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你用对了吗?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游泳馆要闭馆了,许多孩子玩在兴头上,各派家长使出绝招:
  “事实派”家长,摆事实,讲道理,看到孩子无动于衷,有人背包做欲走状,激怒了孩子。
  “吓唬派”的家长,专挑惊悚的说:“保安叔叔带警棍赶人了!”“晚上有鲨鱼哦!”……这招对年幼的孩子貌似有效,大孩子却作出嘲笑表情。
  “利诱派”的家长抛出诱饵:“去吃夜宵了”“回去给你看电视!”……这招对某些孩子有效,也有孩子讨价还价。
  “行动派”的家长跳进泳池,把孩子捞出来。这种方式,貌似效果好,实则压抑了孩子个体的感受。
  “逃避派”的家长,以爷爷奶奶为主力军。他们直接请管理员关掉一半的灯,逼着孩子们撤退。等孩子一上岸就浴巾、水杯、零食伺候。
  我发现一位中年父亲蹲在岸上,对水中的儿子说:“我知道你还想玩水,今天你进步了很多,我感觉你游得比昨天好。可是,游泳池快要闭馆了,顶多还有十分钟,这里就变黑了……”
  五六岁大的儿子,一边听着爸爸唠叨,一边用腿踢水。这位父亲接着说:“我本想咱们按时回家,我可以看会电视。看来我的电视泡汤了,昨天的情节是……不知道我今天能不能接得上……宝贝,你喜欢玩水,是不是想多待一会儿?”
  小男孩一边抽泣一边说:“我还想再跳几次水……我喜欢游泳池。”
  “我知道你不想被赶出来……”这位爸爸喋喋不休,讲自己小时候被游乐场管理员驱逐的故事。他说话时不愠不火,满面真诚。
  不过,我发现这位父亲的“碎碎念”颇有效果。一阵抽泣后,小男孩自己平静下来,乖乖离开泳池,收拾自己的东西,快乐地跟着父亲走了。看到他们父子兴高采烈地讨论“电视节目”,我向这位父亲竖起了大拇指。
  这场“碎碎念”中,这位父亲只讲事实,并不胁迫孩子。自始至终,他态度平和,耐心温柔,富有同理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没因儿子起初的不顺从而失落,更没用一个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
  2
  日常生活中,有三种错误的“碎碎念”,颇类似于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与徒弟们的交流方式。
  正如唐僧动不动就贴“泼猴”标签一样,很多家长一看孩子不乖,就给孩子贴上“太皮了”“人来疯”“不听话”“发神经”等标签,当着众人念叨。有些孩子貌似脸皮厚,内心却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与自信。大多数孩子,会被家长激烈的情绪和批评词汇唬住,根本领会不到话语中的本意。
  第二种“碎碎念”,是唐僧的看家本领——“紧箍咒”:有些家长营造紧张的气氛,挑起孩子的恐惧感来控制孩子;用刺耳伤人的词语戳痛孩子,让其感到羞愧。孩子表面上让步,内心深处却极度无助。
  还有一种温和的“碎碎念”,颇像唐僧赞赏沙僧的方式。家长用貌似肯定的方式委婉地控制孩子,让孩子失去说“不”的勇气。比如,当孩子想拒绝时,家长说“我知道你是最乖的”,或者家长一遍遍跟外人吹嘘“我家孩子从不惹我生气”……这种碎碎念,缔造了许多外表优秀却内心痛苦的“成功者”。孩子们降服于家长们不断重复的暗示性话语,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去讨人喜欢。然而,他们内心深处一直困惑:我为什么如此渺小、没自由?
  将成功与失败的“碎碎念”对比后,我们明白:“碎碎念”是中性的,成败与否,在于其背后的教育理念。
  举例说,孩子房间脏乱不堪,你要求他打扫而他不愿意。这时候,错误的碎碎念是不断唠叨——“房间干干净净的,你才会舒服”“你是爱干净的好孩子,为什么不打扫呢?”“你不觉得生活在猪窝里很糟糕吗?”“你这个不听话、脏乱差的坏孩子”……人们很少反思:当孩子被气势夺人地诘问时,是否会感受“我要人来告诉我应如何感受吗?”“我真那么糟糕吗?”……纵然孩子屈服于你,打扫卫生了,但他内心深处并不愿意。故此,有些孩子在家里会打扫卫生,然而当他一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就恢复“在猪窝里惬意生活”的本来面目。
  正确的碎碎念,基于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与爱。家长要表达:即使孩子说“不”,即使他不改变脏乱差的习惯,他依旧是可爱的孩子。
  正确的碎碎念,基于家长真诚的态度。希望保持房间清洁的人,是家长自己,而非孩子,那么我们就真诚地对孩子说:“我希望房间保持干净,你是否愿意帮助我?”
