呢?更不谈什么学习效果了。
  第二类是教学生。是学生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不过,这也停留在知识层面,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相去甚远。想学生终有一日离开学校,“活到老,学到老”因无学习之法而寸步难行了。
  “教学即教学生学。”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上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
  从“自得”到“自动”,再到我们今天提出的“自主”,一脉相承。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点金术,而非金子,学生当终身受益。时下的“让学生学会提问”“小组合作探究”当是如此了。
  二、顺学而教——“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李炳德在《教学论》中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学时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学生学得多,教师就教得多;学生学得快,教师就教得快。反之亦然。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顺学而教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学生越发乐其师,善其学;教师越发乐其业,善其教。
  三、学然后教——“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先生所言极是。教师的知识素养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学业的高度。在今天这个知识更新迅捷、传播媒介多元的年代,教师怎么能抱着当年师范院校所学知识而故步自封呢?怎么能将一本《教学参考书》当万能教材呢?
  宋人蔡沈对“教学相长”一说作注:“斅,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说明其词义只是一种教者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向活动。我国“教学”一词最早的语义为:“学习,通过教人而学,以提高自己。”
  教学教学,就是教师先去学,而后再去教学生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
  柏林大学包尔逊先生(P.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时时去学习,当有新发现、新体会、新感受。
  此时,又想起于永正老师对备课的观点,其中的“隐形备课”一论中有这样的话:“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于老师正是每节课都是先学后教,学问见长,成为一代教育大师。
  陶行知先生数十年前,高屋建瓴,道出“教学”的丰富内涵。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更应当秉承先生的教诲,教学合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江苏省兴化市景范学校 225700)
其他文献
【背景介绍】  2012年9月底,浙江省教育厅组建专家团赴青海省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支教,永康市实验学校倪静川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分钟》,尝试寻找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既凸显了课文的诗歌文体特征,又不失略读课的略读味,实现了由文本解读式课堂转向语言学习型课堂、由内容分析式课堂转向学习策略指导式课堂的成功转型,对当下“关注文体,关注生本,凸显语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
一直以来,我以为阅读总是应该先静静地走进字里行间,在徜徉文字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所带来的意境美、内涵美、情感美,从而感受阅读的快乐!多年来,我自身的阅读实践,就是这样做的。  回到教学中,我却发现让孩子如我这样去阅读整本书并非易事。首先带来几个棘手的问题:一是如何让活泼好动的孩子能够静下来呢?靠纪律,靠说教?实践起来似乎都不理想。其次,就算孩子静下来读书了,如何让孩子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升表达出来
【摘 要】要有效激发学生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必须根据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策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借助图表、绘图讲解、知识竞赛、制作海报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发现一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并非遥不可及,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就会由此被大大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才有可能。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 阅读 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在一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切实地放到更高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尊重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说话、写话内容,尽情表达,保护学生个性化的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写话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  一、立足童心,科学选图,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在一年级写话教学中,看图写话是常见的一
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它与感知、记忆、思维等一样,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但其实,想象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是生命之根,它可以让我们突破生活中诸多的有限性与必然性,获得心灵的超越、生命的释放。因而,有想象的生活才更具诗情画意,有想象的生命才更加飘逸美丽。  新颁布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重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在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在第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其生动凝练的语言和清新深远的意境,滋养着无数读者的精神世界。选入现行人教版小学课本的四十七篇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诗词经典。但小学生由于处在初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自身的人生阅历又尚浅,往往不能很好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美意境,造成对学习古诗的惧怕与反感。  在传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黑板上经常一半是古诗词,一半是字意。用红点注重点字,在旁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在人教版教材中,它被列为略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幼时跟随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顽皮、淘气的“我”和一个宽厚、慈祥的祖父,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萧红曾说:“祖父,后园,我,这三样东西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的确,回顾萧红短暂而又坎坷的一生,祖父是她精神的寄托,园子是她生命的圣地。祖父和园子,给了她完全的自由与
【背景分析】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合理、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华创造机会,而且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活思维的火花。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尝试。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读为主的教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让
【教学目标】  1.以《我的儿子皮卡——尖叫》一书为载体,由表及里,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2.学习猜读、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3.模仿文本的写法,学习间接描写,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运用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由词到句,轻松导入  1.看老师写字“叫”,组个词。如:哭叫、喊叫、尖叫……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皮卡,皮
庆幸有机会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茹茉莉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茹老师的课堂自信、从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精湛灵动的教学艺术让人拍手叫绝、回味无穷。  《雷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茹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我们先来回味一下茹老师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老师播放了一段自己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