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guangyi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应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基于这个目标,如何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成为当前中职学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提高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 “要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要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而且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因此对员工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者,必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观念,根据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的毕业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技能训练,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毕业后便能顶岗工作。要达到这~培养目标,学校必须拥有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经验,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校企合作,到企业拜师学艺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只局限于校园内的教学,缺乏了解企业的实际应用和需求,授课自然无法切合实际,更谈不上针对性,这样势必会增加学生到企业后的适应时间。如果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可到企业实习进修,这样可使教师开阔视野,增加感性认识,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教师也可以带着数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实际生产中的事例进行讲授,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使教学内容不再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吸纳企业精英,到学校登台讲课
  从相关企业中聘请复合型人才,能弥补学校教师队伍中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学校可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来校做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这样做既可优化学校的整体结构,又可对学校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快捷有效的方式。不过,这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应事先对他们进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授课技巧,实现由工程型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
  
  3、建立实训基地,优化培养模式
  为了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学校应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实训基地,培训内容尽可能与实际生产相一致,这样既立足于企业,更立足于学校自身。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为“基地”的实训教师,平常在学生进行实训的同时,教师可跟班到实训基地学习,还可利用寒、暑假期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实践培训,使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水平,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降低培养成本,而且可以加深理论与实践之间协调与合作,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4、以老带新,以优带新
  “以老带新、以优带新”培养教师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职业学校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模式,它可以大大缩短新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同时也可增进新、老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和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加速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是一条有针对性、效果显著的捷径。但需要注意的是,技能和资历虽是选“老”选“优”的条件,但能否承担起‘’师傅”重任,还取决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人格特征,以保障培养教师的质量和效率。在确定“以优带新”的对子后,要明确“师傅”的责、权、利,加强“师傅”的责任意识,形成徒弟良好的从师态度和行为,从而提高“带新”效果,这对新、老教师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随着IT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虚拟化技术也随之越来越成熟和普及。随着虚拟化技术越来越高频率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安全保障便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外延式”发展,图书馆逐渐呈现出一种“物本位”或“事本位”的服务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其服务理念、运行管理、图书环境、馆藏结构,以及服务方式等诸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