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的建筑材料,被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只有充分的认识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原因,采取有效地措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生产并组织施工,才能保证混凝土工程的最终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因素;控制措施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土木工程的整体发展。混凝土结构技术无论是从材料选择、配比设计、生产制作和组织施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原因,相应的提出了部分解决措施,指出科学组织精细施工才是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
1.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材料构成因素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刚性。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有水泥、砂石、水、外加剂。首先说水泥。水泥的颗粒度越细,则混凝土硬化的快,强度也越高。在水泥搅拌中,控制好凝结时间,如果凝结过早,那么必然会打乱正常的施工秩序。如果长时间不能凝结则会影响施工进度。水泥的标高要适合工程性质。标高过低,在经济上不合理。标高过高,会使混凝土的密实性降低。在水泥的使用中,受潮、过期、结块等变质的水泥都不能参与搅拌。
砂石的质量。不同性质、不同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对砂石的精细度要求不同。按照建筑物特性和实际环境,砂石所必须控制的因素有:含泥量、颗粒径、压碎指标。砂石中一般含有杂质,杂质如果粘附在骨料表面,会阻碍水泥与砂石的粘结,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抗冻性和密实程度。砂石中的杂质也会在搅拌过程或者静态长期过程中与水泥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当活性氧化硅与水泥发生反应时,会使水泥膨胀裂缝。
搅拌用水和外加剂。搅拌用水的多少、酸碱度会影响混凝土强度。使用不合格的污水、工业废水会加速混凝土的老化,腐蚀内部钢筋。外加剂可以改变水泥的性质,在搅拌过程中适度的外加剂可以起到方便施工、提升混凝土性能的目的。但是如果用量或者用性控制不当,会影响混凝土的操作性能、抗渗性能。
1.2施工工艺因素
混凝土的搅拌配置,有着一定的工序。不当的投料顺序会使水泥吸水抱团。使用粉状掺合料时,搅拌时间应该增加,以保证混凝土混合物搅拌均匀。如果搅拌时间过短,那么混凝土的易性和强度都达不到要求。搅拌时间过长,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又会使混凝土离析分层。
混凝土从搅拌厂到施工工地,中间的运输过程要保持其均匀性和连续性。所谓的均匀性,就是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不产生分层离析现象,不流失塌落,不发生初凝。运输过程的时间、距离、颠簸程度和吸水日晒程度都会引起混凝土的变质。所谓的的连续性,就是保证混凝土能够连续的运抵工地不会间断,这在不允许留施工缝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在运抵工地后,发现有离析分层现象,必须经过再次搅拌后方能浇筑。
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已经初凝的混凝土要再次强力搅拌。浇筑时保证混凝土倾落的高度。连续施工时,下层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1.2MPA时,才能在上面继续作业。否则会破坏下层结构。在混凝土捣实工序中,要注意层层相扣,掌握好时间,并且避免碰到钢筋和模板,否则混凝土的结构不密实,后期使用中会发生安全隐患。
1.3后期养护因素
混凝土浇筑后,基体结构还是很脆弱的。环境性质如果改变,例如湿度、温度控制不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出现裂缝、孔纹、表面剥皮、起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采取人工防护措施,避免极端天气、剧烈温差对混凝土工程的影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例如化学废气,酸雨等,会腐蚀基体,影响结构强度。为适应北方的低温天气,在北方城市修建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就要采取一些防治冻融的措施,以避免出现公路路面大面积剥蚀的情况出现。
2.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2.1严格材料入场要求
首先要从混凝土的材料选购上下功夫。没有高质量的材料就不会有更高质量的工程。在材料的相关选购上,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工人主导。基本材料,例如砂石等,控制好砂石的平均颗粒径,密疏程度和杂质含量。砂石要经过筛分和压碎测试,测定其强度性能。水泥的选购,要考虑产品的出场检验报告和合格证。手续完备才能作为入选的条件。对于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的产品,最好现场取样测试,以避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大批量采用新厂家或者新品牌的水泥,有必要做一个详细的市场调查。最后,结合水泥的出厂日期和工程工期确定水泥不会因为工期太长而变质。结合工程性质和当地自然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泥标号,即提升了工程效率,又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外加剂作为一种化学添加材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选用外加剂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国家的相应标准。对于无性能检验合格证,技术文件不全,质量不足,产品受潮变质以及超过有效期限的产品拒绝使用。
可以大胆的选用一些新材料。某些情况下,即使做了最大努力也不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时,可以考虑采用一些新型的材料和水泥添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强度、稳定性、防渗水性能。