  正确的碎碎念,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只陈述事实,不使用羞辱性的词汇。比如:“垃圾桶3天没倒了。”“地板上的灰真多啊!”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做完整的个体,赋予他尊严与自由的话,即使孩子不帮忙,我们也可心平气和,让他在看着我们劳动时感到轻松,没有负罪感。稍后,孩子看到清洁的房间时,他或许会心悦诚服地感受到井井有条的好处。长大后,他或许会变得爱干净,或许会找一个爱干净的人一起生活。
  无论何时,当孩子感到被接纳、爱与尊重时,内心的自觉才能生长,才能感受到大人提的是“建设性的意见”而非“一味的贬损”。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角色从“孩子否定者”,转换为“孩子欣赏者”,如果我们慢半拍说话,把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话,在大脑里过滤一下,那么我们的碎碎念内容会随之改变,亲子间的互动也会随之改变。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咱们都知道“写作源于生活”的道理,很多家长、老师也會不失时机带领孩子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以此帮助孩子们体验更多的生活,积攒更多的素材,力求使其“有话可写”。愿景很好,结果却常常不尽人意。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当时玩得开心,聊得尽兴,之后便笔下“犯愁”,思来想去,无外乎时间、人物、地点的机械性罗列,只得寥寥数语草草了事。  莫非他们的小脑瓜只能记住这丁点儿东西?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孩子们只是缺乏一点
期刊
许偲艺200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大学天文系,2010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硕博连读,2014年博士毕业,赴欧洲南方天文台总部(德国慕尼黑)进行博士后研究。   女儿在美国博士毕业时,是2013-2014年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794个博士毕业生中最年轻的一个。我与先生一起参加了女儿的毕业典礼。她的导师对我们说:“你们的女儿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好礼物!她乐观、开朗、独立、自信,非常优秀,这让我
期刊
女儿小美的降生,让30岁的四川资深媒体人曾颖感觉到一份莫名的恐惧:“我能给她健康成长的条件吗?”  曾颖无法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回答。那时,他和妻子在举目无亲的成都打工,睡在出租房破烂的床垫上,无数次担忧房子、户口,现在又开始担忧蒲公英一样漂泊不定的生活中女儿如何上学,担忧与孩子相关的一切。  但是,毕竟她来了,来到自己的生命中,自己只能全身心地接纳。  在浴室玩“海边度假”游戏  女儿性情古怪精灵,
期刊
你说过这样的话吗?   场景一:“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年轻妈妈在路口停了下来,不耐烦地对女儿说道。车后座的女儿,大约五六岁的模样,此时哭得正伤心,妈妈继续吓唬道:“再哭就让警察把你带走!”   女孩强忍泪水止住哭泣,惊恐不安地看着妈妈。   场景二:“又考了80分啊?每次作业拖拖拉拉,脑袋笨得要命,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啊?”小松拿着试卷,怯怯地听着妈妈的训
期刊
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需要朋友的。没有朋友的孩子是孤独的、不快乐的。朋友在有些事情上对于孩子的作用,是父母不能代替的。   幼年时,孩子有一起在院子里玩耍的小伙伴;上学后,他们有同学;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还会有男朋友、女朋友。   朋友,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是他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人生的自我与观念、感情的一部分。   所以,善待孩子的朋友,尽可能地与孩子的一些亲密朋友沟通、交流,也是
期刊
带不带第二个小家伙?   浙江杭州一读者来信咨询: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带外孙时我非常用心,现在眼看着孩子马上升大班,我也能轻松一些。可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放开,女儿女婿打算再生一个,一想到又要重新带小婴儿,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上,我都觉得不如从前。最近一想到这事,我就莫名其妙地焦虑,我该怎么办呢?   答:你这种焦虑是很正常的,使我联想到许多毕业班教师的经历。当这批学生要毕业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感慨
期刊
孩子偷东西,我该怎么办?   江西南昌一读者来信问:我儿子8岁了,在学校经常偷拿同学东西,我做生意,没空管他,就让孩子爸爸管,可孩子爸爸脾气暴躁,经常逮着就是一顿打骂,孩子的坏毛病怎么也改不了。我现在非常着急,该怎么办呢?   答:真是心疼这个孩子,妈妈忙于工作,不了解他的情绪和需求,爸爸也只会简单粗暴地对待他。8岁的孩子还没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观念,看到同学漂亮的水杯、橡皮等等,往往带着好奇和强
期刊
1  应该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吧,我女儿特别喜欢读书,从小就对语言文字有较强的感悟力。小学五年级迷上《红楼梦》后,这丫头不仅翻阅了厚厚的原著,还把两个版本的电视剧看了N遍,《葬花吟》等经典诗词就此被她熟记在心。好像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她忽然无师自通地写起古诗词来。  第一首《如梦令》写在一张皱巴巴的小便笺上。记得当天放学归来,她头冒热气脸上挂灰地摸出一张纸片塞给我。我心不在焉地展开纸片,心里恨恨地想:
期刊
女儿放学回家,带回来一只小小的蚕宝宝,那么小,那么白,躲在两片桑叶下。女儿睁大眼睛:“哦,妈妈,它好小啊!”她小心翼翼地捧着,充满期望地看着我,说:“妈妈,我们一起把它养大,好不好?”   我弯下腰,摸摸她的头,微笑地看着她的眼睛:“那你要自己动手照顾它,不能依赖别人哦。”   “好的,妈妈!”女儿肯定地点点头。   “那你知道怎么照顾吗?”   “知道,我要照顾它吃饭,还要照顾它睡觉。”
期刊
2015年4月16日,广州市越秀区法院206号法庭,一个稚嫩的身影坐在被告席上,他将头转向旁听席,没有看到家人,神情失落……  父母离异,在黑客圈里找到“爱”   今年不满19岁的阿叶,出生在广西省河池市的一个偏僻小城,父亲在矿山工作,一家人聚少离多。阿叶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离婚了,阿叶被判给母亲。父亲回了贵州老家,接着母亲改嫁,阿叶只好从县城转到外公外婆的家乡读书。没有了爸爸妈妈的疼爱,独在异乡
期刊