2.2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
主要是从管理和制度上入手。影响一个产品质量的方式只有两种,原材料的因素和人员生产因素。在保证原材料的采购符合标准后,就要从人员的管理上下功夫。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施工章程,在混凝土的下料、搅拌、运输、浇筑、养护过程中都要有完善的技术规范。例如,在下料过程中,先放砂子还是水泥,都要有明确的说明。工人们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生产。有的时候,施工方很可能是临时招募的工人。在一些技术性不强的岗位中,工人往往做出一些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质量隐患很难被察觉,却又是最危险的。施工方建立完善的施工章程,可以避免一些看似很小但实际影响很大的问题发生。需要指出的是,施工章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施工人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的上报技术人员,由技术人员讨论后,确定新的方案才能重新施工。随意的改变施工方案,不按照施工章程进行施工是不被允许的。
一个科学的施工章程,要有严谨的质量控制意识,高效的施工方案和合理的施工工艺,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
完善的施工章程必然要有严格的监督体系。可以有相应的技术和行政人员组成巡视小组,随时发现施工中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做到现场纠正和事后总结相结合。尤其是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各种配料的下料方式和数量,都要被严格的监督。在混凝土运到工地后,如发现变质情况,要有技术人员确定是重新搅拌还是按照废料处理。在混凝土的振捣压实工序中,避免工人偷懒随意减少振捣时间,造成混凝土不密实。在技术性较强的机械操作岗位上,要做到专人专岗,专岗专责。认真做好自检与互检,尤其注意一些隐蔽性的项目、特殊环节和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要反复确认,严格对比,做出书面检查报告并经签字确认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于总的解决大问题。
3.结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分别是原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养护措施。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混凝土质量的措施,分别是控制原材料入场质量和人员监管。我们在实际工程中,要首先从人员的管理入手,建立精品工程意识,严格规范各个施工环节,使得工程的各个步骤都处于有效地监控和规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最终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正荣.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2]趙永新.加强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浅论.[J]大众商务,2009,(04)
[3]张雷,张国,秦严.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J]山西电力,2006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因素;控制措施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土木工程的整体发展。混凝土结构技术无论是从材料选择、配比设计、生产制作和组织施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原因,相应的提出了部分解决措施,指出科学组织精细施工才是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
1.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材料构成因素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刚性。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有水泥、砂石、水、外加剂。首先说水泥。水泥的颗粒度越细,则混凝土硬化的快,强度也越高。在水泥搅拌中,控制好凝结时间,如果凝结过早,那么必然会打乱正常的施工秩序。如果长时间不能凝结则会影响施工进度。水泥的标高要适合工程性质。标高过低,在经济上不合理。标高过高,会使混凝土的密实性降低。在水泥的使用中,受潮、过期、结块等变质的水泥都不能参与搅拌。
砂石的质量。不同性质、不同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对砂石的精细度要求不同。按照建筑物特性和实际环境,砂石所必须控制的因素有:含泥量、颗粒径、压碎指标。砂石中一般含有杂质,杂质如果粘附在骨料表面,会阻碍水泥与砂石的粘结,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抗冻性和密实程度。砂石中的杂质也会在搅拌过程或者静态长期过程中与水泥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当活性氧化硅与水泥发生反应时,会使水泥膨胀裂缝。
搅拌用水和外加剂。搅拌用水的多少、酸碱度会影响混凝土强度。使用不合格的污水、工业废水会加速混凝土的老化,腐蚀内部钢筋。外加剂可以改变水泥的性质,在搅拌过程中适度的外加剂可以起到方便施工、提升混凝土性能的目的。但是如果用量或者用性控制不当,会影响混凝土的操作性能、抗渗性能。
1.2施工工艺因素
混凝土的搅拌配置,有着一定的工序。不当的投料顺序会使水泥吸水抱团。使用粉状掺合料时,搅拌时间应该增加,以保证混凝土混合物搅拌均匀。如果搅拌时间过短,那么混凝土的易性和强度都达不到要求。搅拌时间过长,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又会使混凝土离析分层。
混凝土从搅拌厂到施工工地,中间的运输过程要保持其均匀性和连续性。所谓的均匀性,就是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不产生分层离析现象,不流失塌落,不发生初凝。运输过程的时间、距离、颠簸程度和吸水日晒程度都会引起混凝土的变质。所谓的的连续性,就是保证混凝土能够连续的运抵工地不会间断,这在不允许留施工缝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在运抵工地后,发现有离析分层现象,必须经过再次搅拌后方能浇筑。
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已经初凝的混凝土要再次强力搅拌。浇筑时保证混凝土倾落的高度。连续施工时,下层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1.2MPA时,才能在上面继续作业。否则会破坏下层结构。在混凝土捣实工序中,要注意层层相扣,掌握好时间,并且避免碰到钢筋和模板,否则混凝土的结构不密实,后期使用中会发生安全隐患。
1.3后期养护因素
混凝土浇筑后,基体结构还是很脆弱的。环境性质如果改变,例如湿度、温度控制不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出现裂缝、孔纹、表面剥皮、起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采取人工防护措施,避免极端天气、剧烈温差对混凝土工程的影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例如化学废气,酸雨等,会腐蚀基体,影响结构强度。为适应北方的低温天气,在北方城市修建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就要采取一些防治冻融的措施,以避免出现公路路面大面积剥蚀的情况出现。
2.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2.1严格材料入场要求
首先要从混凝土的材料选购上下功夫。没有高质量的材料就不会有更高质量的工程。在材料的相关选购上,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工人主导。基本材料,例如砂石等,控制好砂石的平均颗粒径,密疏程度和杂质含量。砂石要经过筛分和压碎测试,测定其强度性能。水泥的选购,要考虑产品的出场检验报告和合格证。手续完备才能作为入选的条件。对于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的产品,最好现场取样测试,以避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大批量采用新厂家或者新品牌的水泥,有必要做一个详细的市场调查。最后,结合水泥的出厂日期和工程工期确定水泥不会因为工期太长而变质。结合工程性质和当地自然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泥标号,即提升了工程效率,又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外加剂作为一种化学添加材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选用外加剂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国家的相应标准。对于无性能检验合格证,技术文件不全,质量不足,产品受潮变质以及超过有效期限的产品拒绝使用。
可以大胆的选用一些新材料。某些情况下,即使做了最大努力也不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时,可以考虑采用一些新型的材料和水泥添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强度、稳定性、防渗水性能。
2.2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
主要是从管理和制度上入手。影响一个产品质量的方式只有两种,原材料的因素和人员生产因素。在保证原材料的采购符合标准后,就要从人员的管理上下功夫。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施工章程,在混凝土的下料、搅拌、运输、浇筑、养护过程中都要有完善的技术规范。例如,在下料过程中,先放砂子还是水泥,都要有明确的说明。工人们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生产。有的时候,施工方很可能是临时招募的工人。在一些技术性不强的岗位中,工人往往做出一些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质量隐患很难被察觉,却又是最危险的。施工方建立完善的施工章程,可以避免一些看似很小但实际影响很大的问题发生。需要指出的是,施工章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施工人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的上报技术人员,由技术人员讨论后,确定新的方案才能重新施工。随意的改变施工方案,不按照施工章程进行施工是不被允许的。
一个科学的施工章程,要有严谨的质量控制意识,高效的施工方案和合理的施工工艺,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
完善的施工章程必然要有严格的监督体系。可以有相应的技术和行政人员组成巡视小组,随时发现施工中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做到现场纠正和事后总结相结合。尤其是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各种配料的下料方式和数量,都要被严格的监督。在混凝土运到工地后,如发现变质情况,要有技术人员确定是重新搅拌还是按照废料处理。在混凝土的振捣压实工序中,避免工人偷懒随意减少振捣时间,造成混凝土不密实。在技术性较强的机械操作岗位上,要做到专人专岗,专岗专责。认真做好自检与互检,尤其注意一些隐蔽性的项目、特殊环节和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要反复确认,严格对比,做出书面检查报告并经签字确认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于总的解决大问题。
3.结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分别是原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养护措施。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混凝土质量的措施,分别是控制原材料入场质量和人员监管。我们在实际工程中,要首先从人员的管理入手,建立精品工程意识,严格规范各个施工环节,使得工程的各个步骤都处于有效地监控和规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最终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正荣.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2]趙永新.加强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浅论.[J]大众商务,2009,(04)
[3]张雷,张国,秦严.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J]山西电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